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國内產業,潤到海外了,歡迎閱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非凡油條 ,作者非凡油條
重要通知
一個好消息,我們在知識星球開辟了第二戰場【非凡油條】,有很多在公眾号不方便說的東西、一些相對私密的個人見解(涉及經濟、投資等)、一些财經方面的重要資料,我們都會發在知識星球的非凡油條專欄上,供大家學習交流。
此外,我們也會在知識星球【非凡油條】不定時開設一些重要的自學課程,比如下周即将開始的 AI 辦公工具學習課程。
具體的加入方式,以及更詳細的介紹在文末二維碼,大家可以到文末查看。
随着國内人口紅利消退、勞動力成本上升、貿易摩擦增大出口成本,在 " 一帶一路 " 的建設、RCEP 的實施及東南亞國家低廉的勞動成本、優惠的稅收政策吸引下,我國部分產業正在朝着海外轉移。其中,東盟多國尤其是越南作為我國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者,基本承接了我國包括紡織品與紡織制品、皮革和鞋類在内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及部分低端制造業。回顧過去全球性的國際產業轉移歷程,除了向海外轉移比較劣勢產業,尋找更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外,我國還急需加快技術創新與研發能力,實現高質量轉型更新,發展并引領高技術產業。
人口紅利消退、貿易摩擦等都在推動我國產業轉移
在之前的《對美國出口大幅下降,中國出口還好嗎?》中,曾提到過在中美經貿摩擦下,美國自我國進口的份額已經在不斷降低。相關研究顯示,截至今年 5 月,這一份額數值已經達到了自 2005 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為 13.6%。
而随着中美經貿摩擦不斷,除了我國出口到美國的份額受影響外,疊加人口紅利消退、東南亞國家稅收政策等優惠力度大、我國與多國合作夥伴貿易關系更為密切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國的產業也在陸續轉移。
產業轉移即產業生產設施的空間擴張或者遷移。向海外進行產業轉移即某些產業從一些國家或地區移動到另一些國家或地區進行發展,如國内原有部分外資企業向東南亞等國家或地區轉移產業鏈,或我國部分企業在海外地區設立生產基地,加快海外布局。
這幾年來,國内產業轉移海外的現象并不少見。
如三星選擇在越南北部設立新工廠,并于 2019 年 9 月底宣布暫停位于廣東惠州的國内最後一座手機工廠的生產,又在 2020 年 11 月底關閉了在我國唯一的一座電視工廠;又比如蘋果 2020 年已将部分 Airpods 的生產線從我國遷移至越南,2022 年 6 月也将平板電腦 iPad 的部分生產轉移至越南……
此外,我國多個中資企業也選擇加大海外投資或直接到海外建廠,涉及汽車、紡織品、皮革和鞋類、化學品和化學產品等多個行業。
一方面,由于中美貿易摩擦的存在,為了取得原產地認證、規避關稅壁壘,一些產業選擇轉移出去也屬實正常。
另一方面,以往外資企業入駐我國或者我國企業快速發展并争奪國際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内的人口紅利大。在巨大的人口紅利下,我國國内勞動力成本較低,适合大量低附加值產業發展。但近年來受人口老齡化加劇、人均收入增長等多方面影響,我國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
近 20 年來,我國 65 歲及以上老年人人口比重已經從 2000 年的 6.92% 上升至 2022 年的 13.72%,而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這些東南亞國家該比重還一直處于 10% 以下。
其中,若按照目前越南的人口生育率來看,其人口還将繼續增長,未來将會持續帶來較大的人口紅利。
☉數據來源:Wind
與此同時,越南、柬埔寨等多國調整後的國民現價淨人均收入遠遠低于我國,這也就意味着在這些國家投資生產将會付出更低的勞動力成本。
除上述勞動力成本上漲外,我國的其他成本如土地成本等也有所上升。
當然,除了這些因素外,為了自身的發展,東南亞多國也頒布了一些比我國還要優惠的政策來吸引國外的企業入駐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而在 RCEP(區網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的生效、" 一帶一路 " 的建設下,我國與東南亞以及沿線其他相關國家的貿易往來也愈發密切,增大在當地的投資或在當地建設工廠,通過判斷當地生產發展條件是否更為有利而将部分產業轉移到海外也有利于企業的發展。
東盟成為我國多個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地區
對外進行產業轉移往往可以通過擴大對外投資、擴大對外貿易出口等多重方式實現。
從可獲得的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變化數據來看,截至 2021 年末,亞洲地區一直是我國近 20 年來每年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 " 大頭 "。
其中,在我國對亞洲各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流量中,東盟近年來的占比已然超過了除中國香港以外的各國家的總和占比,并呈現穩中有漲的态勢。
目前,國内有不少的研究機構從我國的出口國内增加值等方面來看我國的產業轉移情況,事實也表明東盟多國大量承接了來自我國出口產業的下遊產能。
一般來說,出口的商品可以分為最終產品與中間產品。
最終產品出口到海外可被當地消費者直接消費,而中間產品出口到海外的話,要麼在當地加工後直接被當地居民消費,要麼在加工後再出口到第三國,前者被視為直接中間品出口,後者則是間接中間品出口。
從已有研究對間接中間品出口帶來的國内增加值來看,我國對越南、墨西哥等國的出口增速較高,對馬來西亞、泰國等東盟國家的增速也較為明顯。
這意味着這些國家更多地選擇從我國進口中間品進行加工,承接我國中間品的再加工環節,并将所制成的最終產品出口到第三國消費目的地。
通過對比我國對東盟多個國家中間品出口的規模,研究也發現,與其他國家如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等相比,越南成為了我國下遊生產最為重要的承接地,我國對其相應的出口規模增速較快。
而從我國往年對東盟 10 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流量來看,除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外,我國近幾年來對越南的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規模及增速顯然也高于其他幾個國家。
在對外產業轉移中,東南亞多國主要承接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皮革箱包、紡織品原料及制品、鞋帽假發、家具玩具等,其中我國對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出口的機械機電設備、精密儀器份額也有所增加。
其中,由于越南企業加速復工、逐步放開入境限制,加上強勁的國内生產總值增速、良好的營商環境、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及優越的地理優勢等,其逐漸成為包括我國在内的多國企業產業轉移的重點地區。
從產業端來看,已有研究顯示,越南已經基本完成對我國皮革和鞋類、紡織品和紡織產品、食品、飲料和煙草行業的產業承接,此外,多個行業如電氣和光學設備、化學品和化學產品、基本金屬和金屬加工也繼續在越南加快布局下遊生產線。
将會導致波動,也會促進產業轉型更新
不過,随着我國外資企業產業鏈的轉移以及我國不少民營資本選擇大力布局開拓東南亞等市場,許多人也會對是否會引發產業空心化、失業增加產生擔憂。
這些矛盾和問題在二十一世紀初我國作為國際產業轉移承接者的時候就有發生。
雖說為了自身發展,發達國家企業對產業轉移的态度比較積極,但政府方面也會擔憂產業轉移後產業空心化、失業增加的風險。
所謂產業空心化即以制造業為中心的物質生產和資本大量且快速地轉移到國外,導致物質生產在國民經濟中地位明顯下降,非物質生產的服務性產業結構占比遠大于物質生產部門比重。如此一來,極大可能降低國家制造業的產值而提高失業率。
當時随着美國許多產業轉移至海外尤其是我國,全美制造商協會就曾指責過 " 中國制造 " 在當時過去的 2 年時間裡使得美國失去了 200 多萬個就業機會;日本經濟產業省也曾測算,1997-2001 年其對華投資也導致了制造業產值下降了 130 多億美元,就業減少了 114 萬。
而如今,我國變為了產業的轉出者,随着產業的轉出,相應的崗位需求也會有所減少,尤其是在 3 年的防控之後,就業機會更顯得尤為重要。
與此同時,一些原本身處于外資企業產業鏈環節的中國企業也會受到衝擊。如在 2012 年以來的近 10 年時間裡,我國多個身處蘋果產業鏈環節的 " 果鏈 " 企業均受益于蘋果訂單,營業收入以及歸母淨利潤都得到了快速增長。
而随着今年 1 月初蘋果通知國内部分供應商減少相關設備元器件的生產後,除了 A 股蘋果概念股大幅下跌以外,一些相關企業的股票也一度較大幅度下跌甚至跌停。
可見,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我國企業、居民都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國向海外轉移產業也自有考量。
一方面,在 " 一帶一路 " 的快速建設以及 RCEP 的推動下,我國與合作夥伴或沿線國家的貿易往來規模增大,關系愈發密切不可避免。在其過程中,基于當地擁有更具發展潛力的市場、性價比更高的生產條件,在當地布局產業鏈環節也實屬正常。
另一方面,我國已要堅定不移地走高質量發展之路,許多產業也亟待轉型更新,通過将勞動密集型產業或低端制造業轉移至海外,更加專注地發展高質量技術與產業,将更多的資源傾注于此,既能擴大海外市場,培育我國主導的 " 鏈主 " 企業,同時也能專注實現高質量發展。
與此同時,雖然一些外企已經将原先布局的產業移出我國,但其也選擇重新布局更高端產業的投資,如三星在關閉大量低端制造工廠的同時,也陸續在我國蘇州、西安、天津等多地部署半導體生產工廠,聚焦于高科技領網域。
另外,随着 RCEP 的實施,我國與其他合作夥伴的產業鏈、供應鏈的聯系也會愈發緊密,未來可能出現的 " 在東盟,為中國 "、" 在 RCEP,為中國 " 等產銷模式也會使海外繼續提供產品滿足我國相關需求。
從以往的國際產業轉移中尋找經驗和啟示
在充滿挑戰也充滿機遇的國際產業轉移過程中,尤其是此次我國主導的向東南亞國家進行產業轉移,如何防範風險并把握住機會,或許可以從過去多次的國際產業轉移中尋找經驗和啟示。
回顧全球範圍的產業轉移,大體可以分為 4 次。
第一次從 19 世紀下半葉開始,英國向美國轉移紡織、煤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第二次為 20 世紀 50 年代至 60 年代的美國向日本、德國轉移勞動及資本密集型產業;第三次主要是 20 世紀 80 年代前後美日、亞洲 " 四小龍 "(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新加坡、韓國)的勞動、資本及一般技術密集型產業如輕紡、汽車、家電、電子等轉移至我國;而自 2008 年左右到現在我國向東南亞轉移勞動及資本密集型產業則是第 4 次國際產業轉移。
前 3 次國際產業轉移中,都有共同點和不同點。
最開始,随着英國當地勞動密集型產業成本的升高,英國選擇将棉紡、煤炭、鋼鐵等產業轉移至海外殖民地,其海外資本投資中,大部分都投入了歐洲以及美國本土。
雖然随着產業的對外轉移,英國當時實現了產業的優化和調整,但随着美國抓住機會不斷發展并主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在這次產業轉移中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綜合實力逐漸超越英國,而英國最終綜合國力也有所下降。
與之類似,美國選擇向日本、德國進行產業轉移,日本、亞洲 " 四小龍 " 選擇向我國進行產業轉移也有出于國内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考慮。
在這樣的情況下,選擇國内失去比較優勢的產業大量轉移至國外,抓住機會及時調整產業布局,并在轉移過程中及過程後繼續發展本國高科技產業,實現產業轉型更新,是美國、日本等國作為產業轉出者實現產業結構優化更新或實現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的重要做法。
故而,在我國國内生產優勢、人口紅利優勢減弱的情況下,由我國主導向具備更低價勞動力、配備優惠政策的東南亞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及部分低端制造業產業,并在此過程中,持續把握機會、努力實現產業的轉型更新,最終将有助于我國在全球價值鏈地位的提升。
不過,我國面臨的挑戰也與之前的英美日等國不同,如今我國在此次產業轉移中還面臨着 " 雙向轉移 " 的現象。
即一方面我國向東南亞等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但與此同時,随着歐美國家對制造業的重新重視,由 " 去工業化 " 轉向 " 再工業化 ",疊加美國主導的貿易摩擦、" 小院高牆 " 等影響,國内以及海外不少發達國家企業的高端產業鏈環節也開始回流。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高端技術的研發、創新能力的提高、自身產業的轉型更新以及高精尖產業的培育發展也顯得更為迫切。
不過,在這過程中,還要注意避免產業規模過大、過快地轉移,防止產業空心化的出現,同時也要持續關注國内區網域發展不平衡問題,除了選擇将部分產業轉移至海外,也繼續積極推進產業國内梯隊轉移,以實現國内區網域均衡發展。
在知識星球【非凡油條】裡,你可以獲得的:
1
重大财經新聞的分析,主要針對它對我們普通人的影響,以及可能的對 A 股大盤形勢的影響。
2
免費提問,随時可以向我提出财經或是生活上的問題,在不涉個人隐私的情況下我盡量解答。
一些公眾号上不方便談的話題,都會在知識星球裡發布。
3
财經方面的資料分享,比如行業研報,相關論文,都會發在裡面。
4
不定時開設一些自學課程,比如之前開設的 AI 辦公工具學習課程,我會帶着大家一起學習前沿新知識,提高工作能力
" 非凡油條 " 目前年費為 100 元,非常優惠,以後會逐漸提價。這個價錢很值,能讓你避免幾十倍、幾百倍的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