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随處可見的無人售貨櫃,其實很想被你薅羊毛。,歡迎閱讀。
這幾天杭州天氣一下入冬了,再伴着時不時下場雨的溼冷魔法攻擊。
世超鴿了釣魚、騎行、露營這些戶外活動計劃,和朋友約些麻将、德州等等室内益智活動。
但大家都知道,在棋牌室裡買點零食、整點飲料,那個價格我願稱之為 " 棋牌室刺客 " 。
不過好在,現在很多地方都有各式各樣的無人售貨櫃,除了常見的飲料礦泉水,還有泡面辣條啥的,包含了一切 " 高強度 " 腦力勞動時必須的能量。
用了幾次之後,世超發現,總能看到 " 豐 e 足食 " 、元氣森林、友寶們排排坐,他們就像肯德基對面的金拱門、古茗附近的蜜雪冰城、茶百道們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那這也讓世超好奇了,難道這種無人售貨櫃也有了巨頭榜嗎?
在了解一番之後,我才發現無人售貨櫃的江湖,比想象中的復雜。
這事最有發言權的,其實是我們公司的行政小姐姐,她這幾年裡已經被好幾家無人售貨櫃的業務人員輪番 " 騷擾 " 過了。
只不過我們差評一直有免費的零食瓜果,所以就沒被得逞。
不過憑借着這層關系,行政小姐姐幫我們聯系到了元氣森林的商務( BD )小方(化名)。
以為我們終于改變主意,準備放個機子的小方,興高采烈地和我們聊起了一些行業内幕。
小方告訴我們, " 這行業裡公司卷的很 " 。
目前行業裡做得大些的,有像友寶這種 " 做了很久的老公司 " ,還有農夫山泉、元氣森林這種飲料品牌方,也有順豐這種憑借物流優勢跨界來做的友商。
但仔細一了解才發現,這些巨頭都有點虛胖。
首先是他們規模實在是太小了,看起來随處可見的行業龍頭們,前 5 名加起來的市場份額才剛剛超過 15% ( 截至 2022 年 )。
各地市的小公司,反而占據了全行業将近 85% 的市場份額。
另一個就是巨頭們壓根就不賺錢,在上個月,只占了行業市場份額 7.4% ,市占率排名第一的友寶在線(以下簡稱友寶 ),在港股上市成功了。
從它的招股書來看,過去 3 年友寶虧掉了近 18 個億,今年上半年還賠了 1.5 個億,擁有的無人櫃數量也在持續減少。
雖然友寶的上市再次把行業的問題暴露給大家,但在小方看來,對脫離主流聚光燈太久的無人零售行業來說, " 友寶上市是個天大的好消息 " 。
回憶起這過去的幾年裡,以無人售貨櫃為代表的無人零售行業,就像是坐上了跳樓機一樣大起大落。
還記得 2016 年末,亞馬遜推出了無人便利店 Amazon Go ,立刻引起了外界的各種關注。
而随着馬雲在 2017 年正式提出 " 無人零售 " 概念,整個行業都迎來了最大風口。
各大傳統零售商紛紛出手:7-11 推出 7-11 signature ;沃爾瑪設立自助雜貨售賣亭;居然之家開設無人便利店 EAT BOX 。。。
與此同時,一些互聯網巨頭也不甘寂寞,比如阿裡掏出淘咖啡無人咖啡店,騰訊推出微信無人快閃店,京東開設了京東 × 無人超市。。。
看起來是不是打得火熱?但實際上無人便利店純純鬧麻了。
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在 2017 年一年,無人便利店吸引投資超過 40 億元,可實際累計落地僅僅 200 家。。
當時吃到無人零售風口紅利的,其實是無人零售櫃,它在一年裡 " 繁殖 " 了 2.5 萬個。
畢竟,比起開一個小賣部、便利店啥的,弄個冷藏櫃還是比較簡單便宜的。
可無人零售的風口來得快去得也快。
說來也抽象,無人零售業務目的為了降本增效,可最終勸退大家的原因卻是成本過高、入不敷出。
就拿當時外界着墨最多的無人便利店來說,雖然沒有了收銀員和保安,但保潔、補貨等員工總少不了吧,而為了實現 " 無人 " 販售,店裡面還得裝很多 " 黑科技 " ,綜合比下來壓根不省錢。
更關鍵的是用了這些 " 黑科技 " 智能化設備之後,大家買東西也還是挑完付錢,也沒方便到哪兒去。
最後無人便利店只是為了無人而無人,既沒有帶來客流量變大,也沒讓消費者感受到便利或者優惠。
以至于當年網上都流傳了 " 神大媽 " 的梗:
2017 年誕生的果小美、猩便利等,折騰不到一年便紛紛爆雷。
不過相較無人便利店的光速隕落,無人售貨櫃還算是保住了一畝三分地。
像友寶在 2018 年雖然不如巅峰時一年淨賺 1 個多億,但也還賺了 4000 多萬,日子照樣滋滋潤潤。
可誰都沒想到,疫情來了。。
對于疫情,無人零售領網域應該是有痛徹心扉的感受。
像在友寶的招股書裡, " COVID-19 " 和 " 疫情 " 分别出現了 289 和 104 次。。。
也就是在這 3 年裡,友寶業績差到了極點,虧損共計超過 16 億元。
等熬到了 2023 年,友寶的點位比起自己的巅峰期已經少了 2 萬個了。。
但比起凄慘的過往,行業内的大多數人,對未來還是挺樂觀的,小方覺得友寶這次成功上市,說明這個行業可能開始回暖了。
他告訴我們,這些年,還是不斷有企業入局無人櫃。
而能放無人櫃的點位資源,其實都被他們這些 BD 牢牢掌握着,像一些公司就拿着無人櫃給的低價( 8-9 折不等 )當作福利,原價賣給員工,也有些商業點位會開個較高價錢賺點額外收入。
但這些點位無論賺不賺錢,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壓根不 care 放的啥品牌櫃子。
所以行業裡就有很多 " 三姓家奴 " ,他們在各種平台間反復橫跳。
比如前腳在豐 e 足食投了一波點位賺完提成,後腳就又跳去了友寶把點位又用了一筆再賺一筆,接着又換到元氣森林接着薅。
" 你可以說這是在反向割韭菜 " ,小方打趣道,但另一方面, " 也是在慢慢培育市場 " 。
随着這些 BD 們反復橫跳,不斷開拓、穩固無人售貨櫃在大眾裡的認識,越來越多人習慣性地在無人售貨櫃上消費。
像是在今年 9 月,元氣森林就向外界宣布無人櫃業務全面盈利了,但小方覺得這是暫時性的。
因為無人售貨櫃夏天流水能比冬天多一倍, " 9 月天氣好,流水确實比較好 " ,從整體來看,如果算上前期硬體成本、一些商業點位投放的租金等等, " 肯定還是不賺錢 " 。
不過在小方看來,像元氣森林這種品牌方來做無人售貨櫃,賺錢并沒有那麼重要。
大家也知道,元氣森林這些品牌每年都要在什麼地鐵、電梯裡投放大量廣告,主打混個臉熟,那花錢買别人的廣告位,可能還不如花這個錢鋪無人售貨櫃,做成自己的廣告位。
而且,在元氣森林内部,他們還利用了這些點位來做產品調研。
簡單說,他們内部迭代新產品、新口味的頻率非常高,但想了解新產品的市場接受度既困難也昂貴,所以他們就靠全國各地的無人售貨櫃來幹這事。
打個比方,元氣森林出了一款差評口味的氣泡水,他們如果直接大量投放線下渠道,萬一市場反饋不好那就虧麻了。
可有了無人售貨櫃,他們直接在這些櫃子裡放一些新產品。
如果這個賬戶在周一買過產品,後續一段時間裡反復又回購,那就是說明這個用戶是喜歡差評味的氣泡水的,如果買了一次再也沒買過,那就說明這個用戶不接受。
用無人售貨櫃的大數據一分析,就能知道新品的市場接受度,也方便做下一步決策。
所以小方說内部一直都沒把盈利擺到第一位,利用點位的廣告效應和數據庫功能,就已經 " 夠本了 " 。
這麼說的話,合着無人售貨櫃的主要功能還不是賣貨?
有意思歸有意思,只是世超覺得,對咱普通消費者來說,甭管你是打廣告還是收集數據,無人櫃裡的東西又好又多又便宜,才是最能打動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