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這款要一直開着機為你保存記憶的AI眼鏡,“雷軍來了也做不到”,歡迎閱讀。
299 美元的 Ray-Ban Meta 還未登陸中國,999 元的國產 AI 眼鏡先到了。但這一次,既不是掌握生态鏈的硬體巨頭,也不是互聯網 AI 大廠,而是一家充電寶起家的 100 人公司——閃極。
12 月 19 日,在深圳福田會展中心 6 号館,魅族老兵、閃極科技創始人和 CEO 張波語速飛快、激情滿滿地介紹着旗下首款 AI 眼鏡閃極 AI「拍拍鏡」A1,直到最終聲音嘶啞。閃極合夥人、CTO 潘欣,合作夥伴 LOHO、雲天勵飛等輪番上台,館外的超大廣告屏也為這款國内首個實現量產的 AI 眼鏡拉滿了排面。
Ray-Ban Meta 和小米,是閃極 A1 反復對标的兩個靶子。
在外形上,閃極 A1 采用了百搭的黑色塑料寬框設計,以及數十款彩色鏡片提供個性化選擇。作為 Meta 的國產替代,閃極同樣選擇了與傳統時尚眼鏡品牌合作。相對 Ray-Ban 的奢侈風,LOHO 主打平價、快時尚,為閃極提供了用戶偏好的設計經驗和線下驗配渠道。
發布會中,張波貼出了數十張用戶佩戴圖,力證 A1 的 " 美顏效果 ",包括此次發布會的入口處," 古希臘掌管 AI 眼鏡之神 " 的大衛雕像也佩戴着閃極眼鏡,配合兩側站立的真人模特們,都在盡可能凸顯閃極的審美設計。
用戶可能始于顏值,但會忠于體驗。在重量和續航上,在重量同為 50g 的基礎上,閃極提到 A1 的攝像頭為 1600 萬像素水平,反超 Ray-Ban Meta,且電池容量更是 Ray-Ban Meta 的 3 倍。很難想象,這個像素數據,居然建立在一塊 4 年前發布的智能手表芯片之上,遠低于 55 美元的高通 Ar1 版本。
" 我們花了很大的功夫,才用算法優化驅動了這塊 1600 萬像素的索尼攝像頭。" 張波有些激動地說着," 和供應商合作完成這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我們真的非常自豪。"
" 這個價格,連雷總來了也做不到。"
當他喊出 999 元的價格時,仿佛看到了 13 年前雷軍發布 1999 元小米 1 的身影。
在消費電子領網域,9 是一個标志性價格。當年小米手機用 1999 元攪動市場,如今定價 1499 的閃極要用 999 元的 " 早鳥價 " 撬動市場,甚至和小米一樣,張波提到 A1 不是閹割版,而是更高性價比的全功能版。
這種底氣,實際上建立在 A1 的差異化功能定位上。不同于 Meta 更注重社交分享,閃極 A1 将目光聚焦在記憶功能上,也不想追求 AI 全知智能,畢竟閃極沒有自研 AI,而基礎大模型能力和應用生态都欠佳,依賴 AI 很難成為閃極的賣點。
因此,這款眼鏡本體的底線是做好一款信息儲存工具,保證 "Always on",持續收集信息,而這恰恰是閃極的強項。憑借電池技術積累,閃極在極小得空間下塞進了 Meta 三倍容量的電池,避免了 Meta 用戶需要買兩付換着帶的尴尬局面,并借鑑理想的 " 增程式電池方案 ",讓眼鏡通過頸環,邊帶邊持續充電,電量擴充到 6500mAh,甚至可以頸環再套充電線,套娃實現無限續航。
" 感謝理想。" 張波在台上說道。
不過,造出只是 AI 眼鏡的第一步,能否賣出去、供應鏈能否跟上,是台下更難的兩道關卡。
會上,張波提到,AI 拍拍鏡的目标是 2025 年出貨量達 50 萬台,由此就能保證盈虧平衡,并會推出幾十款不同的眼鏡款式,保證個性化選擇。
從整個行業來看,AI 眼鏡的批量交付就發生在明年上半年,可以預見,屆時必然是一片猩紅血海。
發布會後,在一場小型交流會中,張波進行了更進一步的分享。從台上的亢奮狀态脫離出來,昨晚幾乎沒睡的張波仍然語速飛快地抛出一個個絕對的觀點,反復提到魅族、錘子這些硬體圈的理想符号。用曾在谷歌大腦擔任首位研究軟體工程師的閃極 CTO 潘欣的話說," 相信你參加完發布會可以感受到張總的激情和決心,以及閃極本身也是在國内 AI 眼鏡創業團隊跑的最快的 "。
" 這個團隊非常有戰鬥力 "。
以下是對話實錄,為閱讀體驗稍作編輯。
A1 不做全知助手,做外置大腦、記憶外挂
Q:AI 眼鏡能不能大規模起量,是供應鏈造出來的問題,還是沒有達到消費者的需求的問題,偏供應鏈還是偏市場?
張波:我認為偏產品洞察,大家不知道 AI 做什麼、用戶願意買,是搜索引擎?娛樂對話?都不是。
我們最後找到的答案是 AI 記憶。如果一個東西買回去,用戶很少用,那這個產品一定失敗。所以我們做眼鏡,先服務戴眼鏡的用戶,而且他們不得不戴眼鏡,可以保證產品持續被接受,培養用戶習慣。
而記憶是我們洞察到的剛需。我們不想做全知全能的助手,當然,我們的努力是盡快讓 AI 全知全能,但現階段,還做不到像人一樣智能。我們能做讓 AI 指令性的記憶,讓記什麼,就記什麼,這是 AI 比人更強的部分。不是讓他随時給我們全知全能的回答,而是時刻記錄、過目不忘。
Q:可以展開說說具體亮點嗎?哪些功能是别的眼鏡沒有的?
張波:硬體和軟體上,我們可以放在 PPT 上都是創新點,比如三個電池的架構,其次是在眼鏡上驅動 1600W 的攝像頭,之前 Meta 只能驅動 1200W,而且 Meta 背後是高通,親兒子的項目也就這個水平,我們這次是戰勝了 Meta 和高通的組合,你不做硬體開發可能理解不了,我們為這件事情驕傲和自豪,我們真的做到國產芯片驅動一顆高通驅動不了的攝像頭,這上面的工作,我們十幾人的團隊全力以赴幹了 200 多天。
Q:發布會上,張總反復提到演唱會的場景,這款 AI 眼鏡在視頻方面的表現能力是怎麼樣的,尤其是長焦方面,表現能力如何?
張波:我們攝像頭拍照是 1600 萬,錄像是 1080p 30 幀,它是一個超廣角運動相機。不用對焦,沒有螢幕,也沒有長焦的部分,但是我們未來開發的款型在規劃,廣角和長焦。但這裡面還有非常多芯片上面的問題要解決,我們也在聯動上遊的芯片合作夥伴在一起推動,這次融資也會投在這個方向上,真正讓眼鏡來替代運動相機的場景。
1080p 的 30 幀的拍攝,已經是目前眼睛端能實現的最強的視頻錄制能力。
Q:單次視頻錄制時長和錄音錄制時長是多少呢?可以直播嗎?
張波:我看到你戴了 Meta 的眼鏡了。目前是從一分鍾和五分鍾,戴上頸環就可以實現無限錄制,我們不是說不能做長,而是發現有很多人錄兩分鍾忘了,有時候錄到不想用的畫面。如果用戶戴上增強頸環,那麼可能是有拍攝需求的内容創作者,可以無限錄。
直播的話,我們完全可以實現直播,但可能還賣得不多,所以直播平台不給我們開接口,小紅書和抖音他們都說接口不能給手機以外開,只要他們開。
Q:發布會提到了 AI 雲盤的儲存功能,不開 AI 雲盤還可以用這個眼鏡嗎?雲盤以後的功能跟 AI 眼鏡是合起來的嗎?
張波:不開 AI 雲盤也可以用,但是是 32G 存儲空間,超出了要導出來再使用。包括 AI 對話都有,對話間記憶都有的,因為語音對話最後會壓縮存儲,反而影像視頻占内存比較多,如果沒有開雲盤的情況下,所有的對話功能沒有問題,只是圖片視頻不保留。
如果用戶全天候錄制使用,雲盤是必須的。所有的數據在雲端全部打通,不然沒有辦法實現強大的記憶能力。未來我們會持續優化 AI 雲盤的成本和價格,争取做到更低,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 AI 雲盤就是補貼會免費給大家一直用的。
Q:作為外置大腦,PPT 提到了數字永生,以及雲儲存的計劃,具體的淺海伺服器集群是怎麼規劃的?
張波:我們跟雲天勵飛探讨了他們有龐大的雲端存算一體的伺服器集群,剛好我們在深圳,可以籌備這個事情。我們計劃以十年為周期,第一階段解決硬體架構和存儲介質,從基礎科學以十年維度一點點重構。
做數據長期低成本的存儲,是為了數字永生的部分,也是因為大家擔心自己的照片存在哪裡。我們想在安全的情況下把數據極致向量化壓縮。
Q:閃極的 AI 眼鏡好像接入了很多的大模型,你們的模型使用是什麼策略呢?剛剛提到要做生產力功工具,在 to b 和 to c 上怎麼考慮?
潘欣:我們會用不同這樣的模型、各取所成。
我舉個例子,比如 OpenAI 的 o1 模型,推理能力最強的,但價格貴,适合解決一些復雜問題。而像 Google 的 Gemini 依托 GPU 和數據中心能力,有成本優勢,我們也可以酌情使用?這也是我們相比大廠的優勢。就像 Mata 的 AI 不是第一梯隊,但他們也很難用别家的模型,我們會基于用戶的體驗去選擇最合适的模型組合。
包括我們認為,開放生态中讓更多的多智能體系統出現,将來用戶需要的不只是這幾家大廠的定制模型,還有很多擁有私網域數據的公司,或者個人基于垂直領網域的數據、專長訓練出的模型,打造出的智能體,成能有成百上千甚至更多。
Q:會做自己的模型嗎?
張波:判斷标準是經濟賬,算得過來,我們就做。但現在大模型公司都倒貼我們,我們不需要自己做。
Q:未來會推出 AR 眼鏡嗎?
張波:在 AI 沒有重構 UI 顯示界面之前,我們不會做顯示部分,因為目前讓人類進入虛拟空間的确效率不高,沒辦法全天候。我們在未來眼鏡的全天候佩戴、顯示的情況下,還要基于 AI 原生的 UI 去做。現在所有的 UI 界面都是基于鍵盤滑鼠和觸屏做的,因為之前的機器沒法理解,但 AI 是不需要的。
量產最快、價格最低,閃極做了什麼?
Q:目前包括手機廠商、互聯網大廠、傳統的 AI 眼鏡廠商,大家都在做 AI 眼鏡。閃極從移動電源跨界到做 AI 硬體,您作為創始人是怎麼考慮的?閃極在做 AR 眼鏡方面有哪些優勢嗎?
張波:我們對眼鏡的規劃已經積蓄了很久,自從 OpenAI 的 ChatGPT 出來之後,我就一直在想我們做完充電和存儲產品,到底做什麼。而決定做眼鏡,是去年年中就立下的項目,今年 5 月 30 号就已經開了所有眼鏡、技術參數、技術架構和芯片平台的具體的發布會,應該算是國内入局最早的。
大家都知道閃極都是以充電寶業務服務用戶起來的,特别是很多來自海外的魅友。我們做眼鏡的第一天也是為了服務他們。有一些戶外運動者和拍攝者,非常喜歡頭部拍攝眼鏡加上 AI 聯動,還希望我們出一個 Meta 的戶外挂充電寶。那麼我們就說,OK,外挂不解決根本問題,那我們就直接給你解決根本的,做一個比 Meta(續航)更好的眼鏡吧,這是我們擅長的。
其實做充電寶跟手機一樣,要給它一個硬體、軟體,以及螢幕,甚至我們驚喜地發現我們充電寶外殼的供應商就是所有 XR 眼鏡鏡片供應商。作為手機老炮,我們對供應鏈很清楚,從第一天開始就可以評估難度。大家知道魅族的 Slogan 是追求極致,眼鏡就是一個更極致的手機形态,這件事讓我們骨子裡的基因動起來了。
Q:發布會上,你提到閃極,要快人一步,目前在國内廠商中也首先實現了量產。那麼友商現在沒有量產的卡點是在哪裡,閃極是怎麼克服卡點?
張波:比如攝像頭,目前就是行業内沒有人其他人能調通。
我們在 5 月 30 号公布了這個架構之後,競争對手也參考了這個架構,但當時我們已經調通了攝像頭,整個底層軟硬體算法是獨家重構的,這一點就能卡死所有。
這個攝像頭拍攝出來沒有太大差異,但是比 Meta 多了 20% 的像素,對芯片預算壓力很大,而且我們采用的芯片性能有限,不比高通,在這樣一個芯片平台上,要跑出更復雜的算法和數據,這就是技術的創新。這是過往沒有人實現過的,我們和合作夥伴一起突破的,這是時間上的技術壁壘。
而且 AI 眼鏡其實難度很高,它不是一款手機,甚至沒辦法用手機現成的供應鏈,它的精細程度以及它整個材料體系、結構設計都是重構的,手機團隊能快速切入,但想全力做好,一定有很多卡點要突破,從芯片、材料、軟體、到電力。盡管 Ray-Ban Meta 已經做好了,但沒法 1:1copy,首先芯片都拿不到。所以我們從第一天,就是根據現有技術能力和芯片資源去重構了眼鏡的體系。
Q:您覺得 AI 眼鏡有沒有先發優勢?先發會不會被拍死在沙灘上嗎?而且閃極在做移動電源的時候,就是後發差異化的,這次先發有什麼不同?
張波:我們堅信這是 iphone 時刻,作為前浪越做越好。我們現在手裡的訂單交付不過來了,我們一點都不擔心,我們的訂單完成了今年大部分的 OKR。
而且我們不是擅長後發,我們是國内最早做安卓手機的團隊,經歷過手機行業從零到一起起伏伏,我們見證過太多 3C 消費電子的決戰時刻,這批人一幫人到新能源汽車一幫人到手機,我們開創這個賽道,就是希望讓這個賽道更熱烈起來,讓老朋友都回來,把賽道開創得更好。這些產品,如果沒有百萬出貨,一定不能拉動整個 B 端,做出極致軟體和硬體的體驗,我們就是要完成這一步,讓它一步登天。
Q:供應鏈不是現成的,但是同一批供應鏈。剛才您提到走雷總的路,手機時代國内的大量供應鏈都被小米覆蓋了,閃極怎麼做到能走雷總的路線?
張波:雷總也是從魅族走出去的,所有手機供應鏈都是我們多年的合作夥伴,大家都是友商,想一起把產能做大,這個問題不是一個問題。
如果大家了解的話,閃極在供應鏈的口碑是遙遙領先的,雖然我們量沒有手機廠商大,但我們產品足夠貴,利潤空間很好,付款很及時,而且我們的產品很開放,讓老板非常有面子,所以供應鏈基本上是搶着接我們的單,我們是挑他們做的。而且,現在大家怕錯過任何一個小米。
Q:最近不少出來的 AI 眼鏡都是這種黑色的,正式上線時間大概也是明年上半年,感覺大家長得都差不多,有眼鏡方提到說供應鏈基本上都是共享的,閃極的供應鏈會不會是共享的?
張波:造型看起來像,但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舉一個簡單的案例,因為供應商分多層,比如芯片源頭紫光、高通、華為等,但在工藝開發、生產組裝、軟體開發是 in house 的,包括我們的組裝廠也是一個上市級的企業,他們之前沒有做過類似的案子,所以結構和軟體的研發全部是我們 in house,他們只組裝。
我們獨家占有并投資了組裝線,就這條生產線只屬于我們,現在還沒有完全自建工廠,但是在明年我們會完全組建自己的工業 4.0 的柔性生產供應鏈,給大家推出不同的款型。
但這些建立在出量的基礎上,目前我們要快速出量,只能用注塑材料,如果用金屬的或者板材的 PNC 生產就滿足不了效率。所以我們又和 LOHO 一起共創工廠,希望出柔性的個性化的材料和款型。因為時間效率以及成本的原因,第一階段我們先做的比較保守,但是我們在配色上還是非常開創的,包括我們透明的設計和未來的多彩設計,以及不同的磁吸鏡片。
Q:今天發布會最後您和王自健說明年再見,是不是每年一款?
張波:不,是每年幾十款,沒有一款眼鏡可以滿足用戶的需求,一定要在現有架構平台上盡快生產出幾十款不同的眼鏡可以滿足用戶不同的需求。
" 賣到 Ray-Ban Meta 不在的地方!"
Q:AI 硬體是一場消耗戰,閃極為此做了什麼準備來保證能活下?對于這個事情能不能成,有一個裡程碑和規劃嗎?
張波:閃極不只有 AI 的業務,我們有現金牛的移動電源業務,幾乎是充電行業天花板,賣得體量不是最大的,但利潤和現金流是最健康的,所以說我們有持續自己造血的能力。
對于這場挑戰,我們的儲備還是非常充分的,一個案例就是閃極在做 AI 眼鏡之後,其他的 AI 眼鏡團隊都融不到錢,當然這不包括之前做 XR 的團隊。2024 年 8 月份我們開始正式的向外去融資之後,一個月内就完成了超過一個億的融資,我們在資金上面一定是行業最有實力的團隊。當然和手機廠頂流的互聯網企業還不能比,但我們第一階段速度更快,有一個階段性的勝利。
目前,我們的目标是年出貨超過 50 萬台,然後銷售金額超過 6 個億,幾乎是閉着眼睛就可以完成的。這個數據也是參考的國内華為、小米都出過的藍牙耳機眼鏡,華為的是 1499~2499,小米在 699~999,單款出貨量都是二三十萬台。
而且,這只是國内的銷量,閃極原本 60% 的銷售是來自于海外的,接下來會在海外全量宣發我們這款眼鏡,正式的以深圳高效出海的模式覆蓋全球市場,覆蓋 Meta 沒有在的國家地區,我們成立了歐洲銷售團隊和當地的分公司,全面鋪設歐洲線下眼鏡渠道,再創我們線上線下全鏈條。眼鏡是相對細分化的市場,頭部有幾百個品牌,我們可以把這塊蛋糕逐漸做大。
Q:閃極移動電源業務在海外市場做得非常好,而 AI 眼鏡海外市場用戶對新產品的接受度也非常高,為什麼這次選擇在國内首發?海外什麼時候上市?
張波:我們選擇國内是因為馬上要過春節了,原本準備 1 月份上市,但春節售後和服務工廠放假,所以就提前了一個月,春節完了再做海外上市。因為我們國内也需要用戶共創,讓更多人體驗收集數據,畢竟海外是單程票,有任何功能體驗瑕疵,沒辦法快速解決,而且國内的核心用戶非常包容。
當然不是說我們逃避責任,我們 90 天售後是對用戶兜底,只有中國團隊和中國用戶可以讓硬體做到極致快速和性能領先的創新,不然國外用戶光物流卡一個月就會失敗。
Q:海外產品和國内產品有什麼區别?
張波:在配色上有區别,硬體都是一樣的;整個大模型是全部重構的,因為每個國家和地區不一樣,我們搭配了完全符合當地國家伺服器和合規數據模型,我們是全球化的企業,要保證全球化的數據合規和安全。
Q:最近融資消息也是不斷,之後的這些資金會流向哪裡?
張波:資金第一用于下一代整個 AI 眼鏡的開發,在大模型的整個雲端伺服器的搭建,存算一體的服務中心,以及算法模型上全面的投入,讓他做最好的 AI 助手。
Q:你們一個月拿到 1 億投資是怎麼說服投資人的?
張波:不用說服,我們就是行業第一,如果他們看好我們的方向就可以選擇。
Q:小米呢?
張波:小米是非常厲害的,可以期待一下他們的眼鏡做的非常好,但是他們比我們貴很多,所以我們走雷總的路,而且他們出來比我們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