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本田S7用料厚道的故事,說給誰聽?,歡迎閱讀。
本田在中國市場的電動化嘗試,一直被認為不緊不慢,或許這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體現,但市場和用戶終究給出什麼回答,還有待時間來給出答案。東風本田的 S7 已經率先發布價格并且到店了,我們一起來體驗下這款車。
拉開車門瞬間,撲面而來的是一種 " 矛盾感 " ——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本田家族式設計語言,卻在用料和工藝上透露出電動時代的精致。座椅采用 Nappa 真皮包裹,觸感細膩且透氣性極佳,填充物軟硬适中,長途駕駛時能明顯感受到對腰部的承托力。車内的抗菌面料和環保漆面處理,讓整個座艙彌漫着一股淡淡的草木清香,與多數電動車刺鼻的塑料味形成鮮明對比。這點值得肯定,也保留了本田一貫的内飾品質。
前排座椅支持 15 ° 角度調節,坐姿接近燃油車,避免了純電車型常見的 " 癱坐感 ";後排腿部空間達到驚人的 980mm(身高 180cm 實測),甚至優于部分中大型 SUV;備份箱容積 530L,輕松容納嬰兒車和露營裝備,延續了本田 " 空間魔術師 " 的稱号。
電子後視鏡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更新,更是設計美學的重構。本田 S7 采用無邊框超薄攝像頭模組,取代了傳統後視鏡的 " 招風耳 " 造型,車身側面線條更顯簡潔流暢。不過也有用戶反饋,螢幕位置需要約 200 公裡的适應期,初期容易產生視覺焦點切換錯覺感。
啟動車輛,電機運轉的輕微電流聲被主動降噪技術過濾得幾不可聞。切換至運動模式,雙電機四驅系統瞬間釋放 350kW 功率,推背感随油門線性攀升,零百加速 4.6 秒的賬面數據并未帶來失控感,底盤調教的不錯。前雙叉臂 + 後五連杆懸架的調校堪稱精妙:過連續彎道時,車身側傾抑制控制到位,ADS 自适應減震系統将碎震化解為 " 綿密濾震 ",而面對減速帶時又能提供恰到好處的路感反饋。
NVH 表現。120km/h 時速下,風噪控制在 58 分貝以内,胎噪抑制優于同級品牌,而在城市道路,座艙很安靜。這種 " 靜谧中的精準操控 ",正是本田在燃油時代積累的底盤調校功力向電動化的平移。
進入車機系統,15.1 英寸中控屏搭載的 Honda CONNECT 4.0 系統,語音識别準确率高達 95%,但操作邏輯仍保留燃油車時代的層級式菜單,與蔚來 NOMI、小鵬 XNGP 的 " 場景化互動 " 存在代差。
落座駕駛位時,1.85㎡調光天幕(貫穿車頂并與 A 柱流暢銜接,實現座艙通透感與車身剛性平衡)和 BOSE 超近場頭枕音響,時刻提醒着這是一款 30 萬級車型。S7 的電池包采用模塊化可更換設計,通過劃分 13 個獨立模組實現精準維修,相比傳統整體更換方案,維修成本降低 80% 。這一設計配合 1.2 萬噸一體壓鑄鋁制殼體和 15 層防護裝甲,既實現電池包抗 15 噸重壓的強度,又保證底盤剮蹭時的快速修復能力。
不可否認,本田在看不見的領網域下足了功夫:68% 高強度鋼車身、50000 次耐久測試的電機、與寧德時代聯合研發的電池熱管理,這些 " 隐形成本 " 構築了可靠性的護城河。但當目光掃過車機螢幕上 "Honda SENSING 360+" 的标識時,難免產生錯位感——這個曾以 i-MMD 混動系統衝擊市場的品牌,在智能駕駛領網域卻顯得保守。
全系标配的 L2+ 級智駕僅支持基礎車道保持,對比一些競品的賣點,功能豐富度稍顯不足。市場端的數據印證了這種矛盾:同價位的小鵬 G6 标配高階智駕,極氪 007 起售價低 4 萬元,而 S7 上市首月訂單量僅占 Model Y 同期銷量的 1/3,當然,本田還有一定的調價餘地。
東風本田 S7 的續航配置包括單電機版 650 公裡和雙電機版 620 公裡的 CLTC 續航裡程。單電機版搭載 89.8 千瓦時的寧德時代三元锂電池,續航裡程為 650 公裡;雙電機版同樣搭載該電池,續航裡程少一點。東風本田 S7 獨創 15 處智能供暖系統,1 分鍾快速無感升溫,可以在冬天帶來 " 環抱式溫暖 " 體驗。
調光天幕支持透光率從 5% 到 95% 連續調節,通過電致變色技術實現秒級響應,滿足強光遮陽、夜間觀景等多樣化需求。天幕玻璃采用納米鍍層工藝,可隔絕 99% 紫外線輻射,減少車内人員皮膚損傷風險。
作為本田在華電動化轉型的 " 破局之作 ",S7 試圖通過技術透明化與制造工藝革新,扭轉消費者對傳統車企 " 電動化滞後 " 的刻板印象。本田試圖用 " 安全冗餘 "" 機械素質 " 等傳統優勢說服市場,但消費者更願為智能座艙、全網域 800V 平台等 " 看得見的未來 " 買單。若将價格下探至 22-26 萬元區間,或許能復制 CR-V 的 " 油電同價 " 奇迹,讓 " 本田品質 " 真正成為電動時代的通行證。
其核心策略在于将 " 看不見的用料 " 轉化為 " 可感知的價值 ",但能否撬動市場仍面臨多重考驗。25.99 萬起售價直面 Model Y 等熱門車型,消費者更易被新勢力的科技光環吸引。電動車市場的競争已從 " 參數競賽 " 更新為 " 生态戰争 ",如何将可維修電池的長期價值、 1500MPa 鋼的安全承諾轉化為購車決策的臨門一腳,仍需更精準的價值觸達策略。正如其電池包的 15 層防護,市場破局同樣需要產品力、營銷力、品牌力的層層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