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年度最好看的荒誕喜劇,看完整個人都清醒通透了,歡迎閱讀。
大家好,我是千媽。
于和偉是我一直很欣賞的老戲骨,《覺醒年代》《懸崖之上》都是靠演技封神,《堅若磐石》裡對反派人物黎志田的演繹也是一點不輸主角張國立。
但他今年參與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二手傑作》,市場反應卻很讓人意外,豆瓣評分居然只有 6.6,因為這個評分我一度放棄了去影院,最近平台上線,刷完覺得是一部被低估的好電影。
我看了網上低分評論,大部分吐槽都是這貨明明打着喜劇标籤,結果看完整場自己不但沒開心,還 emo 得難以言喻。
我卻想說,喜劇的内核本來就是悲劇,就像脫口秀演員 Sarah Millican 說的:
▲來源:網絡
這句名言的調性,就是喜劇的調性。
優秀的喜劇一定是包裹着苦的糖,而不是那種讓你從頭甜到尾的無腦 " 棉花糖劇 "。
如果從尊重喜劇内核的角度去看這部片,它是能給你驚豔感的。
而且我覺得它表達出了一些荒誕主義哲學,于是又拉着千尋看了遍,主要是為了讓她感受下命運的扯淡。
當你明白世界是一個舞台,往來男女不過是一些演員,都有下場的時候,也都有上場的時候,看待事物的眼光就會淡然通透點。
不過,不推薦年齡太小的孩子看(至少 10 歲 +),看不懂。
也不推薦平時家長保護比較好,過分正能量的孩子看,三觀碰撞太大。
▲來源:豆瓣電影
它講述了一個失落的中年男人 " 替子成龍 ",陰差陽錯實現夢想的故事。
馬寅波(于和偉飾)是一名高中語文老師,學富五車,出口成章。
可人到中年,事事不順。
心懷作家夢,卻慘遭退稿 30 年。
講台上引經據典,下面同學哈欠連連。
為了培養兒子馬墨的文學素養,專門給他布置課外閱讀,無奈一本《喪鍾為誰而鳴》連書皮都沒拆,兒子滿腦子只有漂亮女同學。
▲來源:《二手傑作》電影截圖
又一個中年人夢而不得的老套故事?
說到夢想,我想起第一次感受它的奢侈屬性,是在某一年暑假。
百無聊賴的我在家整理房間,無意翻出我媽以前寫的日記,才知道我媽也有過夢想。
為了當醫生,每天下班趕夜校,拼盡全身力氣考過了醫師執照。
不過後來也沒當上醫生,被有關系的頂了。
再後來有了我,夢想就慢慢淡了,日記裡的内容慢慢變成 " 幾點接娃,家裡要補充什麼日用品 " 之類,最後幹脆沒了,可能是沒時間也沒精力再寫下去。
然後我就想到陪我媽逛超市,看她認真研究優惠海報,不知為什麼,心裡有些難過。
這個假日下午,我坐在陽台上發呆,想象我媽年輕時候的樣子。
那時的她,大概也是個懷揣夢想的熱血青年,然後在不知不覺中陷入生活的平庸。
電影開始馬寅波的狀态,就是大多數人的狀态,以絢麗、美好的夢想開始,以平淡、瑣碎的生活結束。
馬寅波的人生轉折,發生在兒子馬墨為偷拍女同學意外墜樓昏迷 ~
為了不讓兒子被學校定義為 " 流氓 ",馬寅波決定偽造遺書,将兒子打造成一個因為得不到理解,太過壓抑而選擇自殺的早熟少年。
沒想到,就是這封才華橫溢的遺書,讓出版社嗅到商機,一代 " 不屈少年作家 " 馬墨從此誕生。
荒誕嗎?努力寫了一輩子都籍籍無名的馬寅波,竟因為兒子一次墜樓騙局,作品生平第一次得到認可。
而這一切,僅僅是因為兒子有話題度,有噱頭,有流量,哪怕他只是個躺在病床上深度昏迷的植物人。
沒有人關心真相,也沒有人關心書到底是誰寫的,資本深知内容不重要,話題才重要。
荒誕嗎?一個月前,兒子馬墨還是老師眼中的 " 老鼠屎 ",同學心中的二愣子。一個月後,就成了靈魂深邃,熠熠發光,憑借一己之力復興文藝的天才少年。
曾努力勸馬墨退學的老師,如今當他是自己最驕傲的培養 " 成果 ",号召同學們都要向馬墨學習。
曾經對馬墨不屑一顧的女同學,如今是為他才華傾倒的文藝少女,一夜成為他的靈魂代言人,只因 " 我的上升也是雙魚 "。
編輯表示馬墨文字太少出書篇幅不夠,社長立馬指出明路:
" 思路打開,格局打開嘛,我們的同志就是缺乏創新精神!怎麼就不能用現代詩的模式排版呢,字大行稀,句号成行!"
而随着兒子的書成為暢銷爆款,百萬稿酬到賬,被評選為 " 年度風雲人物 ",馬寅波也開始走火入魔,漸漸迷失在燈紅酒綠觥酎交錯中。
出書前有多麼唯唯諾諾,成名後就有多意氣風發。
閃亮的鎂光燈甚至復活了他的興致,終于可以滿面春風和妻子進行愛的擁抱。
一切順遂得就像一場夢。
他開始做起了更大的夢,聽不進妻子的善意提醒,認為這一切都是自己應得的,兒子不過是替身,人們欣賞的,是他馬寅波的文字,馬寅波的才華。
我能理解馬寅波的沉迷。
作為一個自然人,他不能履行男人的責任,連自己老婆都瞧不上自己。作為一個社會人,他的工作始終不得志,既沒有拿得出手的身份,也沒有醒目的教學成果。
沒有積蓄,住了多年的房子是老丈人的,兒子一住院還得抵押房子。熱愛文學,卻連一間體面的書房也未曾擁有。
别人尊敬你的時候喊一聲馬老師,不尊敬你的時候你就是老馬。
所以馬寅波才會對成功那麼渴望,一切都是因為他失敗太久了,太想成為讓别人看得起的人。
荒誕嗎?
活了大半輩子的人,還看不懂社會運轉的規律。
這一切順遂,不過是利益驅動的結果,是資本選擇的偶然,根本不是因為 " 他 "。
裹挾其中的每個人都在關注熱點追逐熱點,試圖從流量中分一杯羹,至于這個 " 他 " 是誰,根本就不重要,可以是馬寅波也可以是馬墨,還可以是甲乙丙丁你我他。
莎士比亞曾這樣形容自己的戲劇:
" 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
同樣,這部電影折射出的,也不是馬寅波一個人,而是一群人,是一種渴望價值感卻迷失在欲望中的精神狀态。
荒誕的追求下面,是内心真實的空洞。
這份荒誕感,構成了這部喜劇片最核心,也是不可或缺的悲劇性。
不過,編劇終究沒忍心将其發展成一個徹底的悲劇故事。
故事最後,兒子蘇醒,名利的幻夢破滅。
馬寅波見義勇為,從高樓墜下,卻大難不死。
和兒子開頭一樣,他脖子帶着固定器,躺在床上,看着一雙雙殷切、抱歉的眼神。父子倆的命運,以一種黑色幽默的方式,完成了呼應。
荒誕性延續到電影最後一刻,馬寅波終于靠自己 " 火 " 了,不過不是因為他的才華,是因為見義勇為。
當心灰意冷的男人拿着酒瓶來到天台,卻無意救了之前和他搶市場的女作家。
男人終于明白這一切背後的邏輯。
和作者沒有關系,甚至和文學也沒有關系。
他依然不會變成一個受歡迎的作家,他的書依然不會被這個浮躁的名利世界認可,他身邊依然會有世俗小人的輕視。
但我不覺得這樣的結局有什麼悲傷,反而替馬寅波松了口氣。
因為只有夢幻泡影燃燒殆盡,人才能落地生根,面對真實的自我。
以後的馬寅波,也許終于可以不那麼在乎了,可以把寫作之外的心思更多放在家人身上,放在可觸可感的真實生活中。
電影快結束時,千尋開玩笑地說:
" 媽媽,你跟電影裡那個馬寅波形成了鮮明對比,你看你好歹也是出過書的作家,還得過兒童文學獎,可連我們老師都說你低調得不行 ~"
我笑笑沒說話。
心想我也只是個普通人,普通人的人性弱點我都有。
馬寅波的膨脹,我又何嘗沒有經歷過。
記得有段日子,周末應酬特别多,又是演講又是作為宣傳大使去上課,穿着職業裝踩着高跟鞋,俨然一幅文化精英的樣子。
難得有個周末帶千尋去郊外農場玩,她大聲喊着:
" 媽媽,你看,風筝!"
忙着在手機上編文檔回信息的我茫然抬頭,木然看了眼天空,哦,知道了,風筝。
" 媽媽,你快看啊,我自己做的風筝,飛得好高!"
我不耐煩地說,知道啦,卻連頭也沒抬。
小朋友不開心了,收掉風筝,委委屈屈坐我身邊。
我還是沒抬頭,你怎麼不玩了,快去玩啊。
她突然低聲說,媽媽,其實你不用出來完成陪我的任務。
這句話輕輕戳在我心上。
我抬起頭,看見藍天白雲下,彌漫着稻香的空氣裡,坐着傲慢的我。
從前那個敏于感受,溫和耐心的我,好像被某種東西消解了。
如今已走過那段膨脹期,千尋大概也忘記了,曾短暫出現在她成長中 " 脾氣不太好 " 的女強人媽媽。
其實現在的我還是我,只是多了些緯度。
把 " 強 " 放在内核,不是傲慢強勢,是努力且堅強,界面反而因為對生活和愛的敏于感受變得更加柔和。
也會提醒自己,要記得偶爾抬頭,看看 " 天上的風筝 "。
生活中有一些切實的幸福,就像我們每天都會吃的白米飯,沒有料理紅酒的華麗,但它簡單樸素踏實。
說回夢想,寫作也好,工作也好,我覺得都是對的,是人作為個體對價值感的必然追求,它讓我們擁有獨立的精神領網域,不陷于庸常,每個認真為夢想努力的人都值得尊重。
但不要讓夢想成為你人生的束縛。
這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我們要熱愛具體的生活,而不是抽象的幻夢。
就像電影《比海還深》裡面,那位智慧的老奶奶,給小孫子的贊嘆:
" 這孩子作文寫得真好啊,像他的爸爸,有天分。天分是個很好的東西,哪怕沒有用它做成什麼。"
EASTWEST
想看更多好片,還可以在 " 和千尋一起看電影 " 專欄逛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