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浴血仁川——仁川登陸中的人民軍第18師團及附屬炮兵、坦克部隊,歡迎閱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迪爾說史 ,作者 SOUL 迪爾
說起發生于 1950 年 9 月 15 日、逆轉朝鮮戰争初期戰局的仁川登陸作戰,一般軍迷都知道,由于此戰号稱人民軍是以 2 萬新編雜牌軍對付美韓軍 7 萬精銳部隊,所以從賬面力量上看根本沒有赢的可能。
美軍上将麥克阿瑟現場觀摩仁川登陸
那麼據美軍戰史公開資料顯示,參加仁川登陸抗擊作戰及後續漢城防衛戰的人民軍部隊為:駐仁川港月尾島的第 918 獨立炮兵大隊、第 226 海軍陸戰聯隊,正向天安呈一字長蛇陣移動的第 18 師團(轄第 22、47 和 70 聯隊),正向金泉移動的第 9 師團 87 聯隊和第 105 裝甲師團 849 反坦克聯隊,正在鐵原訓練的第 25 旅團和正在沙裡院訓練的獨立第 78 聯隊。
筆者在參考了一些相關檔案後,發現這份名單既有遺漏,又不全對,故這次就來首先介紹下參加仁川 - 漢城地區作戰第一階段抗登陸作戰中出現的兩支人民軍部隊:第 918 獨立海防炮兵聯隊及第 18 步兵師團(下轄第 42、47 機械化聯隊,第 64、70 步兵聯隊及第 22 炮兵聯隊)。
那麼首先就來說說這個第 918 獨立海防炮兵聯隊。該聯隊于 1950 年 1 月組建于黃海南道南浦市,最初為炮兵基幹部隊,朝鮮戰争爆發三周後才擴編,通過招募黃海道本地人,該聯隊很快被擴編為三個大隊九個中隊。這裡需要指出的是,"918" 并非該聯隊番号,而是該聯隊在人民軍内部的部隊編号,類似于我們常說的 " 解放軍第 8848 部隊 " 這種,該聯隊具體番号筆者目前尚未找到确鑿信息,也暫未找到該聯隊各級主官的信息。
人民軍的榴彈炮兵部隊
第 918 獨立海防炮兵聯隊的每個中隊有官兵 78 人,裝備有蘇制 76 毫米口徑野戰炮四門(儲備炮彈 800 發)、用于運輸火炮的卡車四輛、步槍 40 餘支(儲備子彈 7500 發)、手榴彈 300 餘枚及有線電話兩具。但因為倉促上陣,新兵入伍後只是在南浦市以北 8 公裡處的炮兵基地進行了為期一周的火炮實操訓練,這也是導致登陸前美軍驅逐艦在向月尾島上的炮台近距離射擊時,人民軍火炮雖然反擊猛烈,但很少能擊中美艦的主要原因。
在完成了為期三周的訓練後,第 918 獨立海防炮兵聯隊第 1、2 大隊于 8 月 25 日離開南浦市,其中第 1 大隊被部署到半島東部的鹹鏡南道沿海地區,第 2 大隊 4、6 中隊被部署在仁川港沿海地區,其中第 4 中隊被部署在港口的月尾島,第 5 中隊則被部署在仁川以南 80 公裡處的水原沿海地區,而第 3 大隊及聯隊司令部仍待在南浦市,負責保衛黃海南道沿海地區。這也是美韓軍在仁川登陸之後不再遇到該番号所屬部隊的原因。
1950 年 9 月 13 日,第 918 獨立海防炮兵聯隊 2 大隊 4、6 中隊面對美軍艦隊對月尾島的近距離炮擊,進行了勇敢的還擊,雖說技藝不精,但還是擊傷美軍驅逐艦科利特号、加爾凱号及斯溫松号,擊斃美軍水兵 1 人,擊傷 8 人。兩個中隊的官兵在後續抗登陸作戰中大部分投降被俘,軍官則基本全部陣亡,只有第 6 中隊 1 小隊隊長李春松少尉(江原道人)被俘。而至于被人民軍宣傳為月尾島保衛戰英雄的第 4 中隊長李大勳大尉,能确認的也只有這個人的名字而已。
關于李大勳保衛月尾島的繪畫
接下來說說在月尾島與美軍陸戰隊作戰的那個神秘的 " 第 226 海軍陸戰聯隊 ",眾所周知,人民軍在朝鮮戰争期間是沒有海軍陸戰隊的,該部隊實際番号應為第 18 師團 64 步兵聯隊,"226" 和 "918" 一樣,只是該聯隊的部隊代号,美軍審訊人員會弄錯也是情有可原。該聯隊同樣于 8 月初在南浦市組建,起初通過招募新兵和補充戰俘,擴編為兩個步兵大隊及一個機械化大隊,并在訓練兩周後被部署到仁川,加入第 18 師團序列。
8 月 24 日,第 64 步兵聯隊又增編一個第 3 步兵大隊,該大隊以 8 月初在清津招募的新兵組成,但由于四處奔波接收軍服和武器,以及為躲避美軍空襲,該大隊實際上只接受了 3 天的簡單訓練,随後就被部署到漢城以南 40 公裡處的南陽,始終未與聯隊大部隊見過面。仁川登陸後,該大隊奉命前往烏山,結果在途中潰散。而聯隊部及第 1 大隊、機械化大隊則駐扎在漢城,部署在仁川的則是該聯隊的第 2 大隊。
在編制上,第 64 步兵聯隊的每個步兵大隊有官兵 700 餘人,下轄三個步兵中隊、一個重機槍中隊和一個迫擊炮中隊,每個步兵中隊有 2 挺重機槍和 12 挺輕機槍,重機槍中隊有 14 挺重機槍,迫擊炮中隊則因為沒有炮而淪為搬運工中隊。步兵中隊裡有三分之二的戰士裝備有步槍,每人配有 100 發子彈和 1 枚手榴彈,其餘三分之一戰士則為徒手。機械化大隊則有官兵 500 餘人,分為三個中隊分散駐扎在仁川各地,由于缺乏車輛事實上和步兵中隊沒啥區别。
在仁川被俘的人民軍,可能來自第 64 聯隊
所以,9 月 15 日與美軍陸戰隊争奪月尾島的是第 64 步兵聯隊 2 大隊的一個中隊,雖說其官兵均系新兵,但作戰意志還是得到了美軍的稱贊,當然美軍這邊也只是情況稍好而已,三分之二的陸戰隊員都是僅訓練兩周的新兵或預備役人員。加上第 918 部隊的那個中隊,月尾島上實際兵力應為 150+78=228 人,比美軍估計的 400 人要少不少。最終美軍在月尾島上捕獲戰俘 136 人,也就是說有 92 人在與美軍的交戰中犧牲或被推土機活埋在洞穴工事裡。
接下來,要提的就是本文的主角——仁川抗登陸戰中的主力——人民軍第 18 步兵師團,該師團原為戰争爆發後人民軍在鐵原組建的第 18 步兵旅團,代号第 863 部隊,下轄兩個步兵聯隊及兩個迫擊炮大隊,這兩個聯隊一個即為第 64 步兵聯隊,另一個則是之後仁川戰鬥中的主力——第 70 步兵聯隊,代号第 565 部隊。第 18 步兵旅團長則為金興(김흥)少将,出生于 1915 年,據說曾在解放軍東北野戰軍服役過。第 70 步兵聯隊長為 35 歲的韓青上校,抗戰期間在沈陽做地下工作,八路軍曾克林部挺進東北後曾任命韓青為義勇軍先遣縱隊司令。
7 月 20 日,在經過一周的簡單訓練後,第 18 旅團部及第 70 步兵聯隊就被部署到漢城,由于屬于備份部隊,所以該旅團相較于前線各師團,服役人員平均年齡普遍稍微偏大,達到 26-27 歲。與擴編後的第 64 步兵聯隊不同的是,第 70 步兵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及一個炮兵大隊,每個步兵大隊下轄三個步兵中隊及一個偵察中隊,其中每個步兵中隊有 3 挺重機槍和 9 挺輕機槍,每個偵察中隊有 90 支衝鋒槍,所有分隊長、小隊長和中隊長也都配有衝鋒槍。
與蘇軍一樣人民軍偵查隊裝備有大量衝鋒槍
8 月 15 日,由于前線攻勢不利,人民軍最高司令部開始着手擴大備份部隊的規模,第 17、18 兩個旅團被陸續擴編為師團。為了幫助第 18 步兵旅團擴編,來自人民軍第 7、9 師團的傷愈出院軍官及 50 名據稱是從中國回國的朝鮮族軍官被加強到該旅團。9 月 10 日仁川登陸前夕,人民軍最高司令部發布命令宣布正式組建第 18 步兵師團,然而該命令之用意不是為準備在仁川進行抗登陸作戰,而是為将該師團調往洛東江前線作戰。
第 18 步兵師團成立後,又有兩個聯隊級部門加入該師團,分别是第 22 炮兵聯隊及第 42 機械化聯隊。其中第 22 炮兵聯隊成立于 1950 年 7 月初,代号第 503 部隊,首任聯隊長是李紅廉上校,據說他在二戰期間曾在日本讀大學,後來被舊日軍強征入伍,結果在中國華北作戰時開小差投奔了朝鮮義勇軍,并擔任在延安的朝鮮軍政學校教員。在李上校這位炮兵專家的指導下,第 22 炮兵聯隊接受了為期六周的炮兵訓練,随後于 8 月 28 日被轉移到漢城地區,并由 30 歲的許燮上校接手部隊。
第 22 炮兵聯隊下轄一個榴彈炮大隊及兩個野戰炮大隊,其中榴彈炮大隊下轄三個中隊,每個中隊掌管一門 122 毫米口徑榴彈炮,野戰炮大隊下轄三個中隊,每個中隊掌管二門 76 毫米口徑野戰炮。機動能力上,每個中隊都擁有一輛俄制卡車,此外聯隊部還單獨掌管一支由 10 輛卡車組成的運輸中隊。進駐漢城并加入第 18 步兵師團後,第 22 炮兵聯隊的每個官兵都配發了一支繳獲的美制步槍或卡賓槍,每人配發子彈 100 發。
在仁川 - 漢城公路上被擊毀的人民軍 T-34 坦克
而第 42 機械化聯隊則于 8 月上旬組建于中朝邊境的新義州,招募的官兵大多是新義州本地人,經過為期三周的訓練後,該聯隊于 9 月 7 日移動至漢城并加入第 18 步兵師團序列。該聯隊編制較小,只有官兵 600 餘人,下轄偵查中隊、坦克中隊、指揮中隊和維修中隊各一,其中偵查中隊擁有 100 支衝鋒槍,指揮中隊下轄一個工兵小隊和一個警衛小隊,坦克中隊下轄三個小隊,每個小隊擁有 5 輛蘇制 T-34 中型坦克,由小隊長和兩個分隊的官兵分别搭乘。
仁川登陸前夕,第 47 機械化聯隊也被加強給人民軍第 18 步兵師團,該聯隊代号第 348 部隊,其編制與第 42 機械化聯隊基本相同,總兵力也是 600 餘人,但坦克只有 10 輛,另有一個自行火炮中隊,裝備有蘇制 Su-76 自行火炮 5 輛。該聯隊指揮官是白鶴林(백학림)中校,1918 年出生于平安南道,曾跟随人民軍最高司令官加入中國東北抗日聯軍,參加過著名的普天堡戰鬥,後退入蘇聯,擔任蘇軍遠東第 88 獨立旅偵查員。
綜上,仁川登陸前的人民軍第 18 步兵師團,下轄第 64、70 步兵聯隊、第 42、47 機械化聯隊和第 22 炮兵聯隊,總兵力 9000 餘人。其中第 64 聯隊 1、2 大隊駐仁川,并得到第 918 獨立海防炮兵聯隊 2 大隊 4、6 中隊及第 22 炮兵聯隊 2 大隊 5 中隊的支援,第 42 機械化聯隊駐永登浦,師團部及第 22 炮兵聯隊駐漢城,第 47 機械化聯隊及第 918 獨立海防炮兵聯隊 2 大隊 5 中隊駐水原,第 70 聯隊正開往洛東江前線,已走到天安,以上就是仁川登陸前,仁川地區人民軍及第 18 步兵師團的具體部署情況。
美軍登上紅海岸
9 月 15 日下午五點半,美軍陸戰 5 團在奪取月尾島後,即開始向被稱為 " 紅海岸 " 的仁川港陡堤發起登陸作戰,駐守仁川的人民軍第 64 聯隊官兵起初尚能猛烈射擊,但當美軍全部爬上岸後,人民軍基本一觸即潰,美軍以很小傷亡代價攻克了陡堤旁的墓碑高地,并在次日上午占領了控制着仁川市區制高點的遊覽山,市區内的人民軍則趁夜間全部撤走。
人民軍第 18 師團長金興少将對于美軍的登陸意圖仍不是很清楚,于是在 16 日晨從永登浦調來第 42 機械化聯隊的 6 輛 T-34/85 坦克進行試探性進攻,結果被在上空巡邏的美軍海盜式戰鬥轟炸機當場炸毀 4 輛,炸癱 2 輛,人民軍同時也擊落美軍戰機 1 架。美軍陸戰 1 團随後在 M-26 潘興重型坦克的掩護下發起反擊,雖然被炸癱的 T-34/85 坦克首先開火,但由于開火距離太遠而未能擊穿美軍坦克,這兩輛 T-34/85 坦克随後被美軍擊毀。
意識到在仁川的美軍實力強大後,金興少将大驚失色,但由于白天發起反擊會遭到空襲,第二次反擊只有選在 17 日凌晨進行,參與反擊的又是第 42 機械化聯隊的 6 輛 T-34/85 坦克,及由第 22、42 聯隊拼湊出的 250 餘名步兵。結果這次反擊在擁有重型坦克和反坦克火箭筒的美軍陸戰隊的襲擊下被再次挫敗,250 餘名官兵大部犧牲,顯然,金興少将在對仁川灘頭的反擊上犯了逐次增兵的錯誤,當然,他手中本身就也沒什麼有價值的部隊。
在仁川上空巡邏的美軍海軍航空兵使得人民軍無法使用坦克在白天反擊
9 月 17 日晚,美軍陸戰 5 團繼續擴大戰果,襲占金浦機場,在機場防御的人民軍第 64 聯隊殘部戰鬥力實在太差,将這一南韓第一大型機場完好無損的拱手讓給美軍。另一方面,金興少将繼續執行他的添油戰術,把第 42 機械化聯隊的最後 4 輛 T-34/85 坦克派上戰場向仁川反擊,結果依舊被美軍擊毀,就這樣,僅用不到兩天的功夫,人民軍第 42 機械化聯隊就被完全打光。此時在仁川的美軍已推進到永登浦以西的素砂鎮,人民軍只能依靠布設雷區來遲滞敵人。
整個 9 月 18 日,戰線變化不大,人民軍第 64 聯隊殘部依然以小股部隊不斷擾襲金浦機場,但已沒什麼用,美軍陸戰 1 團則在緩慢穿過素砂鎮,并由于受雷場影響,前進速度很慢,雙方都在等待後方生力軍的到達——美軍第 7 步兵師正在不分晝夜地乘登陸艦在仁川集結,人民軍第 18 師團的主力第 70 聯隊也在與第 47 機械化聯隊的 7 輛 T-34/85 坦克匯合後緊急趕往永登浦地區。
到 19 日,美軍第 7 師 32 步兵團終于與人民軍第 70 聯隊在永登浦外圍的仁川 - 漢城公路及 118 高地交上火,美軍方面後續參戰的還有陸戰 1 團,人民軍方面後續趕來的還有在 9 月 20 日參戰的第 9 師團下屬的第 87 步兵聯隊(代号第 319 部隊,這個筆者會在之後的文章中介紹)。應該說人民軍這兩個步兵聯隊的戰鬥力還是可以的,硬是頂住了美軍兩個團的進攻達三天之久,期間第 70 聯隊的一個大隊還一度發起反突擊,奪取了陸戰 1 團的兩個陣地。
美軍各路推進圖
不過,到 9 月 22 日,由于防御陣地遭到美軍陸戰隊滲透,導致退路遭到威脅,加上北面已經渡過漢江的美軍陸戰 5 團開始進攻漢城市區,人民軍第 70、87 聯隊在永登浦的防御最終崩潰,殘部退往漢城市區集結,從這一點看,只能說人民軍的這種二流部隊也只有打打正面阻擊戰的水平。退入漢城後,第 18 師團所屬的第 22、42、47、64 和 70 聯隊殘部尚有 5000 餘人,在将防御陣地交給第 25 旅團和其他獨立部隊後,第 18 師團退往漢城以北的議政府地區。
此後,第 18 師團乘火車一直退撤到中國東北的珲春地區,經過重新整編,又恢復到 1 萬餘人的規模,并編入人民軍第六軍團序列。第三次戰役結束後,第 18 師團于 1951 年 1 月 28 日回國,2 月 20 日抵達沙裡院地區,4 月以後,被部署到鎮南浦、恩安地區,主要負責黃海南道的海防戰線,考慮到該師團戰鬥力有限,從此其再也沒有上過前線。
曾任第 47 機械化聯隊司令的白鶴林次帥
以上就是人民軍第 18 師團在朝鮮戰争中的參戰經歷,該師主要領導如師團長金興、第 70 聯隊長韓青、第 22 聯隊長許燮在戰後的事迹,筆者限于資料有限暫時都未能查到,只知道曾任第 47 機械化聯隊長的白鶴林中校,在戰後升任人民軍第 8 師團長、社會安全部部長、軍事委員會成員,并于 1992 年被授予人民軍次帥軍銜和 " 共和國英雄 " 稱号,最終于 2006 年去世,終年 88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