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關稅衝擊來襲,跨境商家的危與機,歡迎閱讀。
這一把是 " 逆風局 "
凌晨,深圳鹽田港的貨櫃吊臂仍在忙着為跨洋貨輪 " 上架 " 商品。當這批貨物跨越太平洋時,也面臨着新的貿易挑戰—— 4 月起實施的 " 對等關稅 " 政策,讓每件商品的定價都受到直接影響。
自美方單方面宣布對華加征 34% 關稅開始,10 天内完成的四輪 " 關稅對轟 " 讓對美稅率從 34% 一路飙升至 125%,創下現代貿易史上最慘烈的博弈紀錄。這場關稅風暴不僅對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產生了極大衝擊,無數中國跨境的中小型賣家也因此站在了存續發展的十字路口。
1 跨境貿易迎來 " 地震 "
随着中美新一輪關稅政策實施,兩國經貿關系面臨新的調整視窗。
中國出口企業普遍面臨經營壓力,原材料、物流及關稅成本的多重上漲不斷壓縮利潤空間。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制造企業已啟動應對策略:通過供應鏈本地化降低運輸風險,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附加值,開拓新興市場分散貿易風險。這些結構性調整,正在重塑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争力。
4 月 2 日,美國以貿易平衡為由,宣布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 34% 關稅,覆蓋農產品至高科技產品全品類。疊加既有關稅後,中國商品對美稅率升至 54%。4 月 8 日稅率上調至 84%,4 月 12 日中方實施 125% 反制關稅,特斯拉上海工廠傳出停止擴建的消息。該系列政策已對全球供應鏈產生影響。
政策的落地,直接引發了全球供應鏈上下遊穩定性的全面衝擊,從海外電商平台至跨境賣家,全面承壓無一幸免。
例如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憑借直郵小包模式迅速發展的 Temu、Shein 等中國跨境電商,就一直在利用中國供應鏈的低成本優勢搶占美國市場。而從 2024 年貿易摩擦逐漸擴大後,平台也在轉變經營模式的重心。
早在去年,Temu 就開始全面向半托管模式轉型,鼓勵商家通過海外倉備貨實現 " 本地化銷售 ";Shein 則已經在美國搭建起三個大型配送中心,以加速物流配送和服務響應速度。
另據億邦動力報道,在中國商品遭遇關稅壁壘的同時,亞馬遜的低價商城 Amazon Haul 平台也開始引入在美國倉庫中已有庫存的品牌商品,包括 Adidas、Levi ’ s 和 Gap 等知名品牌。這意味着, Amazon Haul 從原本的 無品牌低價模式向品牌化方向轉型,以規避關稅影響并迎合消費者偏好。
針對海外市場運營的頭部企業,主動應對政策變化已成為核心能力。
以北美市場為主的 3C 配件企業安克創新,其相關負責人在 4 月 8 日回應 " 關稅壓力 " 相關問題時表示,除轉移部分產能的 CN+1 供應鏈策略外,公司也在持續推進 CN+2 供應鏈策略,即在其他國家建立或擴展生產和供應鏈設施。同時,在 4 月 9 日關稅指令生效前,依托已構建的全球物流倉儲網絡,加速向目标市場運輸并儲備貨物,利用現有庫存緩衝短期成本壓力。
2 " 中國制造 " 面臨三重枷鎖
中美關稅政策持續加碼,各類出口企業普遍面臨成本壓力。
據 EWTO 研究院分析,僅 T86 政策 (即取消 價值 800 美元以下小額包裹關稅)一項,按照 4 月 8 日調整後的最新政策,跨境電商出口商品将增加 90% 或每件 75 美元的關稅成本(2025 年 6 月 1 日之後,增加至每件 150 美元),至此我國跨境電商企業的價格優勢将被基本 " 抹平 ",利潤率和市場競争力将大幅縮減。
另據跨境電商服務公司 TMO Group 判斷,随着關稅、清關成本及物流費用的上漲,中小賣家的利潤空間被極限壓縮,低附加值品類如服裝、玩具的利潤率可能被壓縮至 5% 以下,因此中小賣家短期可能被迫漲價或退出市場。
驚蟄研究所在查詢相關數據時也發現,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 年我國規模以上紡織全行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 4%,利潤總額同比增長 7.5%,利潤率為 3.9%。在對華關稅創下史無前例的紀錄後,試圖用降低利潤的方式來吸收關稅帶來的壓力已經不太現實。
成本上漲只是供應端面臨的挑戰之一,更深層的影響在于關稅影響下,供應鏈整體成本的上升不可避免地導致終端市場的商品價格上漲。制造業企業雖然可以通過提高售價,直接将關稅壓力轉移給客戶或消費者,但在與本土化商品進行競争時,也需要衡量自身是否具備足夠的差異化優勢。
一個不容忽視的背景是,盡管華為、大疆等中國科技企業在國際市場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大量無品牌的 " 中國制造 ",依舊存在品牌力不足的現象,使得海外市場對其普遍保持 " 廉價低質 " 的刻板印象。
凱度發布的《海外消費者、產品與價格調研報告》指出,中國產品在溢價能力上仍然存在短板,并且歐美消費者選擇中國產品的動機主要集中在性價比而非品牌溢價,尤其在無品牌電子產品領網域,消費者更傾向于将其視為 " 低價替代品 "。
不過,一部分中國制造業企業正在借助社交媒體的傳播,試圖打破海外消費者對 " 中國制造 " 的片面認知。
例如有中國制造商開始在 Tik Tok 上投放視頻 " 曝光 " 稱,許多奢侈品品牌的包包、首飾都是中國制造,而且價格高得離譜,引發海外消費者的高度關注。部分制造商甚至在線做起了直銷,吸引消費者到直播間購買。
雖然尚不清楚這一行為對提升銷量產生了多少具體幫助,但海外消費者已經開始重新審視 " 中國制造 " 的品質并且開始反思,海外知名品牌通過 " 代工 + 貼牌 " 模式賺取的高額利潤是否值得自己繼續買單。
3 中小廠商的破局之道
在全球貿易規則調整的背景下,從依賴供應鏈優勢轉向打造品牌優勢,成為中國跨境企業的重要任務。品牌建設不僅能提升產品溢價,更是抵御政策風險、應對市場波動的重要保障。
仍舊以出海 3C 領網域龍頭企業安克創新為例。安克創新北美團隊善于緊跟年輕用戶偏好,借助富有網感的社媒内容實現人群覆蓋。例如安克創新曾制作如調侃蘋果與三星產品 " 雷同 " 的 Meme 表情包,而該品牌也是第一家獲得蘋果 USB-C to Lightning 數據線第三方授權的充電品牌,因此獲得了蘋果用戶的關注。
此外,安克創新還不忘發揮 " 名人效應 "。去年 8 月,特朗普與馬斯克的一場對談直播中,有眼尖的網友發現特朗普使用的是安克創新旗下的 Anker MagGo 系列產品,随即這款產品的型号和價格也被網友扒出。有意思的是,這款產品在亞馬遜的售價 89.99 美元(約合人民币 646 元),高于 國内京東平台的 399 元售價。
* 圖片來源:安克創新官網
在當前全球貿易規則調整的背景下,中國跨境企業需要突破單純依賴供應鏈成本優勢的模式,探索更可持續的發展路徑。通過精準的區網域布局優化關稅成本,已成為企業提升競争力的有效手段。
例如手機、汽車企業,可以通過墨西哥蒙特雷保稅倉組裝核心部件與本地輔料,產品滿足《美墨加協定》75% 區網域價值要求,獲得一部分關稅豁免。這種 " 產地重構 " 策略既規避高關稅,又保持供應鏈靈活性。
區網域市場深耕同樣值得關注。例如被稱為非洲市場 " 本土化之王 " 的 TECNO(傳音控股),針對非洲市場特點,推出多卡多待手機、長續航電池、深膚色人像優化攝像頭等功能,精準滿足本地需求。同時布局多個子品牌(如 Infinix、Itel),覆蓋不同消費層級。
在日常用電都不一定能做到全天 24 小時供應的非洲,TECNO 通過本地代理商網絡和線下體驗店覆蓋偏遠地區,解決非洲物流和支付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2023 年,TECNO 非洲市場份額超過 40%,穩居第一。而這類深度本土化運營,既降低市場進入門檻,又能快速響應區網域需求。
在當前關稅政策調整的行業環境下," 出口轉内銷 " 從曾經的調侃之語,正成為出海企業應對市場的可行策略。
從廚房家電到掃地機、洗地機,國人對家用電器的需求始終跟随產品、技術的更新換代而更新,而國家 " 以舊換新 " 和消費補貼政策也為企業提供了助力。
根據商務部數據,2024 年國補政策拉動八大類家電銷量超 5600 萬台,帶動銷售額 2400 億元。其中,掃地機器人單一品類在 2024 年 9 月至 12 月,線上銷量同比增長接近 70%。而在 今年年初至 4 月 8 日零時,消費者購買 12 大類家電以舊換新產品 3570.9 萬台,帶動銷售 1247.4 億元 。 國補政策顯著拉動了家電市場的消費,尤其是高能效產品和中高端家電的銷量增長明顯,這也為 " 出口轉内銷 " 的制造業企業創造了新的市場空間。
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浪潮的加劇,本質是全球產業鏈重構期的主導權博弈。中國中小出海企業的生存邏輯正從 " 成本紅海 " 向 " 價值藍海 " 靠攏。而其中破局的關鍵在于,從依賴單一成本優勢,向 " 供應鏈韌性築牢基底、品牌溢價構建壁壘、多市場布局分散風險 " 的三維驅動模式躍遷。
關稅壁壘或許能暫時抑制中國制造的流速,卻無法改變其向高價值環節躍遷的勢頭。當 " 低價包郵 " 時代落幕," 品牌出海 " 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驚蟄研究所 "(ID:jingzheyanjiusuo),作者:芒種,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