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職業規劃,時代的幻覺,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劉知趣,作者:劉知趣,題圖來自:AI 生成
時至今日,我依然認為在面試中問一個年輕人 " 你的職業規劃是什麼 " 是一個聽起來很專業,實則很務虛、很無用的問題。
還記得十多年前,互聯網行業遍地是黃金,彼時總監級别的面試官也不過三十而已,大家似乎都酷愛問這個問題,而像我這樣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為了拿到 offer,自然也慷慨立志——三年能在團隊獨當一面,五年能成行業專家。
如今十多年過去了,第一批 90 後的年齡也幾近三十五歲,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要麼仍輾轉于幾家大廠之間,小心翼翼地當着牛馬生怕被優化,要麼早就厭倦了這種低質量的生活選擇回了老家。至于行業專家?可以說是一只手都數得過來。
回首過往,普通人在職場中賴以生存的組織,很多時候就像是《海上鋼琴師》裡那艘注定被炸毀的弗吉尼亞号,以為是固若金湯的甲板,不過是漂在時代冰山上的一塊木片。
大部分人職場規劃的保質期,比超市臨期的面包還要短。因為現實遠比想象復雜得多,在那些決定職業走向的眾多因素中,個人能力固然重要,但在時代和運氣的面前,又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與微不足道。
一、現實遠比想象中復雜
二十多年前,國企失業潮席卷東北,沈陽鐵西區的工人把搪瓷缸砸進雪堆,他們無法理解 " 鐵飯碗 " 這個詞為何在一夜之間生了鏽。就像電視劇《人世間》裡,周秉昆端着醬油廠鐵飯碗的時候,絕對想不到有一天要靠開面館謀生。
二十多年後,教培行業的坍塌只需一紙檔案,一次會議紀要就讓房地產進入了凜冬。互聯網大廠曾經的體面淪為明日黃花,名校畢業生擠破頭地要報考街道辦,人們再次笃信 " 宇宙的盡頭是考公。"
從 " 部門分房 " 到 " 房貸斷供 ",從 " 國企鐵飯碗 " 到 "35 歲被優化 ",人們總是試圖找到一個避風港,但謀生的甲板卻總是一次又一次地被巨浪掀翻。
但變化也不總是由時代的大手操控而起,還有社會本身的發展與進步。
就拿媒體行業來說:2000 年前後,《編輯部的故事》裡葛優飾演的編輯李冬寶,喝着茶、看着報就能指點江山。那個時期,在電視台、報社上班很是體面,一度是無數人的夢寐以求。
但不過十年的光景,随着新媒體的異軍突起,搶走了品牌方手裡曾要投向電視台、報社的廣告預算,傳統媒體開始走向凋敝,大批的從業者因為所在的部門拉不到贊助,面臨着降薪或裁員。
人人都感知着變化的發生,可即便是身處同一場變局中,個體或組織的命運也有所不同。
當下大眾所熟知的視頻軟體芒果 TV,就是在媒體行業變化剛發生時,湖南衛視轉型做新媒體平台的成功產物,但彼時選擇轉型的并非湖南衛視一家,還有浙江衛視做的中國藍 TV,但項目夭折,如今也沒幾個人曉得。
用後來者的視角復盤芒果 TV 的成功,會将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歸結于領導班子的敢幹、敢賭。那個時候如果把《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的版權賣給其他視頻網站的話,一年大概能有一兩個億的進賬,但台裡把這個版權獨家給了剛剛出生的芒果 TV 用于拉新,大概也沒有誰敢拍着胸脯保證芒果 TV 一定能成,所以這個只有 50% 勝率的決策一旦打了水漂,是要有人擔責的。
與之相比,浙江衛視的決策就保守得多,當時浙江也有一檔現象級綜藝叫做《奔跑吧兄弟》,台裡最終決定還是得先把版權費拿到手,轉頭就把版權賣給了愛奇藝、騰訊視頻這樣的第三方,只是在中國藍 TV 也可以點播,但這個資源力度跟芒果 TV 完全沒法比。
那麼,彼時從浙江台轉向中國藍 TV 的人,和從湖南衛視轉向芒果 TV 的人,兩撥人的職場命運自然也就有了天壤之别。
所以,一個人職場的發展,往往是多重因素復雜組合而成的結果。而所謂的職場規劃,在這些不可控因素面前,就像是在沙灘上建城堡,看似穩固卻又不堪一擊。
二、适應變化比規劃更重要
我從不否認規劃本身的意義,因為在時代的洪流中,每個人都像是一只在海上漫無目的漂泊的船,規劃能夠給理想暫時指明一個方向。只是在復雜多變的現實環境中,大多數的規劃都充滿了脆弱性。
倉鼠在輪子裡跑得再快,也抵不過有人直接把籠子拎走。
因此,在一個充滿不确定性的世界裡,靈活應變的能力,遠比按部就班的規劃更能解決問題。
我一直欣賞老一輩身上那種 " 瞎過 " 也能把日子過下去的勇氣與智慧。就像小說《秋園》裡裹着小腳的母親梁太太,在戰亂飢荒中做過老師、藥商、農民 …… 她大概也不懂得什麼叫職業規劃,但知道 " 只要手還能動,日子就能過下去 "。
這讓我想到了一個很老派的寓言,美國的思想先鋒斯賓塞 · 約翰遜寫的那部《誰動了我的奶酪》,講述的是兩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在迷宮中尋找奶酪的故事。
當存放奶酪的地方發生變化時,兩只小老鼠能夠很迅速地适應變化,開始新的探索,而兩個小矮人只是一味地沉浸在失去的痛苦中,不願改變。
其實,這裡面的 " 奶酪 " 就象征着人在生活中追求的各種目标,比如工作、财富、健康等," 迷宮 " 則代表了我們為實現目标所經歷的環境和過程。而面對變化時,不同的态度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在互聯網行業高歌猛進的那些年,我目睹過很多人高樓起、宴賓客 …… 那些我曾以為在大廠可以穩定生存很久的人,也會在某一天偶然得知對方早就離開了那個平台 ……
所以我也漸漸開始明白,生命的質量從來都不是只看一段路,大家的人生都是起起伏伏、小波小折不斷。只是有人選擇挺過去,有人選擇直接躺下,這兩者之間本身并沒有什麼好壞之分。
我覺得人生真正的幸福不過就是求仁得仁,愛吃蘋果的人得到蘋果,愛吃橘子的人得到橘子。
李娟在《冬牧場》裡說:" 牧人的遷徙是沒有路線圖的,跟着草走就是活路。" 無論如何,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活路。
三、工作不能是唯一的價值
我一直有個觀點,不要把工作當成全部、當成個人價值的唯一來源。
不知道大家在社交媒體上有沒有留意到這樣一個現象:這些年,大廠程式員失業之後,婚姻關系很容易出現危機。這其實就是個體價值來源單一性的弊端,當唯一的價值體系崩塌後,家庭關系必然會走向失衡。
這些年,互聯網大廠一直都盛行着加班文化,尤其是程式員這個群體,長期處于 "996" 的工作狀态,基本上每天到家老婆孩子都睡了,早上老婆孩子出門時自己還沒起,一個禮拜和家裡人都聊不了幾句話。
與此同時,一方長期缺席育兒、家務這些共同的責任,勢必就意味着另一方不得不承擔起更多的壓力,長年累月,心裡自然也積攢了不少情緒。
但又因為每個月能拿回來好幾萬塊錢的工資,這些問題似乎又都可以暫時地被 " 掩飾 "。然而,一旦這份價值來源戛然而止,對方長期壓抑、積攢的情緒就很可能會集中爆發。
而對于習慣了用技術能力和工作成就來定義自我價值的人來說,失業也會導致自我認同的崩潰,變得抑郁、焦慮。
加上工作占據了一個人太多的時間,那他本身也很難有什麼社交圈,很多人還會有失業的 " 恥感 "、同輩的壓力,自然也不願意跟親朋好友傾訴,去獲得外部的支持,繼而陷入更深的自我内耗。而這種自我情緒的孤立,也會進一步惡化家庭的氛圍 ……
所以,不要僅僅将個人價值以及給予他人的價值都建立在 " 工作 " 之上。人生的财富,絕不僅僅是銀行卡上的一串數字,還包括了時間、健康、社交關系等多個方面的系數。而工作的本質,也不過是老板在用金錢購買你的時間,去換取他自己更多的空閒而已。畢竟錢沒了他還可以再賺,但時間沒了就是沒了。
錢是通往理想生活的橋梁,但人不能一直生活在橋上。它是工具,絕非目的。
和 80 歲的有錢人交換人生,我想你大概率也是不樂意的。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劉知趣,作者:劉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