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遊戲經驗:觸樂夜話:Mini-Game二三事,歡迎閱讀。
觸樂夜話,每天胡侃和遊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小羅老師今天請假(圖 / 小羅)
"Mini-Game" 又叫 "Game Jam",是一種要求參賽者在短時間内根據給定的主題開發一款小遊戲的比賽。
遊戲開發者通過各種 "Mini-Game" 互相認識,組成不同的遊戲社團。有些社團通過線上交流而結成,有些社團則由同一學校的 " 同好 " 組成。一般來說,社團中并沒有嚴肅壓抑的氛圍和遊戲行業内的工作壓力,大家來到這裡的目的是與其它的遊戲愛好者交流,制作自己喜歡的小遊戲。
不過,在今年情況有些了不同。随着 AI 的加入,焦慮感開始在這樣的社團當中蔓延。年輕的遊戲開發者們對 AI 話題的關注越來越多,大有 " 不會 AI,遲早被淘汰 " 的趨勢。
我的朋友烏鴉是一名大四學生,面臨着畢業求職的壓力——他希望加入遊戲行業,但現在行業的标準越來越高。他已經參加過一些遊戲比賽了,雖然學到了很多,但缺乏 " 足夠有含金量的 " 獎項。他拉着自己周圍的朋友,對着一個比較有名氣的遊戲比賽的獎項發起衝刺。在他的遊戲項目中,使用了 AI 工具進行故事和角色的設計。
" 我們的項目是一個類《王權》的卡牌遊戲,所以故事會很龐大,對話也非常多,要撐起整個遊戲内容。" 由于遊戲比賽一般會限制組隊人數,為了滿足龐大的美術需求,隊伍在加入多位美術後沒有足夠名額留給文案,所以故事只能交給 AI 來幹。但最終的結果是:" 盡管遊戲完成度很高,但 AI 生產的文案無法達到要求。" 他們的項目還是落選了。
我問烏鴉,是否會因為使用 AI 導致沒能獲獎而感到後悔。烏鴉的回答出乎我意料:" 這次經驗十分寶貴,我對于 AI 工具的了解加深了,不算沒有收獲 "。他還認為:" 在未來,不會 AI 或許很難在遊戲行業生存。"
我認識的另外一位朋友小西,是一位大二在校生,他出于對遊戲的興趣參加了某遊戲比賽,和幾位網友組成了制作小組。但由于對遊戲制作一無所知,項目推進十分困難。在一些朋友的推薦下,她用 AI 做出了一份 " 遊戲策劃案 ",并且 " 改掉裡面不合理的内容 ",最終在限定時間内落地完成了一個策略小遊戲。她表示:" 雖然 AI 的想法很老套,但确實能幫人理清思路。" 在通過 AI 熟悉了遊戲簡單的開發流程後,她希望在下一次能做得更好。
秀秀是一名遊戲從業者,曾經在遊戲比賽中擔任評委。她認為沒必要使用 AI 工具來開發遊戲——遊戲比賽并沒有壓力,本身就是 " 希望大家嘗試和挑戰自己,享受比賽 "。而且 " 用 AI 來做遊戲 " 和 " 用自己的想法做遊戲 " 學到的東西是天差地别的:"AI 固然是未來,但未來的 AI 還是人在用。" 她覺得遊戲比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參賽者應該專注于 " 提升自己 "。
秀秀還提到,她對于使用了 AI 工具的作品,很少會給高分,因為 " 使用 AI 工具做出的内容太粗糙了 "。
當我提及許多在校學生靠自己的能力,連 AI 那樣的水平也很難達到時,她沉默了一會兒,嚴肅地說:" 可以學,而且我覺得,遊戲行業強調學習能力,不會 AI 不行,只會 AI 也不行。與其讓他們抱着 AI 入行後被行業淘汰,還不如在這裡被‘勸退’。"
另一位評委恰恰則持一種開放的态度,以結果論,只要最終的遊戲足夠好,用沒用 AI 其實不重要。他認為 "AI 什麼都改變不了 ",同時," 相比往年,今年遊戲競賽作品的質量并沒有什麼提升。"
AI 已經在許多遊戲開發者心中埋下了焦慮的種子,用評委的話說,它給遊戲開發帶來了 " 沒有指示牌的全新道路 "。我們無法判斷下一步是天堂還是深淵。盡管 AI 暫時沒有對遊戲行業帶來變革性的影響,反倒是原本輕松活潑遊戲社團,因為這個話題提前感受到了行業的壓力——在 AI 還未出現時,行業内的淘汰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