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中國,硬控日本287年!,歡迎閱讀。
(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号:地球知識局
NO.2703- 文化強勢硬控
文字:杔格
制圖:e / 編輯:e
今年 10 月底,全世界的文博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重大盛事,這就是奈良國立博物館舉辦的第 76 回正倉院展!
經過近兩個月時間的緊張準備工作," 地球知識局 · 2024 正倉院特展 " 考察團,也順利在 11 月 4 日正式發團,我們與潛心十多年研究正倉院的龔婷博士會合,開啟了一年一度的正倉院特展之行。
考察途中的一些掠影
<< 向左滑動▼
正倉院有多麼特别,竟能引得全世界的矚目?這其中,不得不提到一個傳奇群體——日本遣華使。
中國文化,就是世界文化
所謂 " 日本遣華使 ",其實是現代歷史學者們創造的一個新名詞。具體而言,其實指的是中國隋唐兩朝時期,日本向中國派遣的各種使者,在隋朝時期叫 "遣隋使",在唐朝時期叫 "遣唐使"。其中,又以 " 遣唐使 " 的影響最為深遠。
其中包括李白的好友——阿倍仲麻呂
他的中文名叫晁衡▼
唐朝的中國,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其政治制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都達到了一個高峰,成為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中心。日本通過派遣遣唐使,直接吸取中國的先進文化,以期推動國内的改革和發展。
" 昭昭有唐,天俾萬國 "
<< 向左滑動(圖:壹圖網)▼
無論是遣隋使,還是遣唐使,雖然遣華使在字眼上都和中國有關。但遣唐使到中國,其目的遠不止于學習中國的文化和制度。
在當時,唐朝的開放政策以及國力情況,使得它成為了多元文化的匯聚之地,來自中亞、西亞甚至更遠地區的文化和知識在這裡交流融合。這次正倉院展覽中,就有很多具有中亞、西亞元素的文物。
日本遣唐使在長安的學習,不僅限于中國的經典著作和制度,還包括了這些外來文化的精華。
唐代文物中的胡人形象
(圖:壹圖網)▼
遣唐使的派遣,實際上是一次全面的文化和技術的汲取之旅,旨在吸收來自世界各地的文明成果。
通過與唐朝的交流,日本間接地學習到了來自西網域各國的豐饒物產和文化。這些文化成果,通過遣唐使帶回日本,促進了日本文化的多元發展。
此外,遣唐使的派遣還具有重要的外交目的。通過與唐朝的交流,日本希望提升自己在亞洲,特别是在東北亞的國際地位。這種外交策略,使得日本在國際舞台上獲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認可。
橫屏查看▼
從中國帶回來的寶貝,放到哪了?
遣唐使從中國帶回來的寶物,主要存放在日本奈良的東大寺正倉院。這裡收藏了大量來自唐朝的寶物,這些寶物一半以上來自中國、朝鮮等國。
正倉院作為一個倉庫,其實裡面存放的物品,不只人們平時認知中的各種寶物,還有各種雜七雜八的物品,比如各種簡易的武器、各種舊衣服、裝東西的袋子等等,當然這些物品放到現在,自然也都是文物了。
▼
正倉院于公元 756 年開始啟用,距今已經有 1200 多年的歷史了。當然,現今的正倉院原址,已經成為了一處文物古迹,不再承擔 " 倉庫 " 的功能。當地人在正倉院舊址的附近,建了一處 " 現代版正倉院 ",用它保存着正倉院裡面的文物。
除了遣唐使從中國、朝鮮帶回來的寶物外,正倉院也收藏了大量日本利用學習到的中國技藝,自行制造的各種寶物。
本回正倉院展中,就展出了諸多相關文物。說實話,這些日本利用學習到的中國技藝,自行制作的各種寶物,在技藝、做工等等方面,大多遠遜于同期中國制造的寶物。
例如這次展出的紫地鳳形錦御轼,圖案都沒顯示完整,繡的線有時也不連續。按照當時中國的标準,絕對是一件瑕疵品,必須得回爐 " 重開 "。
但對于當時的日本而言,能達到這種工藝,已經屬于高超技藝,自然是不可多得的一件寶物。本次陳展上,該寶物也屬于着重推介的一件物品。
再比如本次出展的奈良時代的一些金銀器,日本的做工也偏向原始畫風,完全無法和同時期中國的精湛金銀器比拟。為此,龔婷博士還和我們半開玩笑地說:" 看完這個,趕緊回國去何家村‘洗洗眼’。"
硬控 287 年,日本不派人了!
唐末,遣華使制度歷經近三百年。日本通過學習唐的文化制度,建立了律令制,其社會文化有了巨大進步提高。
然而随着唐朝的日漸衰落,唐朝的政局動蕩不安,日本遣唐使來到中國不可能像以前那樣受到很高的待遇。日本人面對中國動蕩的政局,自然也學不到什麼有用的東西,而且就連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所以日本國内逐漸失去了向唐朝學習的興趣。
另一方面則是經過二百多年的學習,日本人自認為把當時世界上的文化,該學到的都學到了。所以他們對于中國和世界文化的需求不再像初期那麼迫切,因此再派遣遣唐使已經不是很必要了。
文化、建築、藝術、宗教,學了不少
<< 向左滑動(圖:壹圖網 & wiki)▼
在日本人的認知中,除了文化已經不需要交流外,經濟層面他們也認為是負收益。由于遣唐使促進了中日兩國的交流,兩國的貿易也不斷發展,日本地小資源不足,唐朝赴日貿易不斷增加,以前靠遣唐使帶回唐貨,後來通過商人就能完成,所以遣唐使在貿易上的作用已經不大。
而日本派遣遣唐使來中國花費非常巨大,這對于日本政府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出使航行艱險,很多使臣也對此感到畏懼。
綜合多種原因,遣唐使制度已經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所以在公元 894 年,宇多天皇接受遣唐大使的奏請,正式廢除了自公元 607 年以來,延續了 287 年的遣華使制度。
最後一任遣唐大使(未成行)菅原道真
被後世日本奉為 " 學問之神 "、" 渡唐天神 " ▼
雖然遣唐使制度消亡了,但是日本和中國的聯系并沒有斷開。在中國宋朝時期,兩國之間的商貿、文化往來依舊頻繁,中國文化依舊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日本,甚至某些層面的影響力,超越了唐朝。
例如日本許多受唐朝影響創立的寺廟,這些寺廟在創作緣起圖的時候,畫面中的中國人形象并不是唐人的形象,而是宋人,出現了 "以宋代唐" 的文化現象。
比如《誓願寺緣起繪》(局部)中表現的▼
遣唐使被廢止後,随着時間的流逝,日本在消化與吸收唐文化的基礎上,總結和提煉日本土著文化遺產,創造了一種獨具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這就是所謂的 " 平安文化 "。
來自平安時代的風雅
(圖:大河劇《致光之君》劇照)▼
"平安文化",為日本人的國族構建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在其中產生重要作用的,便是遣華使為日本帶來的眾多文明。
*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地球知識局
END
擴展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