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輕傷”的九号,險勝小牛,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陸玖商業評論
在智能電動兩輪車賽道,小牛電動和九号兩個品牌的發展速度和競争态勢,一直被當做判斷行業走勢的風向标。
而今年上半年,他們過得都不算太好。财報數據顯示,小牛電動上半年營收 12.46 億元,同比下降 11.19%,淨利潤虧損 0.62 億元;九号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 43.80 億元,同比減少 9.13%,淨利潤為 2.22 億元。
數據走低的背後,是更加 " 内卷 " 的市場交鋒。九号和小牛電動的 " 互杠 ",體現在方方面面。甚至一些小牛門店,牆上直接張貼小牛 MQiL 都市版和九号 F90M 對比的海報,突出顯示前者的優勢項。
曾經,作為行業老大哥的小牛電動,在智能電動兩輪車領網域占盡先機,被譽為電動兩輪車中的 " 特斯拉 "。
然而,随着市場上其他品牌逐漸 " 覺醒 ",紛紛布局智能電動車市場,小牛智能化獨有優勢不再。小牛電動能否守住地位,又該如何競争?
九号追趕小牛
小牛電動與九号同一賽道競争,到底誰是天花板?
随着電動兩輪車品牌陸續發布 2023 年二季度财報,有人歡喜有人憂。小牛電動與九号的營收均有所下降,二者面臨的困境,是行業普遍 " 内卷 " 的結果。
從數據上看,九号險勝小牛電動 , 九号做對了什麼?
九号上半年研發費用約為 2.94 億,同比增長 12.32%。業績報告顯示,九号公司自研了 BMS 電池安全管理技術、無傳感驅動技術、三電系統化技術、自主導航技術、電動兩輪車真智能系統、VILO-SLAM2.0 導航系統、EFLS(Exact Fusion Locating System)融合定位系統等技術,應用到電動平衡車、電動滑板車、電動兩輪車、服務機器人等多個品類,實現了底層技術的有效整合,打通科技創新從研發、應用再到產業化的全鏈條。
同時開了九号和小牛銷售門店的商家,在提及兩者的區别時,直接表示," 九号智能,小牛高端,但如果是 4000 塊錢以上的小牛,智能化也不錯。" 九号重視對智能技術的研發,是其站穩智能電動兩輪車市場的重要武器,目前來看是明智的選擇。
然而,随着智能服務的出現,其涉及的收費問題卻遭到诟病。
一些消費者在線下買車時,銷售人員并未明确告知車輛部分基于互聯網的功能僅可在第一年免費使用。盡管車輛綁定的 APP 和使用說明書上,均有對于部分智能功能後續續費才能使用的提示,但部分消費者并未仔細閱讀,直到免費使用權到期才發現需要續費。
" 買車的時候,沒有人跟我們說後面要花錢。" 一位九号電動車車主珊珊表示,她本來是衝着宣傳的智能功能才買了這個車,卻不知道後續要花錢才能解鎖智能服務。像珊珊這樣的用戶不在少數,社交平台上,出現很多車主吐槽智能功能收費的情況。
陸玖商業評論走訪九号門店時,的确發現了相似問題。銷售人員并未主動提及智能功能後續需要收費,當問及該情況時,銷售人員才表示:" 第一年免費,第二年開始每年 66 塊錢,不貴。"
社交平台上,在題為 "66 元一年服務費貴嗎 " 的投票中,237 人選擇貴,73 人選擇不貴,143 人表示不貴但沒必要。一年的費用看似不高,但作為電動兩輪車的附加費用,累積起來也并非小數目。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服務收費現象并非九号出現的個例,而是普遍存在于智能電動兩輪車領網域中。至于其他品牌的收費情況,小牛客服表示:" 智能車型新車贈送一年的智能服務,睿智 VIP 後期續費 1 年 59 元,2 年 99 元,3 年 129 元。價格僅供參考,不同時期價格不同,具體以 APP 價格為準。"
智能服務收費無可厚非,但在銷售層面,秉持對消費者負責的原則,銷售人員應提前告知消費者相關收費規則,然後讓其決定是否買車。
小牛如何競争
小牛電動 開創了智能電動兩輪車這一新賽道,先于 九号入局 。如今卻正在被九号反超 , 小牛怎麼了?
據小牛電動公司數據,今年上半年營銷費用為 1.8 億元,研發投入為 0.76 億元,研發費用相對較少。重營銷輕研發曾經是傳統電動車時代出現的主要問題,而在電動兩輪車愈加智能化的大趨勢下,智能電動兩輪車需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不斷 " 充電 ",才有可能站穩腳跟。
主觀因素固然重要,但外部原因也不容忽視。
艾瑞咨詢發布的《2023 年中國兩輪電動車行業白皮書》顯示,83.9% 的車主在購車時更偏好購買有智能化功能的電動兩輪車;超 60% 車主在搜集信息時,會更關注新技術、智能化更新、產品功能介紹等相關信息,智能化功能日益成為購買者的首要考慮因素。
基于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傳統品牌入局智能電動兩輪車賽道的決心愈加明顯,正在衝擊曾經智能 " 領頭羊 " 小牛電動。去年,台鈴與華為籤訂合約協定,協力推動電動車智能化發展;今年,五菱推出的智能電動車菱度羚羊,則擁有 APP 智能互聯、NFC 解鎖、定速巡航、智能座艙等諸多智能化配置。
面對挑戰,小牛電動也并未坐以待斃,敏銳察覺到競争的蔓延。
在產品布局上,小牛電動推出的 GOVA 系列,部分車型售價低于 2000 元,兼具性價比與智能配置,滿足了一部分年輕人的需求,同時也為小牛增加不少銷量。
" 這個車是小牛的入門型号,價格不貴,适合日常通勤。" 一位 GOVA G0 車主表示。
此外,今年上半年,小牛電動發布了三台新品,将其稱之為 " 史上最牛的小牛 "。其中續航高達 170KM 的 MQiL,憑借超長續航,能夠有效緩解用戶的續航焦慮,因此新品首發預定量達 11000 台,位于同期首發預定量 TOP1。
同樣,小牛自主研發的第四代 NIU Energy 睿電 AI 動力锂電系統科技,更是小牛電動在智能電動兩輪車競争過程中的 " 殺手锏 ",使電動車續航更遠、壽命更長、重量更輕、安全性更高、動力更強。
但小牛電動并不滿足于國内市場,而是積極進軍海外市場,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研究機構 MARKET RESEARCH FUTURE 數據顯示,全球電動兩輪車市場產業預計将從 2023 年的 578958 億美元增長到 2032 年的 4442318 萬美元,在預測期内(2023-2032 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 25.4%。這對于七年前就已啟動出海計劃的小牛電動來說,廣闊的海外市場為其帶來新機遇。
九号與小牛電動各有自身生存之道,但終究逃不過相互競争的命運。
智能電動兩輪車的差異化之戰
在電動兩輪車市場中,企業之間的差異化之戰正在拉開。
根據艾瑞咨詢數據,2022 年中國電動兩輪車銷量約 5010 萬,較上一年增長 15.2%,預計 2023 年銷量将達到 5400 萬輛,市場繼續擴容。随着電動兩輪車市場的不斷擴大,激烈的競争在所難免。
同為高端智能電動兩輪車,小牛與九号的競争仍在持續,傳統品牌電動車也試圖開拓高端智能市場,如何拉開差距成為品牌亟待解決的問題。
其一,互聯網思維更加适用于智能電動兩輪車領網域。九号與小牛電動蘊含互聯網基因,也就繞不開互聯網思維。
這一點,需要向小米學習。小米的成功之路,得從雷軍強烈主張的互聯網思維說起。在創辦小米之初,雷軍已意識到要重視對互聯網思維的運用,并不斷玩轉 " 粉絲經濟 ",與小米用戶打成一片。
與雷軍的創業之路相似,如今小牛電動則致力于打造用戶社區,注重與用戶互動。同時,小牛也注重開發 " 粉絲經濟 ",将用戶親切地稱為 " 牛油 "。社交平台上,随處可見小牛與用戶互動帖。
其二,打造品牌差異化,占領消費者心智。
智能電動兩輪車定位年輕化、高端化,作為新電動兩輪車品牌,九号和小牛電動的知名度還不夠。為進一步打開自身知名度,小牛與九号的大屏廣告遍布地鐵站,在 C 端面向消費者。九号邀請易烊千玺作為代言人,其龐大的粉絲基礎正是九号的目标消費群體,自去年代言九号以來,為其銷量增長助了力。
為打造品牌差異化,小牛和九号需要做的還有很多。艾瑞咨詢報告顯示,上遊核心部件企業與各品牌進行深度合作,努力打造差異化的核心零部件,下遊消費者年輕化,需求更加多元,同時海外需求不斷增加,因此各品牌紛紛布局高端化、年輕化產品,努力打造品牌差異化,抓住海外商機,同時不斷完善售後體系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務。
電動兩輪車領網域,競争激烈程度再次更新。各大品牌的智能化競争尚未結束,新一輪差異化競争又已顯現,正在倒逼企業審視自身未來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