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上中學後壓力好大,要不是早有準備,難保孩子真會抑郁”,歡迎閱讀。
今日直播
暑假快來了,是時候利用暑假提升孩子的英語能力了!英語學習這三個板塊可以說是重中之重,學什麼?考什麼?怎麼學?一場直播給你講清楚!
>大家好,我是逃媽。
上個月回了趟國,趕上非常沉痛的消息。
本地兩所頂級中學,接連出現了學生 " 自行選擇離開這個世界 " 的事,都是初中孩子。
每次看到類似新聞,我都有點兒下意識回避,不想去細看事情的緣由。
不敢想象,他們的家長該有多麼傷痛,該怎麼撐下去。
和一老同學約飯,他家老大正好在其中一所學校。
說起來又是一陣唏噓。
他說,發生在身邊的事,震驚和難過是肯定的。
很多人聽到這種消息,第一反應是太卷了,家長雞得太厲害了。其實真不一定,到了中學,尤其還是一所不錯的中學,壓力可能根本不來自家長,而是來自同伴,周圍優秀的孩子實在太多了。那種拼盡全力還是比别人差一大截的感覺,有些孩子承受不了,心理就容易出問題。
不過他家倒還好,孩子性格不太好強,心大,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擁有難得的 " 鈍感力 "。
而且,因為早期規劃得當,功夫下在前頭,至少目前看來英語這一科不用管了,帶動着語文也挺 OK。壓力有,但在可控範圍内。每天看到孩子樂呵樂呵,他還是放心的。
" 功夫下在前頭 " 很有道理,但講真,我還是頭一次聽到,用英語來帶動語文。細聊後覺得很有意思。征得同意後,也來和大家分享下。
先說說老同學的兩個觀點,其實和我常和大家聊到的,大體類似。
1
家長的難,在于既要抓「應試」,又要管「素質」。
有些東西明知道将來沒啥用,但現在要學要考,就不敢不整;有些東西雖然現在要求不高,但對未來有用的,也不能不整。總而言之,不搞應試沒有現在,不搞素質沒有未來。
而英語,是難得的同時踩在了應試和素質兩條線上。現在,是三門主科之一;未來,是和世界鏈接的必備工具,能給孩子更寬廣的選擇空間。
所以從一開始,他就想好了得先幫孩子把英語拿下。
2
語言學習,越早越劃算。
他從來不相信什麼 " 英語先行會影響到母語學習 " 的論調,娃天天生活在中文母語環境下,這個足夠強大,沒什麼可以影響得到。相反家長要刻意幫孩子打造英語環境,越早開始越好。
對了,還有個很關鍵的規劃點,我放在文末來說。
基于此,幾乎從孩子 2、3 歲開始,他家就開始狠 " 雞 " 英語。
雖說 " 雞 ",但那時的雞是無痛的。反正孩子也是要聽兒歌童謠,看卡通片的,那就聽英文的,看英文的好了。對于沒啥基礎孩子來說,聽什麼,看什麼都是 get 個大概感覺,然後手舞足蹈、吱吱呀呀地模仿,具體是啥語言并不在乎。
他覺得那個階段最重要的是迎合孩子的興趣。有時家長選的、教育博主推薦的卡通片,娃興趣缺缺,愛看不看。但娃自己喜歡的上頭的,甚至會反復刷,刷着刷着自己還能自言自語地冒出其中的台詞,就算比較到位了。
他還有個發現,對 " 一窮二白 " 沒啥語言基礎的孩子來說,英文居然比中文好學。
首先,英文單詞的字母組成和它的讀音緊密相關。
娃大概 3 歲左右,他們搞了一套教材,自己帶着娃學自然拼讀,發現孩子的識字量一下爆發了。
原因在于,孩子能通過觀察規律,把單詞的讀音大概讀出來,就能明白是什麼意思。比如孩子從來不認識 panda 這個單詞,但是他通過觀察它的字母組合,猜測第一個 a 該發【æ】的音,第二個 a 發【ə】,把這個單詞拼讀了出來,發現這個聲音就是平時在卡通片裡聽到的、看到的 " 熊貓 ",一下就對應了起來。
這就好比孩子如果學會了拼音,閱讀帶注音的書時,即使不認識字,只要把拼音拼出來,也能理解意思,不影響閱讀。可我們的漢字是象形文字,和拼音完全是兩套系統,比英文識字難度就大多了。
其次,英文絕大多數單詞能表達完整的意思。
比如 Story, 對應中文的兩個字 " 故事 ", Time,也對應了中文的兩個字 " 時間 ",所以英文識字尚可以多認單詞即可,但漢字學習必須得多走一步——組詞,比如孩子學了 " 故 " 這個字,能認會讀,但如果不把它放在一個詞語裡, 組成 " 故事 "," 故鄉 "," 事故 " 等等,還是等于不會。
最後,英文啟蒙體系裡有标準化的高頻詞。
叫 Sight Words,我以前也和大家分享過。
這部分單詞大多并不符合自然拼讀規律,得靠不斷地刷分級、刷繪本和它們混眼熟。
但只要掌握了之後,又會是一次爆發。因為在初期兒童的英文教材中,高頻詞大約占了總字數的 75%。你看即便在已經算是初章的《神奇樹屋》裡,高頻詞的比例也不少。
掌握了高頻詞 + 自然拼讀的娃,基本上就能大踏步邁進英文閱讀世界了。
所以,很有意思的是,同學家孩子的閱讀,居然是從英文書開始的。
從分級、繪本,讀到初章、中章,從 learn to read,到 read to learn。
有大量的閱讀墊底,再加上後面專門的語法、寫作訓練,孩子的英語水平基本在小學畢業前就拉到了 " 漲停板 ",後面保溫即可,等于可以少管一科。
那為啥說英文還能帶動語文學習呢?
同學說主要還是體現在閱讀上。
一是在中文 " 倒認字不認字 " 階段的閱讀流暢度。你們發現沒有,有大量優秀的繪本,都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孩子之前有讀過英文版,再讀中文時,即便遇到不認識的字,因為心裡已經有了大致的故事背景,根據上下文連蒙帶猜都能拼湊出個大概。閱讀流暢度上去後,孩子信心就足了,容易形成正向循環。
二是對一些經典文學作品的理解。忘了是三年級還是四年級時,語文老師推薦的閱讀書目裡有一本叫《夏洛特的網》。講的是在一個美國農場背景下發生的故事,涉及到人與動物、生與死、友誼與愛的主題。當時娃寫的讀後感受到老師的大力表揚,我覺得主要還是因為他讀過原著,理解層次就完全不一樣了。
第三,還是閱讀習慣的培養。孩子對語言魅力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是相通的,喜歡讀書的,就還是喜歡讀書,不管英文還是中文。現在語文考得 " 越來越大,越來越難 ",想拿好成績,必須要有大量的文史哲知識墊底,喜歡閱讀的娃,終歸會占些優勢。
真是很特别的經歷,我想對大多數家庭來說,很難照搬,但大方向是可以參考的。
同學的做法有幾個特點:
目标非常明确,起步特别早,态度很堅定,期間沒有過任何搖擺。
用他的話來講," 英語本來就是三大主科之一。再說了,萬一将來國内就業環境還是很差,至少孩子能有别的選擇。"
不過看到這,我想你和我都有同樣的疑問,尤其是如果你前幾天讀過小半爸分享的,肯定會想:
小升初,最重要的難道不該是數學和編程嗎?花那麼多時間搞英語,推閱讀,娃是怎麼整上頂級中學的?搖号運氣那麼好麼?
事實上,這一步同學也是幫他家娃算過的,也是我在一開始提到的那個"關鍵規劃點"。
基本上如果小升初想擇校,從小學 4 年級開始,差不多就得全力撲在理科上了,現在大多數情況是數學、編程都得鋪,不敢只賭一頭,前者為擇優小考,後者為拿信奧獎項。然而,上了中學後,語文英語的分值又回來了,和數學平起平坐,但,這時還有物化生、史地政、體育…四舍五入就是,從小學高年級開始,留給語文、英語的時間已經不太多。
所以這兩個文科,必須必須得從小開始大量積累,要不直接拉到漲停板(英語),要不細水長流積少成多(語文)。
" 挺難的,上了中學後孩子壓力不小,真走到要看醫生疏導心理那一步,已經有些晚了。我們做家長的,最該做的,是琢磨怎麼幫娃提前把一些壓力給減輕、卸掉。一科一科實實在在地搞,而不是只有口号、願望 ... 那些虛的東西沒用~"
同學的原話,大家怎麼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