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汽車行業會不會重蹈房企爆雷潮覆轍?,歡迎閱讀。
年底的車圈頗不寧靜,哪吒爆雷,極越閃崩,各家車企壓款、欠款、裁員的壞消息亦屢有所聞。
于是,對于公認過度内卷的汽車行業,開始出現一些悲觀的預期。
有評論者提出,在房企全面爆雷的前夜,2021 年中,全國主要房企平均負債率為 74%。目前國内主要車企的負債率已基本達到這個水平。
也有自媒體點名,新能源汽車龍頭負債率高達 77%,沒準就是 " 下一個恒大 "。
一時間,汽車行業的發展前景,似乎籠上一層陰影。新能源汽車龍頭會是 " 下一個恒大 " 嗎?汽車行業會不會重蹈 2021 年房企爆雷潮覆轍?
擔憂并非多餘,但如此悲觀大可不必。
汽車品牌太多,消費者不夠用了
根據經濟學的基礎原理,過度内卷的直接原因很簡單:產能過剩,供大于求。
就拿最新爆雷的極越來說,在其公關負責人數次制造出圈言論之前,我從未聽說這一品牌。
從出身看,極越本不應是無足輕重之輩。它是百度和吉利 " 強強聯合 " 的產物,背景深厚,投入巨大,至爆雷前據稱窟窿 70 億,據業内人士的評價其智駕技術實力不俗。
極越的閃崩到底是 CEO 的責任,還是如其公關負責人所說 "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至今仍在口水戰之中。跳出來看,不難發現,現如今的汽車行業,成功難度極大,容錯率極低。
單就品牌而論,車市上的 " 極 " 字輩已經濟濟一堂,極氪、極越、極石、極狐、極星 ······ 傻傻分不清。對吉利而言,既生極氪,何生極越?這不是給消費者制造認知負擔嗎?
不單 " 極 " 字輩人滿為患。新能源車企最多的時候,大概是在 2018 年,中國新能源車企超過 487 家。
到了 2023 年底,據不完全統計,能正常經營的新能源車企僅剩下 40 多家。
僅 2020 年以來,就有包括威馬、愛馳、博郡汽車、陸地方舟、天際、拜騰、遊俠、雲度、自遊、雷丁、漢龍、力帆、博郡、賽麟、前途、高合、合創 ······ 一個個新能源汽車品牌倒下。
還在牌桌上的玩家,銷售上規模的,除了一馬當先的比亞迪,新勢力代表 " 蔚小理 ",還有賽力斯,埃安,長城,零跑,深藍,極氪,小米,岚圖 ······ 以及沒上榜也暫未爆雷的,還有一大群。
這不由得不讓人提出疑問:消費者需要這麼多汽車品牌嗎?汽車行業需要這麼多玩家嗎?
燃油車時代,汽車行業有個有趣的 " 三大 N 小 " 現象。主要汽車大國,基本都是三巨頭鼎立的格局。
美國是通用、福特、克萊斯勒;德國是大眾、奔馳、寶馬;日本是豐田、本田、日產;法國是标致、雷諾、雪鐵龍。
三家巨頭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加上 N 家特色車企,主要玩家加起來不超過 10 家。這種行業格局接近于寡頭壟斷,又保持了一定的競争烈度,是符合市場規律的合理結果。
因為汽車行業是典型的規模經濟,技術研發、生產采購、品牌投放,無不耗資巨大,需要量產來攤薄成本。一旦格局基本穩定,就會形成高壁壘,新玩家不容易破局。
像美國這麼大的汽車市場,在新能源時代也就增加了一位主要新玩家特斯拉,從三大變成 3+1。
回頭來看中國車市,汽車行業玩家太多,還沒有完成優勝劣汰,激烈一點的正當競争勢在必行,階段性的過度内卷無法避免。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 2023 年中就說,在過去三年中,已有 75 個汽車品牌被關停或轉型,預計在未來兩到三年内,将有 60% 至 70% 的品牌面臨同樣的命運。
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在 2024 年 8 月則說,未來十年,中國汽車品牌只剩 7 家,決賽圈門檻是 " 年銷 100 萬 AI 車 "。
業内人士心知肚明,總決賽席位有限,淘汰賽還将繼續,極越絕不會是最後一家。
" 三大 N 小 " 雖好,但不能靠指定
既然 " 三大 N 小 " 是較為合理的汽車行業格局,何不通過政府規劃,政策引導,一步到位,避免内卷?
這個美好的願望,在燃油車時代試驗過一次。
上世紀 80 年代,中國開始大力發展自己的轎車工業時,參照國際經驗,規劃了 " 三大三小 " 的產業格局。
1987 年 8 月,國務院北戴河會議讨論發展轎車工業問題,明确規定,全國建設一汽、二汽、上汽三個轎車生產基地。
政策非常具體:一汽生產排氣量 2.0L 以上的中高級轎車;上汽生產 1.8 — 2.0L 的中級桑塔納轎車;二汽生產 1.3 — 1.6L 普及型轎車。另外,天津、北京、廣州三個生產點從進口轎車零件組裝開始,逐步實現國產化生產。
如今來看,這一規劃顯然帶有較為鮮明的計劃經濟色彩。結果,本土車企并不争氣,無論三大還是三小,從技術到品牌,均被國際巨頭碾壓。
2001 年 " 入世 " 之後,決策層又試圖走出一條 " 以市場換技術 " 之路。一汽大眾、長安鈴木、上汽通用等一大批合資車企誕生。這條路也不成功,外資話語權大,合資車企變成組裝車間。
至 2014 年前後,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但這塊蛋糕的絕大部分被外企車型、合資車型瓜分,國產燃油車淪為陪跑。
2014 年特斯拉開源,中國的造車新勢力開始崛起。決策層也看到了新能源汽車賽道上的彎道超車機會。當時,有部門建議,復制發展燃油車時集中資金支持 " 三大三小 " 的模式,選擇部分試點新能源車企給予支持。
但燃油車的失利令決策層痛定思痛,集思廣益之後,選擇了另一條產業發展路徑。
有識之士提出,發展新能源汽車要放寬準入,而非指定玩家;補貼市場,而非直接補貼車企。這些更為市場化的思路,體現在一系列產業政策中。通過給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減稅的方式,來刺激企業競争,最終讓消費者來決定產業的發展和企業的存亡。
新的產業發展路徑取得了驚人的成就。至 2023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超過 2000 萬輛,在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銷體系中,中國占比超過 60%;在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 TOP10 中,中國車企獨占五席。新能源汽車,已經和光伏、锂電池一起,成為雄霸國際市場的中國制造 " 新三樣 "。
這種充分市場化的政策思路,也造成新能源汽車百舸争流的格局,導致當前的過度内卷。但跟燃油車時代的全程陪跑相比,這簡直是一種 " 幸福的煩惱 "。
如果一上來就指定 " 三大 N 小 ",看似避免了重復建設,減少了激烈競争,但產生不了真正有效的市場競争力,只怕就會重蹈燃油車覆轍了。
要知道,美日等國的 " 三大 N 小 ",也不是從來如此。據統計,美國一百多年來,破產車企總計超過 1500 家。
最後產業格局無論是 " 三大 N 小 ",還是如何小鵬所說只剩 7 家,那都是市場競争的結果,留下歷經殘酷淘汰的頂級玩家,才有實力在國内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攻城掠地。
車市樓市兩重天,不會重演爆雷潮
那麼當前的汽車行業淘汰賽,會演變為類似房企爆雷潮的全行業危機嗎?
從市場角度看,汽車行業需求仍很強勁,可以說是產銷兩旺。根據 2024 年 11 月的數據,新能源汽車的頭部品牌仍在增長,7 家同比增超 50%。其中比亞迪年度累計交付量超 374 萬,上汽集團年度交付量超 108 萬,理想、賽力斯兩家年度累計交付量分别超 44 萬和 38 萬。月度方面,零跑同比增長 117.04%;蔚來連續 7 個月超 2 萬;小鵬單月交付量首次突破 3 萬。
這種市場熱度,豈是 2021 年量價齊跌的樓市能夠相比的。車市内卷的結果是品牌集中度上升,也是符合市場規律的良性走勢。
從财務角度來看,車企和房企在現金流、杠杆率、融資模式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不能簡單類比,更不能線性類推。
房企的财務數據有其獨特之處。由于預售制的存在,從銷售到交付存在近兩年的周期,調節空間大,某種意義上欺騙性很強。我在《房企爆雷都是自作自受》、《許家印求恒貪大終成空》等文中剖析過房企以小博大、十鍋五蓋的财技,此處不贅。
車企是典型的制造業,現金流主要來自于成品車的銷售以及零部件供應等即時交易活動。雖然也存在一定庫存管理問題,但相對于房企來說,其現金流更為穩定且可預測性較高。
以被個别自媒體點名的新能源汽車龍頭為例,其龐大的負債中,大部分是利用行業優勢地位對供應商的占款,有息負債占比很低。這種做法是否合理另當别論,财務風險遠沒有某些自媒體所認為的那麼高," 下一個恒大 " 純屬外行之見。
在政策友好度和融資環境上,2021 年的房企和當下車企也完全不能比。一個是寄予厚望的 " 當紅辣子雞 ",一個是宏觀調控的重點對象。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還在走向世界,向全球輸出產能。不同于房地產市場的周期性和區網域性特點,全球範圍内的汽車需求相對更加均衡和穩定。
房地產行業有天然的地網域性。中國的房企也曾嘗試出海,但基本沒有成功案例。動靜比較大的,如碧桂園的馬來西亞森林城市,證大集團的南非造城計劃,宏立城集團的印尼美加達項目,都充斥着國情、文化及政經多方面的衝突,過程一言難盡,結局一地雞毛。
當下,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面臨歐美的關稅壁壘。這是巨大的挑戰,但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勝利者的加冕。
汽車屬于產業鏈條長、勞動分工細、覆蓋產業廣、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的現代制造業。中國在新能源汽車上體現出的競争優勢,是中國制造工程師紅利、供應鏈整合能力等多種優勢的綜合體現。關稅戰意味着對這種競争優勢的确認。有理由相信,随着 " 雙碳 " 目标的推進、消費者偏好的轉變,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前景是星辰大海。
對過度内卷的擔憂也并非多餘。淘汰賽的過程确實殘酷,從目前一些案例來看,如何減少價格戰等惡性競争,做好出局企業的善後工作,合理維護勞工權益,盡量降低對供應商的衝擊,企業和政府都需要發力。(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胡潤峰,編輯|劉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