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5萬崗位岌岌可危,歐洲汽車苦撐過冬,歡迎閱讀。
導語
Introduction
歐洲汽車廠商非常清楚,行業需要一場刮骨療傷式的改革,想要擺脫被動局面," 創可貼 " 式的措施是不夠的。
作者丨菠蘿蜜
責編丨杜餘鑫
編輯丨何增榮
德國模式,神話不再。
一邊,德國引以為傲的汽車制造業持續疲軟,經濟前景的惡化,拖累了汽車產業鏈的利潤和銷量。另一邊,該國在俄烏衝突後失去了俄羅斯天然氣的廉價優勢,飙升的能源價格,進一步影響了汽車制造的核心地位。
更重要的是,作為歐洲商業和制造業中心的德國,現階段還将面臨一個新的壓力。即将重返白宮的特朗普,或将給這個國家帶來史無前例的貿易關稅打擊,且供應鏈安全也是不小的挑戰。
德國汽車產業的遭遇,是歐洲汽車制造業逐漸崩潰的一個縮影。截至 2023 年,汽車產業的經濟貢獻占德國出口的 17%,和汽車相關的就業人數已經超過 75 萬人。
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德國制造商開始削減成本,裁員和降薪的消息屢見報端。伴随着更多的德國工廠關閉," 德國制造 " 正在全球掀起新的衝擊波,并影響其它核心市場。
作為世界汽車工業的發源地,德國當下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就連該國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大眾汽車,以及零部件巨無霸的博世集團,也因關廠裁員陷入輿論漩渦。
大眾汽車非常清楚,公司需要一場刮骨療傷式的改革,想要擺脫被動局面," 創可貼 " 式的措施是不夠的。該公司高管直言,大眾的人力成本,目前是其它歐洲車企的近兩倍,若要削減計劃中的 40 億歐元成本,裁員等舉措廠無法避免。
德國汽車失速
一直以來,德國被視為歐洲最具活力的的商業引擎,是在汽車制造業的繁榮上運行的。繁榮褪去,挑戰承壓,這個引擎逐漸變得脆弱,在迎接更大的經濟挑戰之前,舊模式必須盡快調整。
舊體系下,汽車產業直面挑戰。
一是,供應鏈中斷。以德國制造為例,德國零部件是在美組裝汽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旦北美工廠進程放緩,或因中國市場的國產替代調整生產,德國供應鏈也将受到影響。
二是,成本上升。缺乏電池和芯片等關鍵零部件的競争力,加上能源、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普遍高于中國,歐洲汽車很難在成本上脫穎而出。如若核心零部件供應趨緊,必将推高經銷商和終端價格。
三是,投資轉移。價格上漲,北美等地對德系車的需求就會下降,消費者進而轉向特斯拉等本土品牌或日韓品牌。從長遠來看,全球投資可能會從德國轉移到美國和中國等地,這種變化,将以德國工業的主導地位為代價。
德國的困境,是舊系統嚴重依賴傳統產業的警告信号,全球經濟體正在巨變,清潔能源的過渡,地緣政治的不穩定,正在重塑全球生產和消費方式。當特定商業或經濟模式的基本邏輯發生變化,市場領導者必須适應,調整,并做出改變。
當下,整個歐盟的汽車工業都處于十字路口:綠色轉型、數字化和全球競争,特别是中國作為領先的全球汽車出口國的崛起,已經在根本上改變了競争環境。
最近的德國汽車,從供應鏈到主機廠的一系列降本舉措,都在對外釋放一個信号,歐盟汽車行業必須迅速适應新的商業模式,以減輕這些颠覆性趨勢引發的風險。
目前,歐盟汽車行業直接和間接雇傭了 1380 萬人,占歐盟總就業的 6.1%。除了德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瑞典、捷克和匈牙利等國家,汽車依舊占總制造業就業的 10% 以上,且具有龐大的上遊和下遊供應鏈網絡。
與此同時,供應鏈的變革,也改變了汽車行業的運行基礎和競争格局,并催化了汽車行業歷史上最大的結構轉型。來自電池和芯片領網域的新公司日漸強勢,在利潤回報和商業前景上超越了更多傳統零部件供應商。
早在十多年前,大眾、寶馬在内的歐洲制造商就開始銷售電動汽車,但這些德國公司,錯過了控制電池成本的機會。相反,來自中國的競争對手,主導着電動汽車原材料和核心組件(電池、芯片)的生產,得益于電池成本的良好控制,能以非常低的價格出售汽車。
歐洲汽車制造商依舊面臨電池方面的現實難題,想要盈利,成本必須可控,但大家普遍在電池成本上犯愁。
中國的汽車出口,2023 年直接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現階段,中國是歐盟汽車進口的主要來源國,歐盟從中國進口的汽車總體量,2022 年到 2023 年增加了近 40%。
裁員波及 5 萬人
面對嚴峻的行業轉型和降本壓力,最近一年,歐洲零部件供應商陸續啟動了深度改革和業務調整,具體措施,包括關閉工廠、降薪裁員以及業務部門尋求獨立等。
拆分與重組,大陸集團是歐洲老牌零部件巨頭轉型更新的一個縮影。德國權威部門統計,今年上半年,德國有 20 家年營收在 1000 萬歐元以上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破產,同比暴增 60%。
今年夏天,大陸宣布将拆分汽車子集團,相關拆分和上市細節将在第四季度做出決定,汽車子集團剝離出去後,集團旗下将只剩下輪胎和康迪泰克子集團。
在集團内部,管理層已經磨刀霍霍,早在去年就動了重組和變革的念頭。大陸集團今年 2 月計劃裁員 7150 人,占其全球員工總數的 3.6%,并且要求在 2025 年底之前完成。
燃油車的黃金時代,這些歐美的零部件巨頭習慣了 " 加法 " 和 " 乘法 ",戰術上往往傾向于 " 合縱連橫 ",大魚吃小魚,整合技術和業務板塊,只要客戶基盤在,生意就像滾雪球一樣越做越大。
現在,燃油車的黃金時代已成琥珀,昔日的優勢很有可能轉變為負資產。如何在新的產業邏輯裡活下去?大家發現,昔日的 " 加法 " 和 " 乘法 " 不一定奏效了,要學着給自己做 " 減法 " 和除法,針對不同的業務板塊,邊整合,邊 " 動刀 "。
《汽車公社》不完全統計,包括大眾、福特、奔馳、奧迪以及寶馬等歐洲汽車制造商,都在今年陸續官宣裁撤員工。
今年 9 月,大眾汽車宣布關閉德國本土的三家工廠,并決定裁員數萬人,剩餘員工即使能保住工作,工資也将削減 10%。外媒透露,大眾汽車這一波裁員,影響最大的是研發部門,1.3 萬名研發人員至少有 6000 人失去工作。
本月中旬,福特汽車官宣歐洲裁員的消息,由于整體經濟下行、行業競争加劇以及新能源車型銷量低于預期,福特将在 2027 年底歐洲裁完 4000 人,且大部分崗位在德國,約為 2900 人。
在公布第三季度财報數據之後,奧迪也宣布了削減員工的消息,計劃砍掉生產以外的工作崗位,縮減勞動力規模和相關成本。據悉,奧迪歐洲裁員至少縮減 15% 員工,僅在德國就影響了 4500 個崗位,是該品牌歷史上裁員較大規模的一次。
歐洲零部件巨頭們,日子也難熬。不完全統計,包括整車廠和大大小小汽車零部件公司,目前歐洲公司累計官宣裁員的數據,已經高達 5 萬人。
博世作為全球零部件當之無愧的 " 巨無霸 ",連續多年位居汽車零部件營收百強榜榜首,在新四化變革的浪潮下,昔日排名第一的 " 老大哥 " 也在轉型中重塑新的價值鏈。
圍繞汽車產業的轉型,博世集團在年初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重組調整。而作為德國最大的雇主之一,博世也在今年宣布裁員約 5500 人,德國裁減崗位高達 3800 個,且其它員工的工作時間和對應薪酬,也将進一步削減。
早在新冠疫情壓頂的兩年前,嗅覺敏銳的歐洲汽車制造商,已經提前感受到十字路口的轉型風險。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歐洲汽車行業受益于五大優勢,技術領先、成本效率、品牌價值、穩定的地緣政治和中國市場的增量。目前,這五大優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
五大優勢陸續式微,十字路口的歐洲汽車難掩焦慮。只不過,在中國勢力持續猛攻、自身護城河不斷崩潰的當下,所有企業都非常清楚,大家需要一場刮骨療傷式的改革," 創可貼 " 式的措施是不夠的。裁員關廠,只是深度改革的冰山一角。
|菠蘿蜜|
不愛汽車的品酒師
不是好編輯。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