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重磅!本田日產商讨合并,将成世界第三大車企,歡迎閱讀。
面對中美智能化競争,日系車企抱團取暖。
作者 | Janson
編輯 | 志豪
若本田和日產成功合并,世界第三大汽車集團或就此產生。
車東西 12 月 18 日消息,就在剛剛,據日經新聞和 NHK(日本放送協會)綜合報道,日本兩家大型造車企業,本田和日產拟朝着經營合并啟動磋商,正就此展開協調。
▲日經新聞報道本田、日產合并
報道指出,雙方将探讨成立持股公司,在将本田和日產置于旗下的同時,還将考慮把三菱納入其中。
如果成功,新公司的年銷量将突破 800 萬輛,成為僅次于豐田汽車和大眾集團的世界第三大汽車公司。
▲日產汽車股價狂漲 20% 以上
受此消息影響,日產汽車股價開盤跳漲 20% 以上,截止發稿時,報價 417.6 元(約合人民币 20.1 元),漲幅達 23.7%。
▲本田汽車股價小跌
相比之下,本田汽車的股價則變化不大,截止發稿時報 1236.5 元(約合人民币 59.2 元),小跌 3.66%。
▲日產、本田合并新聞衝上第一名
這樣的 " 炸裂 " 新聞也衝上了日本相關新聞網站的 " 熱搜 ",截止發稿時,已經穩居排名第一。
本文福利:本田日產商讨合并,日系車百年發展史上的重大變革。分享報告《日系車百年發展史,到了該變革的時候》,對話框回復【車東西 0728】下載報告。
01.
世界第三大車企或誕生
傳本田日產将合并
據日經新聞報道,本田與日產汽車即将啟動業務整合磋商,計劃成立控股公司,并将兩家企業納入旗下,未來還将考慮吸納三菱汽車。
報道指出,這也是面對美國特斯拉和中國電動汽車企業的競争,傳統汽車制造商正經歷歷史性的結構轉型。
可以說,日本三大汽車廠商将匯聚技術力量和經營資源,力争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
自 3 月以來,本田與日產便開始探讨合作事宜,并于 8 月開展全面業務合作,雙方就車載軟體及零部件的通用化進行了深入協商。
三菱汽車也表達了加入本田與日產聯盟、開展合作的意向。
不過,從相關官方渠道的信息來看,回應的就顯得有些 " 暧昧 "。
在 18 日的記者會上,本田社長三部敏宏表示:" 我們正在讨論包括合作在内的各種可能性,雖然也在談論其他可能性,但目前沒有任何确定的事項,也沒有官方宣布的事實。如果有任何決定,我們會及時通知。"
關于本田與日產汽車已開始就經營整合進行協商,并考慮與三菱汽車工工業合并的相關報道,三家公司分别發表了評論,表示:" 這不是我們公司發布的消息。各公司正在匯聚各自的優勢,并就未來的合作進行多方面的讨論,但目前沒有任何決定的事實。"
可以看出,大家目前還是以回復 " 外交辭令 " 為主,不想對外公布更多消息。
雖然官方回應含糊其辭,但是這兩大日系車企一旦合并的話,也将會對全球汽車格局產生影響,從銷量角度來看,世界第三大車企或就此誕生。
▲世界主要汽車集團銷量排行榜(2023 年)
根據各公司發布的資料統計,在當下的全球汽車市場中,從 2023 年全年銷量的情況來看,排名第一的老大哥是年銷 1123 萬輛的豐田集團,其次便是年銷 923 萬輛的大眾汽車集團。
日產作為三菱汽車的最大股東,如果此次合并順利進行,按照本田、日產、三菱分别 398 萬輛、337 萬輛、78 萬輛的銷量來看,三家在未來的年銷規模将達到 800 萬輛以上,将超越目前的第三名,730 萬輛的現代、起亞汽車集團,躍居世界第三。
02.
日產陷入經營困境
本田正狂補智能化短板
随着新造車競争進入以智能化為代表的下半場,日本本土造車企業明顯承壓。
從 2024 年 1 月至 11 月的數據顯示,本田在中國的銷量為 74.04 萬輛,同比下降了 30.7%,日產賣了 62.17 萬輛,同比下降了 10.5%,不難看出兩家公司均陷入了激烈的市場競争。
雖然雙方還沒有明确承認将要進行合并的消息,但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本田和日產面臨的挑戰都不小。
其中日產面臨的挑戰無疑更大一些,由于新車開發速度緩慢,日產未能及時推出市場需求日益增長的混合動力車型。
盡管日產在 2023 年實現了與法國雷諾重新調整資本關系的目标,但規模帶來的成本削減效果正在減弱。
目前,本田與日產預計近期将籤署諒解備忘錄(MOU),并确定控股公司的持股比例等具體細節。
▲日經新聞此前對日產的減產、裁員報道
受經營低迷的影響,日產于今年 11 月宣布将全球產能削減 20%,并啟動約 9000 人的裁員計劃,整合措施的制定迫在眉睫。
日產似乎意識到,為了重振業務,有必要加深與本田的合作關系。
本田與日產除了在電動汽車核心零部件和車載軟體的通用化方面展開合作外,還将加快電池供應的協同。
為提升電池生產能力,本田已投入巨資,并計劃向日產供應車載電池,以減輕雙方的負擔。
相比之下,本田的經營雖沒有日產那般嚴峻,但也面臨着一定的挑戰。
盡管其在美國等地的銷售增長,在上個月的中期财報中,本田在北美市場上交付 38.5 萬輛,較去年同期的 27.5 萬輛大增 40%。
然而,在以中國為主的亞洲市場則成為本田唯一交付下滑的市場,今年 7-9 月交付 44.6 萬輛,較去年同期的 51.1 萬輛同比下滑 13%。
可見,在電動汽車轉型加速的中國市場,由于與本土車企的競争加劇,本田的銷量也出現下降,面臨與日產相似的困境。
可以說,本田和日產目前的處境都不太樂觀,如果進行合并,資源整合進一步發揮規模效應,或許可以與特斯拉及中國企業進一步競争。
03.
中美智能汽車強勢衝擊
NHK 銳評日本電車存在感低
日本媒體也對于日產、本田兩家車企的合并做了專題解讀。
NHK 評論人士指出,此次合并的主要背景可能還是以應對中美新造車企業在智能化衝擊上的影響。
僅從電車銷量來看,比亞迪和特斯拉分别位居全球第一和第二,而日本制造商的市場存在感相對較低。
此外,在自動駕駛領網域,美中新興制造商及 IT 巨頭等跨行業企業也在加速開發。
随着汽車電動化和自動駕駛技術的進步,控制車輛功能的軟體開發的重要性日益增強。這些研發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即使是大型汽車制造商也會面臨巨大的負擔。
因此,經營整合的目的是通過分擔巨額投資,并匯聚各自的技術,從而提升競争力。
▲中國汽車智能化被廣泛報道
此次的評論是通過電視訪談的方式進行的,在視頻短短 3 分鍾中,一共出現了特斯拉 4S 店、Waymo Robotaxi、廣州車展比亞迪夏的發布現場、方程豹豹 8 體驗、百度 Apollo 蘿卜快跑無人車的無人駕駛等 5 個畫面。
其中描寫中國的部份超過了美國,可見在日本媒體眼中,中國汽車智能化崛起也被廣泛認可。
04.
結語:全球車市格局再生變?
作為日本造車 " 御三家 " 的其中兩家,本田和日產的合并無疑是日本車圈乃至全球車券的 " 重磅炸彈 ",這也可以稱得上是今年整個汽車產業最大的調整之一了。
當下,随着全球車市的競争加劇,一方面,傳統車企加速創新,力求提升產品力,另一方面,多個車企之間的抱團取暖也會成為不少車企應對競争的打法之一。
随着新造車智能化的繼續普及,傳統車企的打法也會有進一步的改變。
像 Stellantis(2021 年,标致雪鐵龍和菲亞特 · 克萊斯克集團合并成立 Stellantis)這樣傳統車企抱團取暖的情況也會繼續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