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光靠流量,造不好中國車?,歡迎閱讀。
近日," 車圈網紅 " 周鴻祎披露了邁巴赫事件的新進展:他表示二手車輛的拍賣尾款已經收到,下周開始開始試駕各家車廠送來的新車。
在二手車行當折騰了數天之後,他似乎也想盡快給這件事畫上一個句号。這也讓這個霸占了車圈數天流量的事件終于迎來了階段性的尾聲。
最近,互聯網流量一直圍繞在車圈:北京國際車展正在舉辦,車圈大佬都參與其中,而互聯網大佬們則以各種各樣的姿勢掀翻了車圈的屋頂。就連周鴻祎這樣的半個圈外人也保持了旺盛的 " 戰鬥欲 "。
不過終歸有人憋不住,說出了真心話。最近在一場直播中,羅永浩對北京車展上 CEO 們的互動開啟了吐槽,他直言 " 看不懂,感覺很怪。"
對于老總們在車展上互相 " 串門兒 ",羅永浩直呼," 有很多競争對手假模假式的,他們可能樂在其中,我看着有點怪怪的啊。" 羅永浩對大佬相互串門進行了點評:" 還有 A 廠商跑到 B 廠商那仔細打量尬聊,畫風挺怪的。"
圖源:羅永浩視頻截圖
羅永浩納悶的是,明明是競争對手,為什麼要表演一團和氣?
确實,在本屆北京車展前,CEO 們,尤其是傳統車企的領導們,幾乎是不互動的。不過例行的去其他家轉轉,倒一直是車企領導的必修課,畢竟,車展是直觀了解競争對手的最好機會。
一般來說,最常見的是 " 皮尺部 " 小分隊,趴在車底研究各家新車。
這屆北京車展上有點不一樣。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坐在小米 SU7 内,聽雷軍介紹新車;魏建軍給寶馬董事長齊普策介紹坦克 700,車展第三天,魏建軍還在車展上逛了豐田,試了普拉多;
魏建軍與齊普策 圖源:網路
車展第二天,奇瑞董事長尹同躍在展台上與搜狐創始人張朝陽一起講起了物理課;
圖源:奇瑞營銷公司總經理李學用微博
阿維塔贈送了一台阿維塔 011 限量版車模給雷軍;
大眾汽車集團負責中國區業務的管理董事、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還發了一條北京車展一日 Vlog ……
媒體日上,還有不少外國人出現,包括車企工程師、媒體,以及外國經銷商,據說這也是往屆北京車展上很難見到的,甚至一些外國人直接在現場直播講車,看起來十分熱鬧。
外國媒體現場講解中國品牌汽車 圖源:品駕 攝
為什麼車企老板們成為了流量擔當?當網紅跟造車真的有必然聯系嗎?
外國人扎堆欣賞中國車,說明了什麼?
首先,今年車企老板、CEO 們的抛頭露臉,與雷軍的流量輻射不無相關,很多品牌甚至為老板親自直播、拍視頻做了不少準備,可以說,一切鏡頭都在計劃内。
從車模時代、請明星代言,到老板親自代言,這其實也是最近十年來車展的一個不小變化。
就在車展前,尹同躍、魏建軍就已經開始出現在直播中,為自家技術、車型帶貨。魏建軍在直播中曾提到," 目前市場很激烈,大家都很焦慮。"
尹同躍也在直播中談到,親自上陣也是利用新的互聯網思維,向餘承東學習、向雷軍學習,怎麼樣親自去講解去介紹產品。
就如同大家都再說今年的車市卷,一方面,想獲得可觀的增長越來越難,另一方面,中國品牌崛起,好的產品、好的技術越來越多,這無疑加劇了競争。老板親自帶貨,其實就是為自家產品代言。
本屆北京車展頗為高調的還有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不少直播中,都有曾毓群與車企老板們的同框畫面。寧德時代在本屆北京車展發布的神行 PLUS 超充電池,目的也是用超充生态與 C 端用戶建立直接認知。
互聯網大佬周鴻祎也跨圈成為了車圈網紅,圖源:網絡
當然,關于要不要搞直播,很多車企老總也有自己的看法。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說,長安要培養自己的雷布斯和餘大嘴。最近,深藍汽車 CEO 鄧承浩就在視頻号上做起了新能源汽車科普。
極氪 CEO 安聰慧則表示,作為CEO,時間精力有限,放在產品、技術、業務上更重要。
毫無疑問,本屆北京車展,國内車企正式開啟了 " 流量時代 ",企業家網紅化更容易拉近汽車品牌與用戶的距離。而車企老總之間在車展上互帶流量,弱化了商業競争的味道,讓很多人覺得不适,因為它看起來并不像汽車行業競争的常态。
但是從中國品牌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大形勢來看,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一張名片,在北京車展上,利用流量形成自己的名片,并帶動很多外資大佬跟風,這種趨勢本身并不是壞事。
當然,是否需要流量帶貨,如何解開流量密碼,對于汽車企業來說,其實是一道非常大的難題。理想汽車產品線總裁劉傑就說,造車新勢力卷流量卷不過手機企業,因此在流量競争面前,有的車企找到了新思路,有的車企也在避免流量競争帶來的戰略失焦。
很多車企在北京車展上也是展示 " 順勢而為 " 的功力,借雷軍的人氣,引流到自家展台,僅僅是汽車行業進入流量時代的第一步。老板們勇敢地走到了台前,但是誰真正強化了自家品牌,還有待時間驗證。
另一方面,由于本屆車展的流量效應,也多多少少将本該在車展上被放大的新車、新技術,因為過高的流量而被遮蓋了。即便老板親自帶貨,如何做到長期、有效的向用戶傳遞品牌、產品、技術價值,只靠流量或許是不夠的,與用戶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更為重要。
很多人其實已經發現,北京車展上的外國人比往屆多了,他們都在圍觀中國品牌汽車,這種變化,恰恰印證了中國技術的魅力。
圖源:網絡
有外國工程師在觀察、測量中國品牌汽車,有外國媒體、車企員工在圍觀小米汽車發布會,還有海外經銷商現場訂車,很多人都感嘆,本屆車展是外國人最多的一次,讓北京車展作為國際 A 展的含金量更高了,也證明中國汽車在全球的影響力。
圖源:網絡
這其實是本屆北京車展上一個重大的轉折。事實上,近兩年,國際大型車展都有走弱的趨勢。一方面,受到國際市場環境影響,很多國際品牌參加車展的意願越來越低;另一方面,汽車行業真正的轉型在中國,這也讓包括國際品牌、中國品牌在内的全球汽車品牌,願意在中國分享最新的技術,并在中國首發全球車型,并增強在中國投資的意願。
所以說,進入流量時代,是中國汽車渴望品牌影響力的一個階段。但中國汽車真正在全球的影響力,當然不是僅僅靠流量就夠的。技術、產品,以及技術創新下的良性競争,才能帶來真正有影響力的中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