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一個“渣男”成就一部經典名著,這本書揭穿了底層上位的秘密,歡迎閱讀。
大家好,我是千媽。
當我發現這個時代成人比孩子更需要閱讀後,我決定除了推薦童書,也做一些經典作品的推薦與解讀,尤其是适合女性的經典解讀。
只有我們自己先豐富了,才有餘力帶動孩子提升。今天是經典解讀的第5本書,我們一起來讀司湯達的作品《紅與黑》。
▲來源:當當
推薦版本:西西弗定制版
版本推薦理由:一眼鍾情的收藏級版本
出版社:江蘇譯林出版社
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更多愛讀書的姐妹,很快 "和千媽一起讀經典" 欄目也會跟大家見面。^v^
浮躁時代,我們一起安靜讀書,閱讀不指向成功,但它可以為我們帶來豐盈的靈魂和寬廣的認知。
過往回顧:
我想,在諸多世界名著裡,如果要找一個最不招人待見的角色,于連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這個誕生于司湯達筆下的底層青年,為了晉升背棄信仰、不擇手段,有借貴族女性上位的野心,也有對感情的玩弄。很多人說于連是個毫無道德底線的渣男,最後結局是咎由自取。
我卻覺得,于連不過是諸多出生普通家庭,渴望實現命運逆襲," 寧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 " 年輕人的真實寫照。
他們的悲劇,在于一生都在反抗不公平的命運,卻又一生都無法跳出階層的掣肘。
▲來源:電影《紅與黑》截圖
書名《紅與黑》也很有意思,仿佛在告訴我們,現實中常常需要面對兩種對立的顏色,紅色代表激情、奮進,黑色代表懦弱、陰謀,無論你怎樣選擇,都要承擔相應代價。
于是,在于連身上,我既看到了自卑也看到了自尊,既看到了懦弱也看到了堅強,既看到了野心也看到了克制。
他的确有為晉升而不擇手段,也有借女人上位的欲望,但同時他也有着超乎尋常的聰明才智,有對感情的投入和悔悟,以及對個人價值的不懈追求。
這就是真實的人性,人性是復雜和多面的,不要用非黑即白的線性思維去評判。寬和的心态,将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閱讀這部名著,理解它為何被稱為歐洲文學最璀璨的藝術寶石。
而真正讀懂它後,你才會有那種 " 昔日看客心,亦成書中人 " 的感慨,猛然驚覺,我們又何嘗不是另一個 " 于連 "?
▲來源:音樂劇《紅與黑》海報
沒有好的家庭背景,沒有豐厚的人脈資源,有的只是 " 臉朝黃土背朝天 " 的父母和自己的一雙手。
遇到這種情況,你是選擇重走父母老路,還是試圖改變命運?
于連選擇了後者。
于連的父親和兩個哥哥都是大字不識的粗人,靠在鋸木廠幹體力活維持生計。
身體孱弱的于連恰恰相反,他整日埋頭看書,想要通過讀書改變命運,這讓市儈的父親十分不滿,時常對他拳打腳踢,兩個哥哥也以奚落他為樂。
小鎮上的人也瞧不起他,嘲笑他是個 " 只知道吃家裡糧食,不能創造一丁點兒收入 " 的無用之人。
受盡欺辱的于連暗自發誓,一定要成為人上人,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彼時的法國,拉丁文被視為有身份的語言,也是上流社會的象征。
于連便跟着老軍醫學習拉丁文,還追随神父研究神學,憑着驚人的記憶力,他把拉丁文的《聖經》和《新約》背得滾瓜爛熟,因此赢得了神父的舉薦,被市長德雷納先生聘為 " 家庭教師 "。
可以說,這時候的于連,還是一個堅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努力可以使人成功的進步青年。
司湯達在書中這樣描述:
" 有誰猜得到,在這個少女般白皙溫柔的臉龐下,隐藏着一股百折不撓、寧冒萬死也要出人頭地的決心呢?"
大家不要認為,成為市長家的 " 家庭教師 " 就代表着身份變遷。
在當時的法國,工業革命推動中產階級規模急劇膨脹,很多富裕的中產家庭紛紛效仿上流社會雇傭起家庭教師,導致這個職業失去了 " 貴族光環 ",地位從受人尊敬的學者滑落為有知識的 " 仆人 "。
這也是于連面對 " 聘請 ",第一反應不是關心賺多少錢,而是确保他不會和仆人一起吃飯的原因。
他真實的内心狀态很矛盾,深以為恥,卻又别無選擇。
這種自卑又自尊的矛盾心态,也體現在他和市長夫人的第一次會面上。
這是于連第一次聽人用如此溫柔的口吻喊他先生,而且喊他的還是一位穿戴如此整齊優雅的夫人。
在他小時候的幻想中,除非自己穿上一身漂亮軍服,否則沒有一個有身份的女人會降尊纡貴和他交談。
這使得他腦子裡閃過一個大膽的念頭,像小說裡寫的一樣吻她的手,他邊想邊大膽拿起夫人的手送到唇邊,但夫人先是一驚,就抽回了手。
德雷納夫人的拒絕刺激了于連的自尊心,以至于他事後回想起情不自禁吻她手那種醜态,就對自己充滿怨恨。
但于連并不知道,自己已經在不經意間赢得了德雷納夫人的好感。
因為有大筆遺產繼承,德雷納夫人從小就在貴族男人們的恭維和贊美聲中長大,然而婚後丈夫不但不再甜言蜜語,還對她的感受漠不關心,巨大落差使她對男性形成了一種普遍的失望。
" 她認為,言談粗野、除了金錢、地位和榮譽之外,對一切都無動于衷是男人與生俱來的品質,就像穿靴戴帽一樣天經地義。"
和這群勢利男人一對比,善良、富有同情心又時刻在意尊嚴的于連就顯得無比可愛。
但親眼目睹了上流社會紙醉金迷,又深受自尊煎熬的于連想的卻是:
" 這些家夥占盡了财富帶來的種種好處,若能當着市長面占有他妻子的手,豈不是嘲笑他的最好方式?"
帶着如此執念,憑借德雷納夫人對自己的好感,終于,在一個炎熱夏季的夜晚,十點鍾聲敲響時,于連用盡全身力氣緊緊捉住了那雙手。
一股幸福的暖流湧上于連心頭,然而,這種感受只是征服而非愛情。
他并不愛德雷納夫人,只是獲得了自我想象的勝利。
實際上,于連想得到德雷納夫人,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原因,就是萬一發了迹,而别人指責我做過家庭教師這種卑賤工作時便可以說,我完全是出于愛情才屈尊俯就。
一個從未談過戀愛的青年,因為内心蟄伏的野心和欲望,偏要扮演唐璜一樣風流倜傥的角色。
凌晨兩點,他哆哆嗦嗦來到走廊,俯在門上聽,直到市長先生斷斷續續的鼾聲傳來,才蹑手蹑腳溜進夫人房間。
而當他從房間走出的時候,想的只是我該做的都做到了嗎?我的角色演得好嗎?可憐的男人,哪怕最甜蜜的時刻,也無法放下自己的野心。
所以司湯達在書中發出感嘆:
" 過度文明有時會為人帶來不幸,一個青年如果受過點教育,他的思想感情便難以自然發展,時刻陷入一種與他人、與世界的敵對關系,無法安心享受來自本能的快樂。即便是在愛情最為甜蜜的時刻,也被自尊、階級、金錢、未來、道德等等字眼困擾,把簡單的快樂變成令人生厭的負擔,所以說到底,知識對窮人來說,究竟是恩賜還是詛咒呢?"
就在兩人關系不斷升溫時,德雷納家中最小的孩子突然高燒不退,生命危在旦夕。
德雷納夫人第一次對愛上于連感到内疚,笃信宗教的她,堅信只有仇恨于連,才能平息上帝的怒火。
可是愛又讓她恨不起來,這份毫不摻假的痛苦,深深震撼了于連的心靈:
" 我毫不懷疑,悔恨正在要她的命,這就是感情的偉大之處。我這麼窮,這麼沒有教養,這麼無知,有時舉止又那麼粗野,為什麼居然能激發她的愛情?"
孩子最終脫離了危險,而經過這件事後,于連對德雷納夫人的情感不再是征服。
但很遺憾,德雷納夫人真摯的愛,也無法澆滅蟄伏在于連内心的野心,更改變不了經歷賦予他的矛盾性格。
于連最顯著的性格,就是強烈的自尊和滿意察覺的自卑,這種性格導致了他敏感多疑的内心,無時無刻不在懷疑揣測他人用心,同時,又用這種方式不斷否認别人對自己的情感。
這種行為,跟他的出身和社會等級觀念有着不可分割的關系。
一方面,因為出身低微,渴望他人肯定,于連希望獲得真摯的感情與尊重;而另一方面,在嚴格的等級制度下,卑微出身造就的自卑感,又讓他不相信别人真誠的感情。
哪怕對方是真情實意,在于連的反復琢磨下,都可能變成憐憫、施舍,甚至是别有用心,從而在高傲的心中造成不忿。
孤傲的内心讓于連成為一個看起來冷酷無情的人,也導致他在對德雷納夫人的勾引中充斥着征服、玩弄成分,可内心柔軟正向的一面,又讓他在清楚德雷納夫人的情感後,希望對這份感情給予同樣真摯的回報。
這種性格的矛盾性,體現在于連的種種行為上。
包括他後來離開市長家到巴黎,一邊覺得要依靠腳踏實地的努力獲得成功,可一旦努力受挫,又忍不住利用侯爵女兒馬蒂德當墊腳石,去跻身上流社會。
最終,老奸巨猾的侯爵為了挽回顏面,用手段将于連送上絕路。
脫離了繁華虛榮,于連開始正視自己内心,才悲哀地發現,一直以來自己都在激烈的矛盾中苦苦掙扎,不曾有過片刻安寧。
于連的世界,我跟着走了一遭,也跟着感慨了一遭。
他的所有得到,似乎都伴随着美好人性的墜落,他的所有失去,又都經歷着蛻變拔節的打磨。
在這種氤氲的痛楚裡,我隐隐感到司湯達對于連的同情其實遠大過對他的批判。
司湯達表達的,是屬于他和于連共同的得與失。
或者,從根本上來說,于連從未得到,他只是在命運的輪盤中不斷失去。司湯達寫的,就是這種普通人躍龍門而不入的切膚之痛。
之所以百年後仍能引發無數人共鳴,是因為時代在變,人性卻從未變過,不平等的社會本質也從未變過。
即便是今天,當我們叩問内心,有多少人其實是和于連一樣,一邊憎惡着,一邊活成了自己憎惡的那種人?一邊跟自己說要淡然,一邊只要有點 " 可能性 ",欲望就被再次點燃?
在我看來,于連的悲哀,也是諸多普通人的悲哀。
這悲哀,很大程度在于把一切價值構建于外界,從來沒有真正接納自己,相信自己。
于連雖然讀書努力,但這些努力都是為了獲取功名,他對自己學的東西半點也不相信,只因為拉丁文、神學是當時主流需要,能幫他獲得成功,才認真去學;
他對上層階級充滿仇恨,反感社會的不公平,但這仇恨只是因為自己不是其中一員,一旦跻身其中,所謂的仇恨便煙消雲散,他反感的不是不公平,而是自己不是既得利益者;
他渴望被愛,卻又不相信真實的自己可以獲得真摯的愛,處處懷疑别人,把别人當墊腳石,親手推開、毀掉那本屬于他真誠的愛。
很多年前,我大抵也經歷過于連式的擰巴狀态。
那時候努力學習、寫作,也只是為了證明自己。
證明自己不會屈從于任何壓力,不但不屈從,還能綻放得更美麗。
很幸運,在攀登途中遇見了很多喜歡和幫助我的人,獲得了很多獎項,有了很多合作機會,出版了自己的書,主理的精讀課也經歷了 " 一課難求 " 的紅。
然而,感受過鮮花掌聲後,我卻突然厭倦了繁華喧嚣。
因為 " 證明 " 使我的心不夠寧靜深刻,那些曾經在意的東西,再回頭看,也已不值一提。
如今,仍在攀登,但只為遇見更好的自己,去掉了 " 證明 " 二字。
曾經那麼渴望撕掉 " 普通人 " 标籤的我,現在發自内心接納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仍然很努力在生活,但學會了對結果疏離。
聊到這裡,我還想說,當我們指責于連時,其實也要問一問:
" 難道于連是從小就夢想穿上黑袍嗎,難道他不想像拿破侖一樣去建功立業嗎?"
普通人功利的選擇固然有問題,但無論如何,上升通道封死,社會活力枯竭的鍋,不應該怪到他們頭上。
司湯達在思想上又進了一步,他告訴我們,人不是機器,有些東西不是你想壓抑就能壓抑得住的,當自我向現實不斷妥協,總有些内心的反作用力,會通過潛意識迸發出來。
只要社會等級一直存在,于連作為一類人的代表,就會一直屹立于世界文學之林。
而作為普通人,只要不解決内在的擰巴狀态,不管最後你是否獲得世俗成功,在與現實的較量中,精神世界都必然會被撞得崎岖變形、傷痕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