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看不懂表情包,就沒法跟年輕人愉快交流了?,歡迎閱讀。
如今,無論男女老少,在線聊天必不可缺的就是表情包。這年頭,沒幾百個表情包都不好意思出來混。雖說大家都在用表情包,但是年輕人和中老年人在畫風上卻是截然不同的。
從表情包的使用來看,年輕人用的表情包往往包含多種元素,情緒更復雜,放在不同語境下确實可能會出現歧義,而長輩們使用的表情包則主打一個直來直去正能量,很難會錯意。
而當兩代人用表情包在一起聊天時,不僅畫風有一種 " 亂入 " 的感覺,而且在表情包的理解上常常出乎意料,主打一個獨特理解。
圖 | 作者自制
長輩們發的表情包常常讓年輕人感到有些尴尬、哭笑不得,而年輕人愛用的表情包在長輩看來往往又過于 " 抽象 "、不知所雲。
以前我們只知道兩代人在觀念上常常會存在代溝,沒想到現在連發個表情包都有代溝了,這還能不能愉快聊天了?
那麼,為什麼在表情包和 emoji 的理解上會出現代溝呢?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錯的也許不是你我
而是表情包
要找到表情包理解代溝的問題所在,也許我們要從表情包的本源開始找起。
最初的表情符号由史考特 · 法爾曼(Scott Fahlman)在 1982 年首次設計使用,是由鍵盤符号組成的,例如用 :-)表示微笑。
而 emoji 則是新一代的表情符号,由日本人栗田穣崇(Shigetaka Kurita)創造,在日語中 emoji 是表示影像與文字的合成詞,其中 e 表示圖片,moji 表示文字。相比起鍵盤符号,emoji 能夠更生動地表達某種意思和情緒,例如、等。
emoji 也許有上限,可網友們的創造力是沒有天花板的。熱衷于 " 鬥圖 " 的網友們逐漸把一些有趣的聊天圖集做成了成套的表情包,社交聊天 app 則把表情包做成了聊天的一種功能,方便網友們收集和發送,這下所有人都能愉快地用表情包來聊天了。
正所謂 " 一圖勝千言 ",理論上只要你的表情包夠多,你甚至可以不打字而只發表情包,就能無障礙地跟别人聊天。
盡管表情包裡的信息很豐富,但無外乎就是傳達語義和情感兩方面的信息,心理學家們在國外的 Twitter、Facebook、WhatsApp 以及國内的微博、微信等社交軟體上做了很多研究,總結發現,表情符号一方面能夠作為文字的補充,甚至替代文字來傳達語義,另一方面,表情符号能夠有效地表達情緒。
實際上,從表情包的誕生和演變過程就可以看出,它從一開始就是為了能更生動形象地表達這兩層信息而出現的。
但心理學家和我們一樣,也發現表情包有時候并不是萬能的,因為人們總是會用自己獨特的理解來解讀一個表情包,所以在聊天的時候就會出現歧義。
明尼蘇達大學的一項研究對比了 304 名志願者在不同手機平台上,對相同 emoji 的理解存在多大程度的誤解,結果發現,确實有些 emoji 比較容易讓人誤解,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差異。
例如表示 " 驚訝 " 的,對于有些人來說可能會認為是 " 臉紅 "" 尴尬 " 等含義。
圖 | 不同 emoji 在語義和情緒理解的歧義對比(Miller et al., 2016)
一項在微信上做的調查研究則發現,當有文字補充在表情包或 emoji 裡,傳達的信息會更加清晰和完整。
所以,有時候對方不理解或誤解你發的表情包或 emoji 時,錯的也許不是你們兩個人,而是這個表情包本身就容易產生歧義,配點文字也許會更好。
表情包理解的年齡差異
我國有句禅語: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現在多指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事物的看法和理解會有所不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對表情包的理解似乎也是如此。
一項跨文化的心理學研究招募了 523 名來自英國和中國的志願者,他們的年齡從 18 歲到 84 歲不等,平均年齡為 36 歲左右。研究者用一個表情符号分類任務來測試他們對表情的正确理解程度,在這個任務中,研究者為他們提供了 4 個常用系統平台(蘋果、安卓、電腦和微信)的六類表情,他們需要為這些表情找到合适的命名标籤,一共 6 種:快樂、悲傷、憤怒、驚訝、恐懼和厭惡,如下圖所示。
圖 |4 個平台上的 6 類情緒表情符号(Chen et al., 2024)
結果發現,對于驚訝、恐懼、悲傷和憤怒這 4 種情緒表情符号,志願者的年齡越大,識别準确性就越低。
例如,老年人可能會把 " 恐懼 " 誤以為是 " 悲傷 " 或 " 厭惡 ",把 " 驚訝 " 誤以為是 " 恐懼 " 等等。
而對于這樣的現象,心理學家提出了兩個可能的解釋。
1
認知能力和策略的轉變
網友們常常打趣說 " 果然腦子還是新的好用!" 從認知能力發展的角度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認知功能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這就導致中老年人在理解和接受日新月異的表情包上是比較慢的,何況年輕人總是走在表情包潮流的最前線,也難怪長輩們實在跟不上。
此外,有心理學研究發現,年齡會影響一個人采取的認知策略。年輕人更傾向于采取探索性策略,喜歡接觸和使用新鮮事物,而随着年齡的增長,人們更可能轉向利用性策略,這使得他們比較喜歡依賴現有的知識和經驗,而不是輕易地接受新鮮事物。
所以,當年長的人看到新鮮事物能帶來明顯好處時,才會更加樂于接受它們,例如當父母發現新表情包能拉近他們和子女之間的距離時,父母可能會更願意主動理解和使用它們。
2
對表情包理解的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能否完成某一行為或達成某一目标的自信心或信念。當一個人自我效能感較高時,ta 會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新的挑戰,相反則會對新的挑戰采取回避、畏懼的保守态度。
心理學研究證明,當一個人對新鮮事物的自我效能感較高時,即使是中老年人,在理解表情符号時和年輕人并沒有顯著的差别。
然而,我國互聯網的發展速度放眼全世界也是極快的,中老年人對于網絡上的新事物本身就較為陌生,對此的自我效能感也普遍較低,加上年輕人使用的表情包的含義常常是模棱兩可和較為間接的,例如發瘋文學表情包等,這可能會讓中老年人難以自信地将新表情包納入他們的交流系統中,因為害怕自己理解不對而導致被年輕人鄙夷,或讓場面變得尴尬。
總而言之,表情包的使用确實存在代溝,但這并不一定會讓年輕人和長輩無法愉快交流,如果我們能夠給予更多的耐心和寬容,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去學習新表情包,并幫助長輩理解表情包的意思,中老年人也能一樣跟上年輕人的表情包潮流。
第八屆
" 大眾喜愛的閱讀新媒體号 " 開始投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