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汽車座艙體驗僵化,會不會有技術大爆炸?,歡迎閱讀。
文|七号宋
最近關于汽車座艙創新的讨論和質疑聲挺多。
最著名的就是日前極氪副總裁發布了一段在極氪 MIX 裡吃火鍋的視頻,來展現新車去掉 B 柱,再增加對坐設計和對開門設計後的各種便利性,卻被不少人吐槽不安全,更讓人聯想到《讓子彈飛》裡的經典情節。
還有一個多月前大秀車載馬桶的極石汽車,讓不少網友質疑:這種在房車才見到的 " 頂配 ",放在 SUV 裡合适嗎?會不會過于奇特異味撲鼻?
大家一邊吐槽如今座艙内飾設計過于千篇一律,一邊又吐槽某些新内容過于奇葩讓人難以适應。所以汽車座艙的革新該何去何從?
汽車座艙變化慢是常态
但 " 技術爆炸 " 也是必然
為什麼說汽車座艙變化緩慢是常态?因為汽車研發投入是存在優先級的:三大件>外飾設計>内飾設計。
不論是舊三大件時代(燃油車時代)還是新三大件時代(新能源車時代),基本都延續了這套模式。只不過後者的座艙添加了更多智能化功能,但基本内飾格局幾乎沒有怎麼改變。
除了按鍵去物理化,現在的汽車和 15 年前的汽車真沒有什麼明顯差别。就拿比亞迪來說,2010 款比亞迪 F3 DM 和 2025 款宋 PLUS DM-i 就沒啥明顯代溝,經典的儀表板 + 前後排座椅固定布局。
但《三體》裡說過:" 人類文明有五千年歷史,地球生命史長達幾十億年,而現代技術是在三百年時間内發展起來的,從宇宙的時間尺度上看,這根本不是什麼發展,是爆炸!" 可見技術發展是存在關鍵期的——雖然大部分時間發展緩慢,卻能在短時間内突然爆炸。
汽車何嘗不是如此。
據傳,中國古代車輛歷史可以追溯到夏初大禹時代。奚仲制造出了具有車架、車軸、車廂外加兩個車輪的中國第一輛車。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古代車輛都以圓形木板為行走部件,稱為 " 辁 ",而路上交流基本靠吼。而現代汽車發明至今也不過 139 年,卻飛速發展到 " 移動的家 " 與 " 可互聯萬物 " 的地步。
所以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技術爆炸是必經之路。
那未來的優秀座艙,能在哪些維度實現 " 技術爆炸 "?哪些路已經基本走到頭了?接下來不妨一起來找找驅動 " 技術爆炸 " 的關鍵。
發生座艙 " 技術爆炸 " 最有可能的三個維度
其實,汽車座艙的設計思路可以為三個維度,它們已經或者正在發生着技術爆炸。
使用安全方面:從物理結構安全到信息安全
說實話,座椅方面曾經最大的改變是 1907 年,凱迪拉克将長椅造型座椅直接改成沙發式座椅,仿佛把客廳沙發直接搬到車上。
但很快的大家就發現這類沙發的動态支撐性差,更别說在鞭打測試中沒辦法保護肩頸。所以這種 " 家用松軟大沙發 " 很快就徹底從汽車中消失了。
除了座椅,現代汽車幾乎把座艙四周都安排了安全氣囊。大家的競争思路基本相當——覆蓋面積更大的安全氣簾、保壓時間更久的安全氣囊。
所以從發展情況看,現代汽車内飾件相關的物理安全維度基本到頭。要說未來座艙安全的關注重心是什麼,肯定會是信息安全,它也是現階段最緊迫的需要。
如今座艙内有各式各樣的傳感器(如麥克風、攝像頭等),好處是語音控制能力越來越強。比如在開車中,通過語言控制座艙各種功能,比物理按鍵控制更方便。
但人在車内的一舉一動很容易被監視,使用習慣也不斷被車機學習,這些都有可能發生信息洩露。現在已有了一些解決辦法,有些品牌的攝像頭配置了可手動關閉的蓋板……但大家覺得夠不夠呢?
使用便利方面:從 " 挖空間 " 到 " 活空間 "
過去,我們在突出座艙便利性時特别在意魔術空間。
即主副儀表板挖空心思變出各種方便儲物的空間。除了儲物,挖出的空間還能填補一些新配置,比如前排座椅挖出一部分空間後,還能設計一塊桌板給後排。
而所謂 " 活空間 ",是希望讓車内有更多想象力,把原本不能動的東西統統動起來。
所以再看極氪 MIX。" 對開門設計 + 移動中島 + 前排座椅可旋轉 " ——就是這套思維。消失的 B 柱更方便進出,特别是野外露營時,連帳篷都不需要支開,直接用它舒服得多。可以移動的中島,前排前後移動更方便,後排也能共用資源。前排座椅旋轉過來後,前後排組成的對座,又可以有無數玩法。
極氪說他們在車門内藏着兩根 "B 柱 ",此說法見仁見智了,行業并沒有規定與車身固定連接的才是 " 柱 "。
當然,大家肯定會說 "B 柱 " 消失可不是說着玩的,它會徹底改變車身碰撞安全的防御邏輯,稍有不慎就會翻車。
但我注意到,該車輛的車門,在頂部與底部均配置鉸鏈作為支撐結構,尤其是底部鉸鏈設計得相當粗壯,并且為雙鉸鏈配置(顯然是為了承受主要的重量和壓力),頂部鉸鏈則主要用于車門開啟與閉合的定位,同時也分擔一定的承重任務。
相較于導軌式設計,這種鉸鏈結構的好處在于不會給車身帶來視覺分割感。此外,考慮到車門是兩側側滑開啟,因此即便考慮使用滑軌,前門也不具備相應的安裝條件。
至于安全方面,極氪 MIX 先是進行了側面碰撞測試,緊接着又進行了模拟貨櫃壓迫的車頂碰撞測試,這兩招着實出乎我意料。因為這兩項測試正是此類車型最薄弱、最怕面對的工況,而極氪 MIX 一次性全部測掉了。
結果顯示,碰撞中 1.7 噸重的台車以 60km/h 的速度對極氪 MIX 側面進行碰撞,随後使用 2.2 噸的貨櫃從 4 米高空自由落體砸到車頂。測試完成後,試驗車輛車内空間完整性很好,車輛前門和尾門也可以正常打開。
其實不僅是極氪 MIX,未來座艙便利的關注重心必然都會向 " 可變形 " 靠攏。很多概念車已經給我們展示過了——比如沃爾沃 360c 概念車,就是可以拓展為工作和安睡兩種模式。
又或者最近理想推出的懸浮桌板,采用無桌腿懸浮形式,讓車内過道保持暢通無阻。據說這個懸浮桌板已經賣爆了,各位理想車主還能買到嗎?
使用舒适方面:從單維舒适性到多維舒适性
汽車座艙在突出舒适性時,其實很容易遇到矛盾,因為會顧此失彼。
比如汽車配全景天窗,能增加開揚感,特别是現在的汽車窗線越來越高,頂部開揚感越來越重要。但新能源車普遍流行的無天幕全景天窗在夏天集體遭難,日光浴賊難受。
是廠家不懂嗎?還是廠家又開始打算教育消費者了?
也不全是。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包太厚,導致地板很高擠壓到頭部空間。而有天幕的車型,天幕比車頂會高出 3-5cm,縱向空間就被拉出來了。
當然,如今天幕不抗熱不是無解的。比如蔚來 EC7 全景天幕采用 " 透而不曬 " 倒是一個新思路——采用第三代柔性電致變色技術,是目前唯一能做大面積曲面調光的 EC 技術。
總結
毫無疑問,汽車座艙設計正處于變革期,雖然面臨諸多質疑和挑戰,但歷史經驗和技術發展趨勢表明,座艙設計的确将迎來技術爆炸期。
但汽車座艙大變革的前提,是車企必須要關注的使用安全、便利和舒适三大維度。在此基礎上,通過不斷創新設計和技術突破,才能打破内飾設計僵化的局面,為用戶帶來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駕乘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