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賣新能源車:產能拉胯,立正挨打,歡迎閱讀。
24/10/18
導語
消費者的耐心有限," 煮熟鴨子飛了 " 怪不得别人。
作者丨崔力文
責編丨楊 晶
編輯丨何增榮
9 月,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再次突破 50% 大關,達到了令人欣慰的 53.3%。雖然相比 8 月的 53.9% 有所微降,但理性客觀的講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而站在旁觀者角度,不出不黑中國車市的格局,無疑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繼續改變。新能源車愈發聲勢浩大,傳統燃油車日趨夕陽黃昏。
也恰恰基于這樣的背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現象,那便是:各大主機廠再進行所謂的產品推新,能夠一經發布便受到消費者熱烈追捧,具有巨大潛力成為爆款的選手,必須堅定不移的 " 觸電 "。
換言之,傳統燃油車陣營中,除了寥寥幾位根深蒂固的老牌勁旅,後續入場的新人已經很難再折騰出水花。現實,就是這般殘酷,消費者們俨然用真金白銀,做出了最符合當下使用習慣與需求的選擇。
由此轉換視角,最近一段時間,實際上整個行業中,湧現了不少訂單爆棚的新能源熱門車型。無論從參數配置維度,還是技術長板維度,包括最終定價維度,甚至用戶營銷維度,都足以稱得上可圈可點。
面對如此局面,不禁感嘆領跑者們定義好產品的功力又提升了。最終,讓更多人感受到了技術進步帶來的普惠性。
但必須吐槽的是,礙于種種原因,交付環節,卻不約而同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更直白來講,產能拉胯變為行業通病。
就拿小鵬 MONA M03 為例,最近引發了大量預定車主的不滿。具體了解後得知,其最為暢銷的 620 超長續航版本,交付周期已經延長至 17 周。雖然這家新勢力造車曾兩度擴產,但仍無法滿足激增的銷量。
而國慶假期過後,雖然小鵬發布補償措施,為 9 月 30 日前下定的用戶,提供每天 1500 積分的補償,但許多人并不買賬。畢竟,他們普遍面臨年底置換補貼政策到期的更大損失。
無獨有偶,同樣就在上月,蔚來第二品牌樂道發布了旗下第一款產品—— L60。由于采用 BaaS 車電分離方案後,起售價成功殺入 15 萬元以内,瞬間遭到了大家的瘋搶。
可截至目前,其交付情況依舊不容樂觀。據身邊部分鎖單的友人反應,因為提車周期過長,正考慮放棄轉而入手特斯拉 Model Y、極氪 7X 等同級别競品。
實際上,早在樂道 L60 發布後的專訪中,李斌曾透露:" 我們的預期是 10 月達到 5000 輛,12 月達到 1 萬輛,明年 1 月至少達到 1.6 萬輛,明年 3 月攀升至 2 萬輛。"
彼時,結合樂道 L60 終端反饋的火爆程度,愈發笃定的覺得爬產速度太慢。
順勢,再抛出一個冷知識,今年在中型純電轎車市場牢牢站穩腳跟的小米 SU7,短短 32 天便做到了交付破萬。樂道 L60 則是整個蔚來,滿打滿算推出的第 12 款產品,有什麼理由產能不給力?
作為旁觀者,真的不希望看到本身具有很大爆款潛質的選手,被本能夠克服的環境因素所拖累,重蹈曾經蔚來 ET5 的覆轍。
而過往經驗告訴我們," 機會轉瞬即逝,一旦搶占不了先發優勢,便會陷入到與後來者的纏鬥之中。"
這句話,也想送給所有想要成為爆款的新能源車。反正,在我心中,愈發覺得:" 產品給不給力,決定的更多是銷量下限。與之對應,產能給不給力,決定的才是銷量上限。"
身處令人眼花缭亂、新品層出不窮的中國車市,消費者選購新能源車的耐心,目前來看普遍不會超過 10 周左右甚至更短。
對于主機廠來說,除非你擁有十分傲人的吸引力,讓大家沒有任何怨言的等待,或者在補償政策上令大家感到誠意滿滿無法拒絕。
不然,礙于制造端的約束,誰都會面臨 " 煮熟鴨子飛了 " 的情況。
只要交付環節出現什麼偏差與失誤,諸多虎視眈眈的勁敵,一定會衝上來大快朵頤的分羹。互相之間的訂單搶奪比比皆是,樸實無華的商戰就是這麼不留情面。
綜上所述,再次搬出那個亘古不變的生存法則:" 產能拉胯,立正挨打。"
那麼,接下來的篇幅,試圖讨論一個新的話題:怎麼避免類似的窘境?或者說,明知道自家即将推出的新能源車具有爆款潛質,在制造端究竟應該做哪些提前準備?
關于答案,其實非常簡單。
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肯定是建立一個能打 " 硬仗 " 的供應鏈體系,能夠根據市場變化,随時進行高效的擴產。
基于這樣的背景,在我眼中,任何一家新能源車企的 " 一把手 ",都必須對于自家供應鏈有着直接統管的能力。
如果把時間軸繼續拉長,為了追求更高的銷量目标,該板塊的戰略意義還将攀升。因此,老板不重視或者不精進,約等于變相慢性失血,最終頑疾不斷堆積之下只會釀成大禍。
相比之下,還有一點往往容易被忽略——提前備貨。
再次拿小米 SU7 為例,其之所以能夠在短短 32 天便做到了交付破萬,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由于提前生產出的那幾千輛 " 創始版 "。
一經發布,便能将它們直接源源不斷的送到車主手中。一方面,聲勢浩大的打響了第一槍;另一方面,也為制造端爬坡争取到了難得可貴的時間。
雷軍的操作,完全稱得上一舉兩得。
" 全球沒有任何一個汽車公司,推出一款新車,第一個月就能產 1 萬輛,這不符合行業的客觀規律,除非你囤一批車在那裡,我們不想幹這樣的事情。"
絕不是杜撰,上述一段輸出,依舊來自于樂道 L60 發布後專訪中的李斌。平心而論,放在曾經幾乎沒啥毛病,放到現在卻顯得格格不入。
誰讓内卷的大盤之中,首月即產能破萬慢慢已經出現了案例,并且提前備貨同樣正在成為整個中國車市公認的新玩法。
蔚來溫吞水,有的是其它主機廠玩了命的幹。
寫到這裡,文章漸漸臨近尾聲,最後試圖再次強調的是:" 產品決定銷量下限,產能決定銷量上限。"
新能源車想要徹徹底底的賣爆,制造端必須拼盡全力。畢竟,機會轉瞬即逝,一旦搶占不了先發優勢,便會陷入到與後來者的纏鬥之中……
崔力文
愛車如命,
更愛電動汽車的小編一枚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