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超罕見!微軟「三巨頭」同框,他們與Copilot聊了些什麼?,歡迎閱讀。
不經意間,微軟第三任 CEO ——薩提亞 · 納德拉(Satya Nadell)已經掌舵這家巨型企業 11 年了。作為微軟歷史上首位非創始人 CEO,納德拉與鮑爾默、蓋茨在經營風格上有着相當明顯的差異,微軟近幾年的幾次重要轉型也都在任期内實現。
而在上周舉行的微軟成立 50 周年紀念活動中,納德拉也與兩位前 CEO 比爾 · 蓋茨、史蒂夫 · 鮑爾默一起,接受了由微軟 AI Copilot 進行的采訪活動,一同回顧微軟這個科技巨頭在過去 50 年中的點點滴滴。當然,此次采訪也展示了微軟 Copilot AI 在語言推理方面的能力。
有趣的是,Copilot AI 首先提問的并不是「知名度」更高的蓋茨,而是微軟的第二任 CEO 鮑爾默——「回顧在微軟工作的那些年,印象最深的『技術戰』是什麼?」
不了解鮑爾默或微軟的朋友可能不知道這個問題有多「尖銳」:盡管蓋茨和鮑爾默都是微軟的創始成員,但兩者的标籤卻截然不同——蓋茨是微軟的技術創始人之一,在 2000 年卸任微軟 CEO 後以「首席軟體架構師」的身份繼續在微軟服務了 6 年,并在 2014 年以技術顧問的名義參與公司事務。而鮑爾默加入微軟時負責的是商務運營,一直代表着微軟的「銷售文化」。
而鮑爾默的回答也非常直接,直指 1980-1985 年微軟與 IBM 的作業系統之争。
這裡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行業背景:1980 年前,IBM 用「大型機」和與之配套的軟體服務,統治了政企等大客戶的計算機市場,當時的 IBM「生态」比如今的蘋果還要封閉,用硬體、軟體、數據庫三座大山将政企客戶牢牢鎖在自己的生态内。
圖片來源:GitHub
1980 年,可能是因政企客戶市場飽和(能負擔得起 IBM 系統的政企客戶并不多),IBM 計劃将計算機推給一般的家庭用戶,這也是「PC」(個人電腦)這一概念的雛形。為了搶占先機,IBM 決定在一年時間内上線「PC」產品,并将作業系統外包來加速項目節奏。沒錯,微軟接到了這個「外包」,并向 IBM 交付了「MS-DOS」系統。事實上,DOS 也是微軟收購而來的,但這裡先不展開。
在交付時,微軟留了個心眼,保留了 MS-DOS 的版權——IBM 買到的是 PC-DOS,但微軟還可以把 MS-DOS 賣給其他電腦廠商。也就從此時開始,微軟開始以「兼容系統」為賣點,借用 IBM 在行業的影響力發展自己的作業系統。
1985 年,微軟和 IBM 再次合作,開發了定制系統 OS/2。但在推進 OS/2 時,微軟也給自己留了一手,暗中發展自己的 Windows 3.0。1990 年,Windows 3.0 發布并大獲成功,這一行為被 IBM 視為「背叛」,兩者關系在此凍結:OS/2 由 IBM 繼續推廣,而微軟認為 OS/2 價格過高且過于復雜,所以推出了 OS/2 項目,并在 1995 年推出自己的 Windows 95 系統。
圖片來源:微軟
後來的事情我們也都知道了:配置要求更低、兼容性更好、對用戶更友好的 Windows 95 成為了 PC 領網域的首選系統。甚至在 Windows 95 推出一年後,連 IBM 都選擇放棄了 OS/2(順帶退出 PC 市場),開始專注于政企大客戶的系統開發。
以 2025 年的眼光來看,微軟這一「背叛」,其實也打破了 IBM 等巨頭對計算機技術的壟斷,以開放兼容的生态大幅降低 PC 使用門檻。商業上看,微軟「背刺」了 IBM,但從用戶的角度看,微軟當時的選擇其實是将用戶放在了第一位,将傳統的封閉化政企服務收入放在了後面。
從 PC 發展史來看,Windows 95 的易用性讓 PC 真正走進尋常家庭,推動全球信息化進程。這種以技術民主化為核心的戰略,不僅成就了微軟,更奠定了後來 PC 行業的蓬勃發展。
回顧完微軟和 IBM 在商業戰場上的勾心鬥角,Copilot AI 将話題給到了蓋茨身上,要求蓋茨分享一下當年對微軟未來的構想。對此,蓋茨表示微軟其實是一場豪賭,賭的是「軟體背後的價值」。剛剛提到,在 PC 領網域戰勝 IBM 後,微軟讓計算機這一概念普及到千家萬戶,讓「算力」(當時還不叫這個詞)觸手可及。但問題是,盡管計算觸手可及,但大家對計算的需求并沒有那麼強烈。
圖片來源:微軟
蓋茨認為,僅僅讓計算機普及是不夠的,關鍵在于讓計算機真正「有用」——用戶需要看到電腦能解決實際問題,才會願意接受電腦這一工具。因此,微軟快速構建一套完整的軟體生态,覆蓋辦公、娛樂、教育等各個領網域,激發用戶對計算的需求。
這種「軟體驅動硬體價值」的思路,讓 PC 從單純的機器變成了真正的家庭計算中心,蓋茨的這場豪賭最終也獲得了成功。随着軟體生态的豐富,用戶對電腦的依賴度越來越高,微軟也借此确立了其在 PC 時代的統治地位。以現在的目光看,這一戰略不僅推動了微軟的增長,更深刻影響了整個科技行業的發展方向:硬體是載體,而軟體才是真正釋放計算潛力的關鍵。
面對現任 CEO 納德拉,Copilot AI 的問題倒比較簡單——「對未來 50 年最大膽的設想是什麼?」而納德拉的回復同樣:
将 AI 打造成一個耐用型產品,讓每個人每天都用。
事實上,這一策略也是目前市面上主流 AI 企業的想法。如今的 AI 就像 1995 年的 PC 一樣,是一個人人都用得起的工具。但人人都用得起并不是 AI 普惠的終極目标,讓 AI 處處都能派上用場 AI,才是實現 AI 普惠的關鍵。
而從微軟近幾年的動态來看,「融合」是微軟推廣 AI 的關鍵。
剛剛提到過,微軟用戶帶來了豐富的工具。而如今的微軟,正想辦法将 AI 融入這些工具中:從 Windows 系統到 Office 全家桶,從 Azure 雲服務到 GitHub 開發者工具,微軟的每一項服務,背後都有着 AI 的身影。像當年 Office 教會人們用電腦辦公一樣,微軟希望用 Copilot 重新定義人機協作的新标準。
正如 MS-DOS 和 Windows 讓計算機從專業設備變成日用品,50 年後的微軟,想把 AI 變成新時代的「Wi-Fi」,讓 AI 遍布數字世界的每個角落。
回顧微軟過去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微軟過去三次戰略轉型(軟體,服務,AI),其實也是三位 CEO 不同領導風格的體現。
蓋茨作為技術出身的創始人,以工程師思維奠定了微軟的技術基因,造就了微軟在 PC 時代的霸主地位;鮑爾默強勢推動微軟向企業服務轉型,雖然錯過了移動互聯網機遇,但為後續發展積累了企業客戶資源。2014 年上任的納德拉則展現出開放包容的管理風格,将微軟重新定位為 AI 時代的引領者。
可以肯定的是,在「下一個 50 年」裡,微軟還将繼續借用雲服務打造自己的獨特價值。不同于其他互聯網巨頭,微軟同時掌握 Azure 全球數據中心和 Windows 終端生态——在混合式 AI 成為主流的 2025 年,微軟「雲端 + 邊緣 + 終端」模式的技術優勢還将繼續放大。
在過去 50 年裡,微軟用自己證明了「沒有人能一次就做對」。盡管我們常常抱怨微軟關閉大家喜愛的服務,但過去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微軟總能在關鍵時刻完成艱難轉身。這種「知錯就改」的個性,在我看來才是微軟能「稱霸」半個世紀的「核心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