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美軍B-2傾巢出動,伊朗亮出地下導彈城,胸有成竹還是自曝短處?,歡迎閱讀。
中東上空的戰争陰雲,正在變得前所未有的厚重:過去 48 小時内,美軍向位于印度洋中部的迭戈加西亞空軍基地大規模調動 B-2" 幽靈 " 戰略轟炸機,這一異常舉動被視為對伊朗的戰争威懾。
而随着 B-2 的逼近,伊朗方面也亮出了回應手段,據美媒《戰區》報道,伊朗國家媒體公開了兩名伊朗軍方高級将領視察地下導彈城的新聞視頻,長約 85 秒,可能是暗示伊朗有足夠抵御攻擊,或者發起毀滅性反擊的能力。
(伊朗國家媒體公布的地下導彈城)
B-2 的異常調動被輿論解讀為美國可能對伊朗核設施動手的信号,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美軍武器庫中威力最大的非核炸彈 GBU-57/B,只有 B-2 可以挂載 2 枚并保證隐秘奔襲數千公裡不被發現。實際上伊朗在此時公開地下導彈城作為回應不奇怪,但問題是伊朗亮出底牌,是胸有成竹還是自曝短處?
從《戰區》的報道來看,伊朗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巴蓋裡少将與伊朗革命衛隊航空航天部隊指揮官哈吉扎德準将兩人,站在一輛吉普車上穿過一條兩邊擺滿各種導彈的地下隧道,導彈型号包括 " 海巴爾舍坎 "、" 塞吉爾 " 彈道導彈和 " 帕維 " 巡航導彈等等,伊朗在去年對以色列的兩次導彈空襲中已經動用過其中一部分。
(《戰區》認為伊朗可能在部分地段開有方便發射導彈的洞口)
雖然看起來很是威武,不過《戰區》這家媒體看待問題的角度歷來刁鑽,認為僅僅一個鏡頭就能發現很多問題,比如若是伊朗軍方真的就這樣把導彈儲存在沒什麼遮蔽措施、又長又直的隧道中,那麼只要有當量不算很大的鑽地彈突破為坑道提供掩護的岩層或鋼筋混凝土,很有可能導致大規模殉爆。
必須承認,《戰區》指出的問題相當尖銳,可以防御鑽地炸彈或核武器的地下堡壘型工事,在設計上要遵循不少原則,首先就是必須選在花崗岩、玄武岩等硬度較高的地質環境中,利用天然岩石層的厚度分散衝擊波,伊朗一部分地下設施就在扎格羅斯山脈深處,岩層厚度可以達到 100 米以上。
其次即使開挖之後,也要在岩壁上敷設吸能材料,比如泡沫混凝土、凱夫拉纖維等等,内部則使用高強度鋼筋混凝土加固,有條件的話還應該嵌入鋼板或鋼制拱架,内部填充不同的吸能材料形成夾心餅幹式,做到梯次防御。
(GBU-57/B 可以擊穿 60 米的鋼筋混凝土,威脅很大)
在防御鑽地彈方面,一般會采用重點部位設定傾斜式混凝土夾層,讓鑽地彈偏轉方向或提前引爆,在核心區網域外圍則設定蜂窩狀結構,通過空腔塌陷吸收能量。此外,整個地下設施最好劃分為獨立模塊,通過隧道連接但保持物理隔離,即使一些區網域被炸毀,其他部分也能繼續運作或提供救援。
不過很明顯,伊朗地下導彈城就算采用了這些增強生存力的方式,也不可能在新聞中展示出來,至于被《戰區》诟病的 " 又長又直的大隧道 ",搞不好只是伊朗官方故意展示,其他生存能力更強、設計制造更科學的部分,并沒有輕易拿出來展示。
(呼号為 Pitch 13 的 B-2 降落在夏威夷希卡姆機場,可能也是即将部署迭戈加西亞)
從這一點來說,倒是有點空城計的意思,也就是戰争中弱勢一方故意展示最脆弱的一面,從而讓本來占據優勢的一方產生懷疑,畢竟三軍之災起于狐疑,一旦本來穩操勝券的一方開始懷疑自己懷疑對方,更容易被以弱勝強,淝水之戰就是這個道理。更巧妙的是,伊朗這次是在 " 亮肌肉 " 時展示 " 肌肉 " 最脆弱的一面,不但可能讓美國軍方起疑,就連旁觀者也未必能搞清楚伊朗政府的真實目的。
用計也是不得已,從觀察者網、《戰區》等國内外媒體的報道來看,不到 48 小時,美軍在迭戈加西亞集結了最少 3 架、最多可能 7 架 B-2 隐形戰略轟炸機,還有 3 架 C-17 運輸機和 10 架加油機也出現在這裡,很明顯美軍做好了持久戰的準備。要知道美軍現在一共也就 20 架 B-2,除去維修養護和訓練的,随時能動用的 B-2 最多不過十三四架,如果真的調動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 B-2 到迭戈加西亞,無疑說明特朗普政府的決心空前堅定。
(無論如何,美軍調集轟炸機、加油機到迭戈加西亞,是赤裸裸的戰争信号)
所以盡管伊朗擁有短時間内對以色列實施猛烈報復的能力,但面對真的下定決心的美國,還是很難說能做到萬無一失,如果能通過展示實力讓對方取消妄動的心思,也是一件好事。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迭戈加西亞的位置實在過于優越,不僅可供美軍戰略轟炸機向西北威脅伊朗的核設施和導彈洞庫,實際上也對印度全境和中國西部、西南部形成戰略威懾,所以咱們對于 B-2 異常調動,除了要關注是否準備突襲伊朗核設施,造成中東驟變以外,還要當心特朗普政府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