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OPPO新旗艦或砍掉雙潛望!手機影像堆料時代要終結了?,歡迎閱讀。
潛望式長焦鏡頭已然成為旗艦機型以及不少中端機型的标配,這項技術讓手機的影像能力與專業相機越來越接近,甚者一些影像旗艦還打出了雙潛望式長焦鏡頭的組合拳,為的就是通過極致的堆料來提升手機的影像能力。
但這個發展方向一定是正确的嗎?不一定。
根據知名爆料博主 @數碼閒聊站透露,OPPO 的下一代 Find 系列即将從四攝雙潛望方案更改為三攝單潛望方案。
(圖片來源:@數碼閒聊站)
這就讓小雷有些好奇了,明明影像就是要靠硬體堆料來提升實力,怎麼有手機廠商非要「逆勢而行」呢?
目前市面上真正擁有雙潛望長焦鏡頭的產品僅有 OPPO 的 Find X8 Ultra,不過像小米 15 Ultra、三星 S25 Ultra 也搭載了兩顆高素質的長焦鏡頭。只有華為和 vivo 依舊在堅持單長焦的三攝方案。
那麼,單長焦和雙長焦到底哪個更實用呢?
我們先從產品的角度看,雙長焦的實用性必然是碾壓單長焦方案的。通過更多的定焦鏡頭,間接提升了相機在多焦段的拍攝能力,就比如我們常見的 3 倍、3.2 倍、3.5 倍的長焦,配合 5 倍乃至 10 倍的潛望式超長焦鏡頭,然後通過算法降低對于畫質的損失。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以小米 15 Ultra 為例,其擁有一顆 3 倍光學的長焦鏡頭以及一顆 4.3 倍的光學長焦鏡頭,換算過來就是 70mm 和 100mm。熟悉相機焦段的讀者們應該清楚,如今手機的主攝焦段都集中在 23mm-26mm 之間,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是一個廣角焦距,廣角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上手門檻是非常高的,哪怕是一些專業攝影師也不敢打包票自己能完美駕馭這個焦段。
因此 50-70mm 這類能夠提供更靈活構圖以及壓縮景深的焦段就成了廣大消費者的心頭所好,甚至可以說好的長焦鏡頭能給用戶帶來絕大的成就感,更容易感受到攝影所帶來的快樂,這也是用戶願意多掏小幾千塊錢買影像旗艦的關鍵因素之一。
但如果假設小米 15 Ultra 只搭載了一顆 4.3 倍的光學長焦鏡頭,就意味着主攝 23mm 到長焦 100mm 之間的焦距是完全缺失的(50mm 焦段倒是可以通過主攝無損裁切),必須要通過畫面裁切的方式來實現變焦,但數碼變焦的效果一定是弱于光學變焦的。(如果是 3 倍長焦,那麼 70mm 之後的焦段也只能靠裁切)
但雙長焦就一定占據先天優勢嗎?也不一定。
當小雷第一次拿到 vivo X200 Ultra 時是有些詫異的,當友商們都在通過雙長焦方案來彌補焦段上的缺失時,vivo 則是拿出了 14mm+35mm+85mm 的三攝配置,屬于是每個焦段之間都有不小的缺失。
(圖片來源:vivo 官方)
但仔細研究一番後就能發現,vivo X200 Ultra 的三顆傳感器面積都十分大,其中主攝和超廣角使用的都是索尼 LYT-818,這意味着 vivo 可以通過無損裁切(即放大兩倍)的方式獲得 28mm 和 70mm 的焦段。這麼一算下來,vivo 只用了三顆鏡頭就得到了五個焦距選擇。
更重要的是,潛望長焦鏡頭存在一個不可能三角:體積,焦段,畫質,它需要把鏡頭整體埋入手機邊緣,占用空間受到更大限制,鏡組復雜化,同時還要保證光線通過角度也更大。
不管是小米、OPPO 還是三星,為了塞入兩顆長焦攝像頭都在其他方面有所妥協,例如小米和 OPPO 選擇了閹割超廣角鏡頭的素質為長焦讓路,三星則是選擇了一顆素質沒有那麼強的傳感器作為中長焦鏡頭。這種妥協雖說小雷可以理解(畢竟超廣角鏡頭的使用頻次極低),但對于一台頂級影像旗艦來說,難免還是讓人有些膈應。
但更多的鏡頭就意味着更復雜的設計,機身的厚度、不同焦段的成像表現都需要更精細的打磨,不但造假成本更高,也會讓原本手感就無比突兀的影像旗艦們重回「板磚」時代。
手機市場一直存在一條不成文的定律,手機鏡頭面積越大、數量越多似乎就代表着手機影像能力越強,這一點讓市場上曾出現了大量有着後置四攝五攝的產品,但大多數都是一兩顆好的攝像頭配上幾顆湊數鏡頭,看起來相當唬人,實際上拍攝效果難以達到預期。
随着消費者逐漸識破「套路」,以及手機内部的空間越來越珍貴,廠商逐漸放棄「攝像頭海戰術」,回歸最正常的三攝方案。其中也不乏像一加 13T 這類直接回歸到主攝 + 超廣角的「復古」組合的產品。
(圖片來源:一加官方)
這并不是配置方面的倒退,同樣的造價成本,與其用三顆素質都不高的傳感器,不如換成兩顆高素質的傳感器。
這套理論同樣可以套用在雙長焦和單長焦鏡頭上,既然有廠商已經開始放棄雙長焦方案,那單長焦方案應該如何以少勝多呢?
手機廠商有兩條路可選,一種是提升潛望式光學變焦鏡頭的技術含量,索尼曾給出一個發展方向,此前發布的 Xperia 1 V 就搭載了一顆特别有意思的潛望式長焦,其支持等效 85 到 125mm 的連續變焦,完美覆蓋了 85mm 和 125mm 這兩顆常用的焦段。優點很明顯,但缺點呢?造價成本極高且對技術有較高要求,以至于這套方案僅是昙花一現就再無人問津。
(圖片來源:索尼官方)
另一條路則是通過算法 +「外挂鏡頭」的方式彌補,前者應該不用小雷多說,幾乎每一家廠商都在長焦成像方面加入了 AI 還原算法,讓數字變焦的畫質短板被大幅彌補,但算法不是萬能的,尤其是在遵循基本的光學原理方面,數碼變焦 + 腦補的算法再牆,也不可能比真實的光學環境拍出來成像更自然。所謂一寸長一寸強并非随便說說。
因此僅靠算法肯定是不夠的,小米在 MWC2025 展出的磁吸式光學系統就成了一個不錯的方向:外置傳感器 + 手機算力的組合,能突破傳統光變限制。其 4/3 英寸傳感器面積是手機的 4 倍,配合 AI 實時優化,畫質已經接近一些相機。
再比如 vivo X200 Ultra 上的增倍鏡,可以大幅提高其長焦鏡頭的素質,小雷實測在 800mm 焦段以内的成像效果都非常出色。對于有需求的用戶就可以選購外接鏡頭來實現自己的拍攝需求,這算是一種擴展手機焦距的新思路,也彌補了算法在光學上的不足。
當然,這也只是開了一個好頭,現階段不管是小米還是 vivo 都存在着比較明顯的外接鏡頭不易攜帶的問題,後續會如何優化,就是廠商們需要考慮的問題了。
當下雙長焦方案确實适合影像旗艦,但其帶來的體積和成本問題無法被忽視,小雷也并非「唱衰」雙長焦方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手機影像的未來一定是不斷地做減法,手機影像仍然在不斷進步與摸索,且這條道路不會再只局限于單純堆料或做算法。
手機攝影的終極目标,不是復刻專業相機,而是重塑影像民主化。 當技術回歸用戶真實需求,當硬體與算法找到平衡點,我們終将見證一個更包容的時代:小白用戶随手拍出大片,專業玩家自由拓展極限。因此雙長焦鏡頭「倒退」成單長焦鏡頭的調整,實則為下一次影像飛躍而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