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養殖企業做“屠夫” ,豬企加碼屠宰業務是不是賠錢賺吆喝?,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今年上半年預虧 30 多億元的牧原股份又開啟了一項大額投資。
7 月 18 日,牧原股份發布公告稱,其子公司拟在山西設立新公司開展生豬屠宰業務,拟定注冊資本 1 億元。根據其 7 月份的機構調研數據,公司今年屠宰廠建設支出預計在 10 億元 -15 億元左右。
實際上,牧原股份自 2019 年便開始布局屠宰行業,且屠宰業務一直處于虧損狀态。據近期機構調研數據,牧原股份 2023 年上半年屠宰肉食板塊虧損在 3 億元— 4 億元。
在生豬養殖行業普遍虧損的市場環境下,許多養殖企業仍在投資布局屠宰板塊,東瑞股份的 " 生豬定點屠宰廠 " 也在今年 6 月投產,邁出了布局屠宰業的第一步,溫氏股份也在近期表示正按 "82" 比例(80% 的肉豬產品以毛豬形态銷售,20% 為屠宰後鮮品形态銷售)規劃生豬屠宰業務的布局和發展。
哪些指标決定着屠宰業務的盈利情況?今年上半年為什麼屠宰行業不賺錢?生豬養殖企業為什麼賠錢也要做屠宰?
豬價 " 跌跌 " 不休,多家屠宰企業產能利用率不足三成
許多養殖企業都有屠宰加工業務,2022 年年報及今年上半年的機構調研中,部分企業公布了其屠宰產能。其中,牧原股份、雙匯發展、華統股份和龍大美食的屠宰產能超過千萬頭,2022 年牧原股份屠宰量達到 736.2 萬頭之多。
圖:部分上市養殖屠宰企業產能
養殖屠宰企業的生豬來源主要是自營養殖場和外部的生豬養殖場、養殖戶及其他供應商,不同企業的豬源相差較大。如牧原股份屠宰生豬全部來自内部養殖場,新希望整體内采比例在 60% 以上,部分區網域屠宰場也可達到 95% 以上。也有部分企業屠宰的生豬大部分來自外部,如神農集團去年屠宰生豬 144.5 萬頭,只有約 12% 的生豬是自己養殖的,其他大部分的屠宰量來自委托屠宰業務,即與生豬客戶籤署委托加工協定,宰前生豬及屠宰後的豬肉都歸客戶所有,神農集團只按照合同約定收取加工屠宰費,并按與客戶協商确定的價格分級采購豬副產品,再對外銷售。
屠宰後的產品一般有白條豬肉、冷鮮肉及其他豬副產品等等,或者根據客戶要求進行分割加工、深加工,根據下遊需求的多樣,屠宰企業甚至可以加工出數百種產品。其中白條豬肉最為常見,以遼寧一家牧原股份下屬公司為例,向下遊銷售的產品中 60% 為 " 白條豬 ",包括市面上常見的五花肉、後腿肉、排骨等,其餘 40% 為客戶定制,而且根據客戶要求不同可加工出 600 餘種產品。
除了直接交給客戶豬肉產品,其他豬肉将被銷往各大農貿市場,永輝、盒馬、叮咚買菜這樣的生鮮超市,以及各部門食堂等,如企業内部設有食品加工產線,也會直接内部進行深加工,制成半成品、預制菜等產品。
不過布局屠宰業務投入巨大,許多企業尚未達到盈虧平衡。產能擴張兇猛的牧原股份 2022 年生豬屠宰板塊全年虧損 8 億元左右,今年上半年的虧損也在 3 億元— 4 億元,公司表示力争今年實現盈虧平衡;天邦食品也表示,公司的屠宰食品業務尚在爬坡階段,未實現規模經濟和效率,今年一季度虧損 2500 萬元。
同時,整個屠宰行業目前的經營狀況都不太理想。首先是行業開工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美國生豬屠宰行業產能利用率在 90% 以上,相比之下我國生豬屠宰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只有不到 35%。2022 年,許多大型養殖企業的產能利用率更不足 30%。
圖:部分養殖屠宰企業產能利用率
難以實現規模化經濟,導致屠宰行業一直毛利較低,普遍在 4% 左右。2022 年,像華統股份、雙匯發展這樣屠宰業務布局多年,或有深加工業務來加厚利潤的企業表現稍好,毛利率能達到 5% 以上,而新五豐屠宰冷藏板塊的毛利率只有 3.55%,牧原股份屠宰肉食板塊的利潤率更是只有 -0.5%。
今年生豬價格下跌也對屠宰企業造成了影響。屠宰企業收購毛豬、銷售豬肉,掙的是白毛價差,今年年初豬價較低,屠宰企業進行了大量采購,今年以來屠宰企業開工率明顯高于過去兩年。
圖片來源:Mysteel 數據
但今年行業下遊去產能緩慢,生豬價格仍然 " 跌跌 " 不休,這就導致凍肉庫存高企,再加上消費疲軟,豬肉的價格也開始下滑。根據農業農村部官網數據,豬肉批發價從 1 月 1 日的 25.81 元 / 公斤跌至如今的 19 元 / 公斤左右,屠宰企業也為其預判失誤付出了代價,據 Mysteel 數據統計,2-5 月屠企平均虧損為 40.79 元 / 頭。
圖片來源:農業農村部官網
養殖、屠宰一體化,是否真的有利可圖?
布局屠宰業務看起來費力不讨好,為什麼屠宰企業還要做?
2018 年是養殖企業入局屠宰的關鍵一年,受非洲豬瘟影響,國内屠宰行業在政策引導下開始了行業變革。
此前,我國的生豬主產區主要集中在華中、華北和東北地區,而華東、西南和華南地區每年需要調入大量的豬肉,通過活豬調運,生豬從北方地區被運往這些消費區網域的屠宰場,就近屠宰銷售。
2018 年起,為控制豬瘟蔓延,多份生豬生產、屠宰相關政策發布,要求 " 集中屠宰、品牌經營、冷鏈流通、冷鮮上市 "" 引導生豬屠宰加工向養殖集中區網域轉移 "" 提升屠宰行業規模化、機械化、标準化生產水平 "" 除種豬仔豬外,其他活豬原則上不出大區,出大區的活豬必須按規定抽檢合格後,經指定路線‘點對點’調運 " 等等。
這在生豬產業掀起巨大波瀾。一方面嚴格的生產、環保要求淘汰了大量不規範、中小規模屠宰廠,屠宰業集中度得到提升,更利于規模化、标準化水平較高的屠宰企業發展;另一方面業内開始了從 " 運豬 " 向 " 運肉 " 的轉變,活豬的銷售區網域受到限制,養殖企業需要設法應對。
這也成了養殖企業跨界做 " 屠夫 " 的重要動力。有企業選擇合資建設屠宰子公司,如溫氏股份選擇與華統股份合作,大北農與得利斯合作,牧原股份和天邦食品在入局之初就堅定地選擇了自建產能,其中牧原股份在全國範圍内廣泛建廠,其 2022 年财報透露,公司已在全國設立 25 家屠宰子公司并拓展銷售網絡,截至 2022 年末,屠宰、肉食業務已在全國 20 個省級行政區設立 60 餘個服務站。
政策的引導有力促進了生豬產業的產銷一體化發展,這一趨勢也為養殖企業帶來利好。
通過縱向一體化布局,養殖業可以平滑豬周期波動,當生豬價格下行時,意味着屠宰業務的原料成本下降,企業屠宰業務的利潤空間便會增大,彌補上遊養殖業務的損失。同時,養殖行業和屠宰行業的利潤呈負相關關系,屠宰企業為避免養殖業擠占自身利潤,收購毛豬時可能會壓價,因此養殖企業與屠宰企業進行合作或者自建屠宰廠可以掌握議價權,減緩生豬價格劇烈波動帶來的風險。
另外," 養宰聯動 " 能夠一定程度上保障屠宰業務的產能利用率,相比于外送節省了途亡率,同時對企業延伸產業鏈發展下遊的食品加工行業也有很大意義,例如生產環節可追溯、食品質量便于把控、增厚公司利潤等等。例如新希望提出 " 生熟聯動 ",肥腸一類豬副產品以生肉形态不易銷售,新希望便将其加工為高附加值的肉制品進行銷售,公司在年初接受機構調研時提出會将鮮銷外的屠宰部分轉為高價值的產品,并表示希望通過產品轉化使屠宰每頭豬毛利增加 50-100 元。
分析認為," 養殖-屠宰一體化 " 是生豬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使企業能夠不斷加強和完善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同時也使新生公司更具有競争力。如今,我國生豬屠宰行業 CR5 在 7% 上下波動,而歐美發達國家 CR5 普遍在 50% 以上,屠宰行業還有很大的增長前景,尤其對于規模化養殖企業來說,更是有着天然的入場優勢。(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 | 李簡)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