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多點數智張峰:AI能解決零售業的難題嗎?,歡迎閱讀。
作者 | 陳思竹
編輯 | 謝芸子
封面來源 | 視覺中國
經歷了人生的 " 重大起伏 " 後,2015 年,物美集團創始人張文中創辦了多點數智。彼時的張文中認為,零售業的未來,就是在數字化的基礎上,實現線上線下的一體化。
在疫情的 " 黑天鵝 " 事件後,消費者線上買菜的需求暴增,實體零售對數字化的熱忱進入頂峰。然而,中國實體零售的復雜性,很快給行業潑了冷水。
曾有零售商超的高層對 36 氪坦言,全面投入數字化,是他踩過的 " 最大的坑 "。企業在不遺餘力地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同時,也陷入了 " 人浮于事、技術難以落地、成本與營收失衡 " 的陷阱。
2024 年,實體零售進入灰暗時期。據此前媒體報道,國内至少有 12000 家門店在這一年關店,其中不乏大潤發、沃爾瑪、永輝等大型商超品牌。當整個行業開始自救,始終注重 " 品質零售 " 的胖東來,幾乎成為 " 所有人 " 的學習對象。而多點與胖東來的合作,則可追溯到更早前。
去年 12 月,多點數智在港股上市。經過近十年發展,這家有着實體零售基因的創業企業,早已能獨當一面,業務擴展至海外。
3 月 18 日,多點數智發布财報。在上一年度,其營收實現 18.59 億元。其中,零售核心服務雲業務的收益達到 18 億元,高毛利業務的占比持續提升。二級市場上,2025 年以來,多點的股價也已累計漲超 100%,這也能反映出資本市場對其業績增長的積極預期。
以下是 36 氪與多點數智聯合創始人兼總裁張峰的對談,内容涉及多點的發展、AI 技術的應用、與胖東來的合作,以及零售行業數字化的未來。
從左到右 : 多點數智合夥人任中偉、胖東來集創始人于東來、多點數智總裁張峰
01 " 入通 " 與盈利周期
36 氪:當初為什麼加入多點?
張峰:業内會說零售是千年行業,用當時(2015 年)的視角來看,人們既需要線上服務,也要到店消費,整個市場大又碎片化,需要一個第三方公司提供解決方案。
36 氪:當時和張文中有怎樣的交流?
張峰:我們在戰略方面讨論非常多,希望做一個 " 深精新 " 的數字化底層系統,去幫助零售企業降本增效,這也是多點始終堅守的。
36 氪:去年 12 月多點在港股上市,有怎樣的感受?
張峰:2015 年或者更早的時候,有一批與多點類似的數字化企業,并沒有得到好的結果。十年磨一劍,我覺得多點能夠上市,說明公司發展的方向是正确的。
36 氪:你如何看待近期股價的波動?
張峰:一個原因是 " 入通 ",入通後股票的流動性、關注度都有提高。其二,多點的客戶黏性較強,營收會有持續性的增長。最後也是比較重要的,多點一直在用 AI 技術幫助零售企業解決問題。基于這些,多點近期的股價可能會有比較好的漲幅。
36 氪:對 2024 年的财報是否滿意?
張峰:收入和利潤的增長,基本完成了預計的目标。
36 氪:但多點仍是虧損狀态,似乎數字服務型企業的盈利周期總是很長。
張峰:這的确是行業面臨的普遍問題。首先,數字服務企業的營銷成本和獲客成本較高,客戶留存率可能也并不好。第二,定制化的服務較多,人力投入也會比較大。
但多點服務的是零售垂直行業,產品标準化做得很好,基本沒有用戶流失。這兩年,我們在海外也有一定的營收體量,得到了比同行更好的盈利空間。
36 氪:多點已經實現自我造血、解決生存問題了嗎?
張峰:是的,已經解決了生存問題。2025 年,多點的利潤、營收肯定會有更可觀的提升,我相信今年多點能實現全年盈利。
圖片截自多點數智财報
02 數字化的具體步驟
36 氪:怎麼理解多點的數字化系統?
張峰:我們的作業系統叫 Dmall OS,是一站式的全渠道數字化解決方案。
全渠道好理解,一站式是指整個系統是模塊化的,可以像積木一樣拼接,去服務每個零售企業的不同需求。比如說便利店和大賣場對于數字化的需求就很不同,用戶可以根據需求選擇模塊。
36 氪:多點一開始就決定做模塊式的系統嗎?
張峰:對,我們從創立初期就是一家獨立的公司,不想只是服務物美,而是要服務眾多的零售企業。
36 氪:但是物美肯定是多點最大的試驗田,多點對第一家物美做數字化改造的時候,遇到過哪些困難?
張峰:随着 Dmall OS 各個模塊的不斷建立,2018 年,整個系統實現閉環。2019 年,中關村科貿的物美,成為第一個使用全系統的門店。
磨合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很多問題。比如網絡問題,由于新系統需要實時上傳下載數據,導致網絡不穩定,在系統遷移的關鍵階段出現過故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和物美的 IT 部門一起調試門店網絡,使其能滿足新系統的需求。
再比如,不同系統的部門設定會有差異,生鮮進貨部門在新舊系統就不同,訂貨員稍不小心就會 " 成箱成箱 " 的出錯,影響庫存盤點。對于這樣的問題,我們也只能加強培訓,穩定門店和店員情緒,調整内部溝通的流程。
36 氪:第二個客戶是誰?
張峰:中百集團,中百是湖北的大型連鎖商超,也是上市公司。當時他們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推進線上業務,看到物美上線多點後效果不錯,就希望合作。
36 氪:中百和物美一定有很多不同。
張峰:有,但不多。中百的一些商品是聯營的,可能是十幾個商品共用一個條碼,沒有辦法把線下的商品完全關聯到線上去,庫存的精準度也低。所以我們要做很多基礎性的工作,把這些聯營商品 " 一貨一碼 " 地拆分出來。
不同零售商超的運營模式、商品結構、顧客群體的确會有差異,這就需要提供定制化的解決方案,對系統服務商的要求很高。
36 氪:如果 7-11(7-ELEVEn 便利店)要和多點合作,具體的流程是怎樣的?
張峰:其實我們與廣東 7-11 有合作。正式合作前,多點會先提供咨詢服務,盡可能地去了解商家的運營狀況、面臨的問題以及未來規劃。再根據經驗,為用戶找到對應的模塊,比如門店運營、供應鏈、會員體系等,量身定制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
在後續的合作階段,多點也會不斷與用戶實現新模塊的共創。多點就與廣東 7-11 共創了加盟商系統模塊,實現了加盟商資產的數據化;也上線了智能倉儲物流管理系統,提高了分揀效率。
03 AI 能解決零售難題嗎?
36 氪:一般情況下,上線 Dmall OS 系統後,門店營收有怎樣的提高?
張峰:線上的交易額能從比較小的基數,提高 35%;線下交易的增幅也比較高,對于系統操作熟悉後,一些門店短期内會扭虧。普通門店每年的總銷售額,至少會有 5% 至 10% 的提升。
36 氪:多點又陸續推出了 Dmall OS 2.0 和 3.0,不同版本有什麼不同?
張峰:Dmall OS 1.0 是數字化;2.0 加入了智能化的内容,通過大數據等技術,提高決策、分析能力;3.0 則是 AI 驅動的 OS 系統,擁有深度學習的能力。當然,這是一個迭代的過程,數字化是一切的基礎,AI 在目前的一些模塊有顯著效果,但全面 AI 肯定還在路上。
36 氪:在零售商超,AI 應用具體體現在哪些場景?
張峰:運營效率上,AI 可以幫助用戶實現指數級的提升。
比如出清方面,生鮮等短保商品如果當天賣不出去就會變成損耗。為了平衡損耗,商家會打折,如果打折時間不對,就會損失毛利。
通過 AI,可以算清楚什麼時間打折更合适,使商品的正價率提升,門店生鮮品類的毛利基本能提升 3% 至 4%。根據此前統計,AI 模塊的應有,每年可以幫助物美節約超出百萬元的利潤。
36 氪:與張文中在 AI 上有交流嗎?
張峰:他在 AI 方面有前瞻性,堅信 AI 是未來。
36 氪:多點也接入了 DeepSeek,對 AI 產品的提效明顯嗎?
張峰:我們嘗試過很多底層大模型,包括 Open AI、豆包,現在調用比較多的是 DeepSeek,提速效果明顯。
36 氪:對于零售商超,數字化最大的難題還是落地。
張峰:是的,前陣子我跟一個零售企業交流,他最大的感知是系統服務商不懂業務,如果系統方連用戶想要解決什麼問題都說不清,更談不上落地了。
多點是張文中博士創立的,我們與零售企業是同頻共振的,語言是相通的,模塊化的系統也能更好地實現定制化。
36 氪:物美等關聯公司的營收占比過高,也是外界一直關注的。
張峰:物美是最先上線多點系統的合作夥伴,在我們所有的合作用戶中,物美的體量也最大,最初的營收占比肯定很高。截至 2024 年底,多點的用戶總數已達到 591 個,物美的營收占比已明顯下降。
從 2024 年的财報看,Dmall OS 作業系統帶來的營收中,物美占比僅 40% 多,呈現持續下降趨勢。只不過在去年,多點的 AI 解決方案獲得了超高的營收增速,我們每一項新業務又都會選擇在物美上線。所以總體來看,物美的營收占比超過 70%。
36 氪:多點似乎剝離了電商業務。
張峰:對于零售商超,電商只是數字化的最初需求,多點更多是教練的角色,我們打個樣,等他們自己會抓螃蟹,就不用我們再去做了。
36 氪:這會影響整體營收嗎?
張峰:會有一點,但基本可控。我們的營收架構主要分為 " 基礎零售 " 及 " 智能物聯 " 兩大板塊。基礎零售是指 OS 系統和 AI 增值服務,這一板塊占比超過 90%。智能物聯則是門店端硬體的連接,比如 POS 機等。我們也在挖掘用戶的新需求,希望能在硬體上做深、做透。
04 胖東來、產品力與出海
36 氪:多點與胖東來什麼時候開始合作的?
張峰:兩年多以前,也是先從線上開始,東來哥(于東來)認為多點是零售企業的 " 靈魂伴侶 "。去年年底,胖東來與 Dmall OS 系統全面達成合作。我們也會更深入地溝通,看看怎麼能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比如,胖東來一直希望能實現會員實名制,改善代購的亂象。胖東來的品控也一直做得很好,但都是靠經驗、靠管理,現在希望把品控線上化、現代化,我們也在不斷溝通。
36 氪:你怎麼看待零售企業學習胖東來的趨勢?
張峰:現在的調改門店還是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問題在于如何持續。之前的一些零售企業,更多利潤來源于 B 端的後台費用,比如向品牌方收取上架費、租賃費等。我認為現在是價值回歸的過程,就是要真正帶給消費者好的商品,好的服務。
36 氪:在這個過程中多點承擔什麼樣的角色?
張峰:多點會與胖東來一起,為零售行業不斷提供數字化支持,尤其是在選品、品控方面。于東來也經常跟學員企業介紹多點,步步高、麗水萬家匯很早就與我們籤約了。在未來,多點會梳理出一套适配東來學員企業的系統,更高效地推進調改。
36 氪:現在回看,很多零售企業認為數字化是 " 大坑 "。
張峰:數字化一定是大趨勢,如果有踩坑,還是企業對數字化的理解不夠深入,可能只是僅簡單将線下業務搬到線上,沒有迭代整體的業務模式。
其二,也可能是技術投入或選擇不當。一些企業在技術選型時,沒有充分考慮自身的業務特點和發展階段,要不就是大量投入導致了成本營收的失衡,選擇的技術方案也無法有效支持業務增長。
第三,部分零售商超會将數字化視為一把手工程,抛棄一切做數字化,反而忽略了對產品力等更本質問題的提升。
36 氪:數字化可以提升產品力嗎?
張峰:數字化能夠優化選品流程,但不能越俎代庖。中國的供應鏈挺復雜的,提升商品競争力,首先要打破原先的選品體系,有組織地變革。
36 氪:在你的觀察中,國内零售企業的數字化需求有明顯變化嗎?
張峰:每年熱點都不一樣,去年對 To B 業務的需求更多,今年對 AI 的需求更強。
36 氪:多點是什麼時候出海的?第一個客戶是誰?
張峰:2019 年就出海了,國内太卷,企業對 IT 的支出本身也沒有海外高,出海也是順勢而為。我們在境外的第一個客戶是香港的牛奶集團,也是先從電商開始,逐漸上線運營、倉儲等模塊。
36 氪:目前在海外有多少客戶?是如何保持如此高速增長的?
張峰:其實海外的拓客、招标周期很長,營收增速也比較滞後。我們會和一些戰略合作夥伴、雲廠商一起出海,比如埃森哲、華為雲、阿裡雲等,逐漸與當地企業建立聯系。
目前,我們海外比較大的用戶有菲律賓的零售企業 SM,聚焦東南亞的 DFI 集團,德國的老牌零售集團 AG。未來我們會不斷加大海外業務的投入,加強本地化的團隊建設。
36 氪:你希望把多點發展成一家怎樣的企業?
張峰:多點的願景很明确,始終希望幫助零售企業降本增效、讓他們活得更好。我現在的精力更多在 AI 方面,希望未來的多點能成為零售行業 AI 的基礎設施。
關注獲取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