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葉軍“推翻”無招後,無招要找回釘釘,歡迎閱讀。
文 | 聽潮 TI,作者 | 許雯雯,編輯 | 張曉
重回釘釘不足一個月,無招在内部燒起的 " 火 " 還在不斷蔓延。
月初,釘釘開始嚴抓考勤,按社交媒體上員工的爆料,無招要求釘釘回歸創業作風。網傳通知裡,釘釘的員工們要開早會、晚總結、下午 13:15 後要進入工作狀态、上班時間不能玩手機看微信 ......
這些,還只是前菜。
據 36 氪最近報道,無招回歸以來,已經掀起了一場從產品設計、排查,到整改的内部變革。
具體來看,無招重新定義了釘釘的第一優先級,即產品、客戶體驗——目前他的一個要求,是所有的產品和設計師,對產品體驗鏈路進行全面排查。
這一要求下,釘釘原先的商業化落地路徑也在變。一位釘釘員工表示,無招同時也在要求,員工要對釘釘所有的付費路徑進行調研,上周,釘釘已有幾個產品功能下架整改,多個付費牆已被下線。
基于上述變化,接下來較長的一段時間裡,釘釘處于持續動蕩和變革态勢,将是大概率事件。
當然,變革本身沒那麼可怕。
跳出釘釘的單一視角,成熟公司或者成熟公司内的成熟業務,最危險的情況往往有兩種:一種是不變,大多數情況下意味着故步自封、意味着陷入了舒适區;另一種是巨變,因為會放大風險,增加不确定性。
釘釘現在呈現出的變化,某種程度上處于 " 中間态 " ——無招回歸以來的動作雖然足夠兇猛,整體來看也還處于戰略糾偏的合理範圍。
但 " 變 " 的訊号釋放地如此強烈,無疑也為釘釘接下來的走向,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号。
推翻與瓦解:葉軍 " 否認 " 無招的四年
以 2020 年無招被調離為界,釘釘呈現給外界的是兩個不同定位、不同方向的應用。
那之前,釘釘是阿裡内部為數不多靠產品導向走出來的產品,目标客戶群體是中小企業。
早些年,無招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過這兩點。
他說,釘釘的使命是要把阿裡的工作方式帶給中國的千萬中小企業;他也說,希望證明阿裡可以改變自己的基因,并在一個自己并不擅長的領網域也取得成功," 釘釘越來越產品導向,這跟阿裡之前的基因可能是不一樣的。"
但随着釘釘規模越做越大,阿裡看到了另外一種可能——釘釘可以成為帶動雲業務增長的另一條曲線。
比如 2017 年以後,政策 + 市場紅利下,政務雲引領雲計算市場新一輪激戰,釘釘幫阿裡雲賣雲的作用逐步體現出來。2017 年,浙江省政府為推動 " 互聯網 + 政務 "" 最多跑一次 " 改革,将全省上百萬公務員都納入了釘釘系統。
後來,代替無招成為釘釘 CEO 的葉軍在與媒體交流時提到,很多企業是因為用了釘釘才用了雲,他把這叫做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
也是從那時開始,釘釘的 to B 基因開始變得更強,和阿裡雲的融合、協同速度加快。
到 2020 年下半年 " 雲釘一體 " 戰略提出時,釘釘的定位、目标客戶、戰略優先級都變了。當時葉軍有個比喻," 俗話說飛行中換引擎,我們是在航行中掉了個頭,至少掉了 90 度。"
具體來看,葉軍接過無招的權杖後,基本上推翻了無招時代的一些策略與主張。
比如無招向來希望釘釘能服務更多中小企業,但葉軍很快把重心放到了中、大企業上。
他後來找來了在政企大客戶服務經驗上更豐富的庫偉擔任 COO、組建了 "A1000 團隊 ",為各行各業前一千家中大企業提供服務、2020-2021 年,釘釘團隊中,服務大客戶的員工占比來到了 20%。
這也是無招被調離釘釘的原因之一。" 當年集團要雲釘一體化,我只能離開。"2023 年無招在接受騰訊深網采訪時如此說道。
他說," 公司的目标客戶變成了各種大企業,而釘釘的使命一直是為中小企業而生的,在戰略方向上我和集團有些不一致。但釘釘始終是集團的,以集團利益最大化無可厚非。"
葉軍一定程度上也否定了釘釘早期的規模化路線。" 我覺得從策略層面來看,當時做規模、to C 這件事情,短期講是沒問題的,至少讓釘釘業務起來了,但從長期看确實沒想清楚。" 葉軍後來這麼說道。
這對應的是,葉軍主導後,釘釘的核心指标也從 DAU 切換成了收入、活躍企業數等等,加速商業化進程。
無招動刀:對内擰緊螺絲、對外暗訪
去年 11 月 14 日,釘釘披露,阿裡 2025 上半财年(2024 年 4 月 1 日 -9 月 30 日)統計周期,釘釘 ARR(年度經營性收入)突破了 2 億美元。
不過這時的釘釘也在變得越來越臃腫,它某種程度上回到了阿裡最擅長的運營邏輯,而不再是無招想要的產品導向。
去年 6 月,葉軍在微信朋友圈吐槽百度搜索,稱 "10 條結果都是廣告 ",他同時還吐槽了自家產品," 釘釘搜索體驗更差,必須先改變。"
釘釘這幾年的叙事也早也不是 to C 而是 to B,但去年 9 月,釘釘又上線了釘釘 365 會員,面向普通用戶收費。
不過如今,随着無招的回歸以及緊鑼密鼓地掀起新一輪内部變革,釘釘顯然又在重新推翻過去幾年葉軍的一些策略。
具體來看:
第一,在内部管理上擰緊螺絲,将早些年個人強硬的管理風格重新帶回釘釘。
釘釘近期嚴抓考勤,鼓勵員工在社交場合主動推廣釘釘,例如添加微信時可以說 " 不好意思,我只有釘釘 ",等等動作,其實就有早些年的影子。
晚點 LatePost 曾報道,在釘釘内部,有員工認為無招是個 " 理想主義的瘋子 ",他脾氣暴躁,對產品要求極為嚴苛。他也曾逢人便推薦釘釘,甚至包括包子攤老板、幼兒園家長、記者等等。
釘釘内部也在變得越來越卷。社交媒體上,有釘釘的員工透露,釘釘現在要求早 9 晚 11,公司每晚 10:30 還會巡樓看誰已經走了。
這同樣有釘釘早些年的影子。
據媒體報道,早些年拼多多有段時間定點挖阿裡的人,但最喜歡釘釘的人,因為不嫌棄拼多多的工作強度。甚至有個段子是,拼多多看中一個釘釘的人,怕他臨時反悔,于是先和對方打招呼說多多的強度大,釘釘的人聽完哈哈一笑,你們這強度比釘釘差遠了。
第二,釘釘大有放慢商業化步伐,重回產品導向之意。
按 36 氪的報道,重回釘釘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無招要求所有的產品和設計師對產品體驗鏈路進行全面排查。
一來是排查產品體驗,對每個產品功能,釘釘都要求梳理 N 個最小的場景。比如在基于電腦、手機端以及多種網絡環境下,對用戶登錄、企業創建、發起群聊等基礎場景進行排查。
二來是以 " 暗訪 " 的形式拜訪客戶,吸收意見。
媒體報道中提到,業務部門在匯報工作時,曾為無招提供過客戶調研名單,但無招并未完全參考。" 前線一些 leader 都慌了,都在打聽無招去了哪些企業,客戶都說了什麼,聽說有些客戶吐槽得挺狠。" 有員工如此表示。
針對商業化,釘釘也在動刀。據 36 氪報道,無招如今要求對釘釘所有的付費路徑進行調研,模拟客戶視角,摸清一個企業從入駐、到用起來、到用得深,中間一共有多少付費牆,同樣要與競品做對比展示。據悉,本周釘釘已有幾個產品功能下架整改,多個付費牆被下線。
釘釘的 AI 焦慮:協同辦公新變局下,如何再赢一次?
阿裡重新召回無招,以及無招快速在内部掀起治理風暴,原因不難理解。
面向 AI 時代,阿裡已經擺出了全面擁抱、大力投入的姿态。面向 C 端以及 B 端,阿裡都需要關鍵入口。
to C 的誇克和 to B 的釘釘,需要成為兩把尖刀。
從這一角度看,無招的回歸和吳嘉被委以重任,本質上是兩個一致動作:
無招是最熟悉釘釘,同時帶領釘釘崛起的關鍵人物;吳嘉對誇克而言同樣如此,有接近阿裡核心決策層的人士向媒體透露,吳嘉實阿裡内部少數帶隊做成過 " 大 C 端產品 "(誇克)的年輕高管。
只是相比之下,在推進 "AI to B" 的過程中,釘釘的迫切程度顯然更高。傳統 SaaS 要想不被颠覆,唯一的出路就是擁抱 AI、被 AI 重構。
目前中國有 95% 以上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長期以來,大家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用到釘釘、企微和飛書此類協同辦公平台時,本質上是為了提效。
但對平台而言,中小企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長尾場景豐富、多元且復雜,通過 PaaS 化來滿足大家的非标準化需求,也就成了主旋律。
釘釘過去幾年最顯著的變化之一,就是全面 PaaS 化。
這同時意味着,AI 浪潮襲來時,釘釘們面臨的 AI 變革,不僅是基于 SaaS 應用的 AI 化,也是整個 SaaS 平台生态的 AI 化。
過去兩年裡,從釘釘到飛書再到企微,大家其實已經在加速接入大模型,以追趕這波浪潮。
比如早在 2023 年,釘釘就接入了通義大模型,後來面向生态夥伴提出了 AI PaaS,稱有 17 條產品線、55 個場景接入大模型,還發布了 " 斜杠 "。同時釘釘還率先在業内嘗試大模型收費。
OpenAI 推出應用商店 GPT Store 後,釘釘去年也緊跟着推出了 "AI 助理 " 市場,打造 AI 助理的分發和交易平台,目标是在未來三年裡在釘釘上孵化 1000 萬個 AI 助理。
再到去年 6 月,釘釘又宣布開放底層模型,除了已接入的通義大模型,MiniMax、月之暗面、智譜 AI、獵戶星空、零一萬物和百川智能 6 家大模型廠商也接入了釘釘。
相比之下,盡管落地大模型的時間跟釘釘相差無幾,飛書和企微整體的動作并不激進,至少不像釘釘那樣保持着頻繁的動作和熱度。
比如同樣在 2023 年底,飛書宣布在 7.0 版本中搭載了 " 飛書智能夥伴 " 等系列 AI 產品," 智能夥伴 " 是飛書中内置的一個類 GPT 功能,用戶以對話形式向其布置任務。
飛書的這種 " 松弛感 ",某種程度上與其判斷相關。
"2023 年行業對 AI ‘過于上頭’,但沒有起到符合預期的效果,好像每個人都覺得 AI 馬上就可以取代員工了,結果到現在大家還在加班,什麼也沒取代。" 去年 9 月,飛書 CEO 謝欣如此說道。
他同時提到,AI 在辦公場景很有潛力,但不會在短時間内產生很大變化," 現在大模型把互聯網上能拿到的知識基本學完了,所以針對 C 端已經能把問題回答得很好了;但一旦涉及到公司裡的具體信息,它又回答不上了。所以相比 C 端,我覺得大模型在 B 端的應用還是在初級階段。"
當時的飛書未來無限大會上,飛書發布了全新的多維表格、低代碼平台等系列業務工具產品。
但無論是動作更頻繁的釘釘,還是目前看下來稍顯松弛的飛書和企微,大家的不同姿态,恰恰說明了這場 AI 變革的未知性————所有玩家都知道潮水的方向,只是具體該怎麼到達,都還在摸索。
他們同時也不得不提防新的競争對手。
去年 4 月,金山辦公發布了面向企業的 "WPS AI" 和 "WPS 協作 ",後者包含了消息、視頻會議、郵件、日歷等工具,補全了全套協同辦公產品矩陣。
當時的發布會上,金山辦公副總裁王冬表示," 過去我們把更多時間放在文檔格式上了,忽視了協同辦公,今天我們算是把消息聊天、會議、郵箱這些功能補全了。"
再到今年 3 月 30 日,2025 金山辦公合作夥伴大會上,金山辦公還針對企業業務更新推出了未來 5 年的渠道戰略,稱要建設銷售、服務、續費一體化的合作夥伴體系,加碼企業級 AI 辦公市場。
依托在文檔側積聚下來的長足優勢,金山辦公殺入協同辦公賽道,客觀上也有望挑戰釘釘、飛書、企微們的地位。
尤其是在當下,當大家的探索方向統一加速從定位員工智能助手的 AI Copilot 向更高級别的 AI 智能體演進,新一輪的角逐,既拼產品體驗、也拼速度、還拼節奏、更拼戰略方向。
越是在這種時刻,釘釘越是應該丢下過去的包袱,比如要賺到多少錢、要拿下多少大 KA,等等。
而從過去這半個多月的變化來看,迎回創始人無招後,釘釘已經把焦慮和野心都寫在臉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