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專家、影評人點評《我的阿勒泰》:藝術價值無可替代,歡迎閱讀。
中新經緯 5 月 11 日電 近日,備受關注的愛奇藝自制劇《我的阿勒泰》開播,播出第一天 CVB 數據就登頂,并以 10.671% 的收視份額遙遙領先,豆瓣開出了 8.5 分,大結局後漲至 8.6 分,成為今年國劇市場的收視和口碑爆款。《我的阿勒泰》改編自作家李娟的高人氣同名散文集,原著質地純粹,充滿了樸野清新的氣息。
作為一部京產劇,《我的阿勒泰》首次挑戰了散文影視化改編,是劇集行業一次裡程碑式的大膽實踐。該劇播出前曾入圍第七屆戛納電視劇節最佳長劇集競賽單元,在法國戛納和北京電影節進行過兩輪點映,受到媒體和觀眾諸多好評。5 月 7 日正式播出後,《我的阿勒泰》陸續得到了大量業内專家、學者、影評人的關注,不妨具體聽聽文藝界專家們都是怎麼說的。
李京盛:久違的自然感,如老友久别重逢
看《我的阿勒泰》,給人一種久違的自然感:人物和故事,都從大自然中走來,環境和景物,也完全是純天然的原樣,仿佛嘗到了一口沒有任何添加劑的糧食,讓人咀嚼到了一種天然谷物的醇香。
沒有精心搭建的造景、沒有靠燈光營造的氛圍,更沒有強情節、快節奏、多反轉的人造戲劇元素。大自然是人物的舞台,人在自然中 " 自然 " 地生存着,人與自然渾然一體。草原、河流、山巒、羊群、馬匹、與人的生存狀态,水乳交融地構成和還原了一種原生态關系。
散文化的表達,也讓觀眾獲得了一種随性而自由的觀賞心态。這種觀劇感,在内心深處已沉睡許久,《我的阿勒泰》将其喚醒,就像遇到了久别的朋友,有着些許的欣喜和意外。 ( 作者為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 )
尹鴻:帶有現實煙火氣的人間 " 桃源 "
劇集越來越走向形态的多樣化、叙事的審美化,《我的阿勒泰》這樣的走 " 散文化 " 之路的電視劇也能做得如此精致、澄淨、意味細膩,這可以看作創作者和生產傳播者審美自覺的一種體現。
雖然不能說多麼驚天動地,但風吹草低見牛羊,天高雲淡現性情,不僅通過第一人稱視角呈現了大美新疆,更是在喧嚣世界裡描繪了一個帶有現實煙火氣的人間 " 桃源 "。
大鵬、滕叢叢、馬伊琍、周依然、于适的主創組合,也各自奉獻了獨特的藝術多樣性。 ( 作者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 )
牛頌:突破單邊叙事,民族影視的創新作品
我對劇集《我的阿勒泰》這樣的作品,已經盼望很久了,對民族影視有創新。中國是多民族的,各民族是有交往的。但以往寫不同民族之間共同生活、心靈交流的好作品太少了,太不敢表現了,單邊叙事多。感謝這部作品,展現了天高地遠中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人們的守望相助,心心相印的溫暖。它完全可以作為拓展民族影視創作前路的樣本來讨論。 ( 作者為中國民族影視藝術發展促進會藝術總監 )
龍耘:一幅超越民族、語言标籤的清新畫卷
這部擁有電影質感的短劇集,試圖展現一幅超越民族、物種、身份、語言的清新畫卷。 " 不通語言但通人情 " 的對話,懸挂着動物頭骨的大樹,經歷遊牧文明與現代文明雙重洗禮、困于現實但内心仍不乏愛與力量的角色……高超的視聽技術隐藏在人與人、人與萬物彼此依存、糾纏的關系背後,淹沒于 " 去生活,去愛,去受傷 " 的故事之中。 (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導、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
戴清:沒有程式化,不期而遇的自然感動
一部别致的迷你劇。劇中,人煙稀少的偏遠山村,生機勃勃的夏牧場,不時挂在天邊的美麗彩虹,牛、羊、駱駝悠然遊走,淳樸的哈薩克牧民……作品把自然質樸的新疆阿勒泰的村莊帶到我們眼前,從烏魯木齊黯然返鄉的漢族少女懷揣着滾燙的寫作夢想在薩伊汗布拉克 ( 指 " 美好的泉水 " ) 不經意間感受着愛與生活的滋養,大自然靜谧而有力量,不同民族的生活觀念交流融合、質樸的親情自然流淌……沒有印象中的程式化,讓人不期然地感動,點點滴滴,又有些猝不及防。
風姿綽約的馬伊琍飾演張鳳俠這個角色,粗粝而善良,生命活力、生活智慧都讓人物很特别很動人。女兒——周依然飾演的李文秀,一個邊遠鄉村的文青形象,主打一個自然;于适飾演的哈薩克青年巴太造型表演也都頗成功…… (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 )
周黎明:類型高級,富有美學,值得細品
三代漢族女性在新疆哈薩克族地區經營小賣鋪,涉及到不同地網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融。原著描寫的年代遠沒有現在那麼富裕,甚至可以說相當艱苦,但你能從她們身上,看到人性最本質、最美好的一面,并被深深感動。
欣賞這樣的作品,需要靜下心來,不被喧嚣和紛擾所幹擾;需要懂一點中國文化重意境的美學,不以情節劇的标準來套用更為高級的類型,細細品味那些情節之間的微妙。 ( 作者為雙語作家、國際知名影評人 )
李星文:久居塵網中,復得返自然
十幾年前在北疆有過一次十天的遊歷,劇裡的夏牧場,一下把我帶回了綠草、清水、叢林起伏的當年情境中。
" 小賣部姑娘 " 李文秀久居塵網中,復得返自然。巴太一家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傳統就是用來打破的。這種天地遼闊中的相向而行,散淡而美好。
這部劇還讓我想起了《南行記》。戲劇性少少的,生存狀态多多的。這樣的戲不能老出,但必須有。 ( 作者為知名影評人、劇評人 )
牛夢笛:淡化宏大,輕盈而細膩地觸摸人生
《我的阿勒泰》的鏡頭語言就像一首散文詩,藍天、白雲、草原、野馬還有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他們淳樸、善良、堅韌,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仿佛能夠通過鏡頭觸摸到那裡的風,感受到那裡的陽光,聽到那裡的河流在歌唱。
劇中的故事呈現了生命的探索過程。主角李文秀在大城市中遭遇坎坷,選擇回到家鄉扎根,尋覓夢想與現實之間的另一種可能。在李文秀的視角下,我們得以細膩地觸摸阿勒泰地區的風土人情。
《我的阿勒泰》并未刻意灌輸沉重的價值觀,而是巧妙地融入了輕喜劇的筆觸,輕柔地淡化了那些宏大的人生議題。這不僅是一種藝術上的讨巧,更是對原著精髓的深刻诠釋和致敬。 ( 作者為《光明日報》文藝部主任編輯 )
許瑩:審美高級,散文改編的寶貴範例
劇集《我的阿勒泰》用清晰的叙事線串聯起作家李娟散文集中出現的諸多細節,将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展現寓于生活點滴與個人化情感體驗,為散文體裁的影視改編貢獻了寶貴經驗。
該劇确立了一種目之所及、心之所向的審美格調。當前許多劇集創作存在調色過亮或過暗的傾向,以刻意制造一種高級質感。什麼是高級?高級是不刻意,是我擁有我所看、所感受、所愛的能力,劇中枯枝是美的,風沙是美的,演員風塵仆仆的造型同樣是美的,它不矯飾一切存在的意義。
該劇實現了很多 " 第一次 ",這些 " 第一次 " 标志着中國劇集走向更高、更遠的地方,放在國產劇集發展進程中去看,看到的便不止是今天,更是未來。 ( 作者為《文藝報》藝術評論部編輯、北京評協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 )
卞芸璐:不美化,不獵奇,多重面相的流動影像
《我的阿勒泰》從李文秀的視角打開,是一篇在流動生活中顯影理想的成長記;從巴太的視角打開,是一段現代文明衝擊下的遊牧民族心靈史;從母親張鳳俠的視角打開,是一幅女性生命力在蒼涼曠野中迸發火光的肖像圖;從牧民視角打開,是段濃縮無垠草場和綿長日頭的延時攝影。
它對阿勒泰的生活沒有美化,它對遊牧民族文化沒有獵奇,有的是對地闊天長的直觀,對生活日常的敬畏。《我的阿勒泰》有神奇感召力,我看劇時眼睛一秒也不想離開螢幕。 ( 作者為山東師範大學副教授、劇評人 )
( 中新經緯 APP )
作者:郭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