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中國叙事正在變,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秦朔,題圖來自:AI 生成
叙事之變
假如人們在未來回看 2025 年的早春二月,一定會注意到,世界對中國經濟與科技的認知,在那一刻發生了一些根本性轉變。
外資投行的研報,突然間,一邊倒地看多。
德意志銀行的研報是《中國吃掉全球:中國的 " 斯普特尼克時刻 "》。報告認為,2025 年是中國超越其他國家的一年,代表事件是全球首款第六代戰鬥機的試飛和低成本人工智能系統 DeepSeek。
高盛的研報是《啟航 2025:在中國股市中斬獲超額收益》。報告提出 2025 年要超配 A 股和港股,預計 MSCI 中國和滬深 300 指數全年上漲 20%。
摩根士丹利的研報是《DeepSeek 點燃市場,全球投資者重估中國科技股價值》。報告稱,DeepSeek 橫空出世讓投資者意識到,AI 的應用可能并不需要大規模投資。與此同時,中國還擁有龐大的工程師資源池、數據可用性、社交網絡和電商領網域完善的生态系統,并可能獲得政府的進一步支持,以加快 AI 的應用。
國内的研報也充滿了樂觀叙事。比如興業證券有兩份報告,題目分别是《燎原 · 重估——從硬實力領先到軟實力崛起》《革新 " 巳 " 火——中國牛市的主升浪确立,打破成見,重塑信心》。
看這些報告,很感慨。
因為就在半年前,投行關于中國經濟的最流行話語還是 " 資產負債表衰退 ",将中國的未來類比于日本資產泡沫破裂後失去的幾十年。
而現在,德銀的報告說,今天的中國可以類比為 1980 年的日本,而非 1989 年的日本。
對于中國的老齡化壓力,這份報告也腦筋急轉彎地說," 實際上中國的人口問題并非世界最嚴重。即便中國人口減半至 6 億— 7 億,憑借較高的人口素質,仍具有人力資源優勢。并且,中國擁有全世界 70% 的工業機器人,且未來其數量還會大幅增加,這将有力保障中國工業的持續發展。反觀美國,去年年底還出現了抵制機器人進入工廠的罷工事件,這對其再工業化進程無疑是一個阻礙。"
最後這一句 " 反觀美國 ",把美國當成了負面指标。而從 2022 年 11 月 OpenAI 推出 ChatGPT 之後的兩年多,市場對 AI 的主流話語都是美國領先了中國多少。很少人能預見,進入 2025 年,美國 " 科技七巨頭 " 竟然跑輸了中國科技資產。
從今年初至 2 月 21 日收盤,恒生科技指數累計上漲了 34%,美股三大主要股指累計漲幅均不到 3%。美國分析師稱,中國 " 科技十姐妹 "(阿裡巴巴、騰訊、美團、小米、比亞迪、京東、網易、百度、吉利、中芯國際)今年初至 2 月 18 日收盤平均漲幅為 27.5%,美股 " 七巨頭 " 平均漲幅為 1.3%。
這一輪美股、港股、A 股對中國資產的重估,主要聚焦于 AI 相關科技,并非全面的行情而是結構性的行情,市場也有明顯的情緒驅動和交易型資金主導的特點。中金公司提出,靜态看,中國科技資產的價值已被透支,動态看,長期的科技趨勢和宏觀叙事能否兌現,是打開更大上漲空間的關鍵。
但無論如何,對中國科技資產的重估,扭轉了相當一段時間以來 " 看空中國 "" 給中國資產打折 " 的局面,意義重大。
事實之證
" 一個案例勝過一沓檔案。" 中國資產的重估和叙事的改變,靠的是實實在在的案例,是事實在先,叙事在後。
其中最重要的事實就是 DeepSeek 的橫空出世,它不僅是科技事件,也已成為宏觀事件,成為中國創新的象征。
《華爾街 · 日報》的醫藥專欄作家最近撰文說,生物醫藥行業去年就迎來了 DeepSeek 時刻。
《經濟學人》稱,中國藥企正走在更廉價、更快速藥物研發的前沿。
中國新藥的研發成本約為美國的 1/3 至 1/5,研發速度比美國快兩三倍,這吸引跨國藥企在中國加大了研發投入,也促使它們瞄準中國生物藥企的早期藥物,開展授權交易。過去,中國以生產仿制藥、供應原料藥和為全球制藥業做臨床試驗聞名,現在,中國正在超越 " 等别人專利到期後生產仿制 " 的模式,而是快速跟随——以已知藥物為基礎進行改良,以較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開展試驗,從而提高安全性、療效或給藥方式。
越來越多中國生物制藥企業也開始向西方制藥巨頭進行創新藥的授權。美國投行 Stifel 的數據顯示,2024 年大型藥企的授權交易中有 1/3 來自中國,而兩年前為 12%。
日本經濟新聞中國總局長桃井裕理最近撰文,《EV(電動汽車)之後,日本在新賽道上又輸中國了?》。他先談到 " 中國速度 "。年初他在訪問深圳時看到,在公園内的配送點,一家人興高采烈地從無人機上一件接一件取下知名連鎖店的食物和飲料。2023 年底,中國将 " 低空經濟 " 确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轉眼間 " 服務的具體化取得了進展 "。
文章指出,如今已成為中國 " 新三樣 " 的光伏面板、锂電池和純電動汽車,原本都是日本領先的技術,但不知不覺間,卻被後來者中國輕而易舉地奪走了全球市場。" 現在,日本在不能退讓的重要領網域再次受到中國的挑戰。這就是日本在世界上率先提出的氫能社會。"
數據顯示,從利用可再生能源制造的綠氫在 2024 年的產能看,中國占全球半數以上。作為水電解制氫的核心裝備的電解槽,正在成為中國新能源規模出口產品的 " 第四樣 "。
接下來,可能還會有 " 第五樣 "" 第六樣 ",更多樣。而且不限于制造,還有服務、文創、數字化應用等等。
力量之源
如果沒有 DeepSeek 的一鳴驚人和《哪吒 2》的轟轟烈烈,關于中國的叙事會有今天的轉變嗎?很難。
要改變某種流行叙事和刻板印象,空談無益,原地踏步也無濟于事,一定要通過一些具有極致效果、杠杆效應的帶動性的大事件才能達成。通過這些事件,眼見為實,讓世界真正感受到中國力量。
對我而言,DeepSeek 和《哪吒 2》的最大觸動,是讓我再一次感受到勇氣、自由、好奇心、熱愛、主體性的力量。全球競争,在產業上表現為企業與企業的競争,歸根結底是人與人的競争。新一代的嶄新視野、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這才是中國走向未來最重要的依托。
梁文鋒在接受 36 氪采訪時說,真正的差距(gap)是原創和模仿之差,中國 AI 不可能永遠處在跟随的位置;中國創新缺的肯定不是資本,而是缺乏信心以及不知道怎麼組織高密度的人才實現有效的創新;創新不完全是商業驅動的,還需要好奇心和創造欲," 很多人會以為 DeepSeek 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商業邏輯,但其實,主要是好奇心驅動。"
餃子說," 以前我們總是仰望國外的特效,現在發現只要用心慢慢死磕,也是磕得出來的。"《哪吒 2》的 2400 多個鏡頭中,特效鏡頭就有 1900 多個。其中哪吒掙脫穿心咒的那 10 秒鍾,用了上千根的控制器,控制 600 塊碎肉的飄散,這個場景花了一年的時間來制作。
他們的表達,充滿了強烈的主體性、創新和追求極致的意願,體現了中國產業界的新時代精神。
我在 2022 年說" 行行都在卷,處處都作難,人人都在熬 ",DeepSeek 和《哪吒 2》讓我想到了另外幾句話," 行行都可闖,處處都可創,人人都可燃 "。燃和熬,兩種狀态的差異一定是巨大的。
DeepSeek 和《哪吒 2》還啟示我們,很多創新都不是自上而下的規劃,而是自由生長、真心喜歡和無畏探索的結果。能被事先規劃出來的,往往是那些已有明确方向和追趕目标的項目,是改進型的,難有重大突破。也因此,包容創業者,不帶着過去的路徑依賴去幹擾他們,讓他們海闊天空自由自在,就是最寶貴的支持。
這當然不是說,國家意志和政府力量在經濟中可有可無。
事實上,我也越來越意識到,中國產業的進步,有為政府是不能缺席的。我常想,國家在基礎設施如交通、電力、電信方面的投入與能力,可以視為一張能覆蓋到所有園區和市場的超級大網。企業則是連在網上的各種終端。
AI 大模型很熱。你會發現,全世界搞大模型的基本就是美國和中國。去年在深圳和華為公司一位朋友交流,他談到華為的人工智能芯片 " 昇騰 " 的發展時說,算力對電力消耗很大,而中國有強大的發電能力和電網系統,電網經歷了當年的 " 挖礦 " 等洗禮,很有彈性。這種基礎條件,也是發展大模型的前提。
從營商角度,我去過很多工業園區和創業創新空間,看到政府方為企業代建廠房,讓新創公司拎包入住,比比皆是。這就節約了成本,加快了速度。
今年春節我在老家開封過,開封是攜程《2025 年春節旅遊總結報告》" 年味目的地 " 的全國第一,清明上河園和萬歲山武俠城春節分别接待了 83 萬多人次和 77 萬多人次。這兩個景區都在龍亭區,我聽區裡的朋友說,他們春節沒有休息,組成文旅專班,每天有 300 人左右到景區服務,包括書記和區長在内,整個春節在景區下沉工作的有 3000 多人次。各部門、各鄉街道全員參與志願服務,為遊客提供免費停車、景區咨詢、指引問路、免費熱水和緊急醫療等服務,累計服務 5 萬多人次。
沒有軟硬體環境的打造,中國不可能用幾年走完了别人幾十年走過的路。
還有一個方面的中國力量也不能忽略,即" 國民共進 "。中船一位朋友告訴我,中船這些年的技術創新,80% 都有民企在參與合作與共創。
冷靜之心
2 月 17 日上午在北京舉行的民營企業座談會指出,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已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将一以貫之堅持和落實,不能變,也不會變。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
對這些判斷,我非常認同,也很有體感。媒體披露的 30 餘家與會企業,有一半我都訪談過。我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就在于對中國企業能力和中國企業家精神的信心。" 從世界工廠到世界的創新場 "" 從全球化引領中國到中國引領全球化 ",我的一些觀點也是在一線調研基礎上產生的。
在建立真實信心的同時,也要有客觀冷靜之心。
中國經濟的叙事已有很大轉變,但經濟形勢、局勢的轉變才剛開始。有效需求不足、内生動力不夠、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捉襟見肘、不少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民企融資難融資貴、賬款被拖欠,以及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等問題,要從根本上、機制上解決,還要付出巨大努力。既定的經濟刺激與纾困政策,也切不可因近期叙事的好轉而減輕力度。
還要清醒的是,我們一些方面的短板依然明顯。
當我們為 2024 年中國出口了 11381 億元人民币芯片、芯片成為出口金額最大的商品門類而興奮時,不應忘記,中國還進口了 27499 億元芯片,芯片貿易逆差比 2023 年增長了 7%。中國平均每個芯片的出口價為 0.535 美元,進口單價為 0.702 美元,顯示出附加值的差距。而且中國芯片的出口主要是存儲芯片,在中國的外企如三星、英特爾、SK 海力士、美光、铠俠(前身是東芝存儲器)、西部數據等貢獻了相當大的比例。
在短板領網域,國家近年的支持和投入是巨大的。但值得警惕的是,各地有一些以產業安全、國產替代等名義推進的項目,實際是鑽政策空子 " 搞錢 ",并沒有起到解決卡脖子的作用,反而是一窩蜂、随大流," 國產替代 " 變成了 " 替代國產 " 的内卷。
我們一定要清楚,今天助力中國叙事轉變的案例,到底是依靠什麼力量、機制、環境實現的。如果不加辨别,一好百好,那可能要交更多學費。
從叙事的轉變到整個經濟形勢的轉變,需要冷靜的定力、創造力和燃的精神。
未來之途
這段時間,特朗普 2.0 花樣迭出,網上有不少預判,美國希望盡快解決烏克蘭的問題,然後集中精力對付中國。
中美之争是非常現實的。但我認為,在產業和企業領網域,如果美國是以壓垮中國為目的,那麼這場 " 戰争 " 的結果已經有了。雖然可能還會 " 打 " 上若幹年。但美國終究無法如願。
當然這裡有一個前提,中國不自亂陣腳,實事求是,尊重規律,踏踏實實做好該做的事。我們的產業飛輪、產業生态已經形成,具備了内生進化能力,不會停止。
今天中國的產業能力是過去幾十年不懈怠的結果,天道酬勤,乃是至理。
我不亂,他自亂。
中國的有識之士應該開始認真思考,在西方主導的叙事外,中國如何在前沿科技和產業領網域,為世界做貢獻,從當好世界的工人、工程師到成為世界的企業家、創新者、科學家、思想家,等等。不是簡單去講中國特色的故事,更不是封閉自守,而是在開放的對話中,把中國的創新思想和創新實踐一般化、通用化,讓世界因為這種鮮活力量的加入而更多元,找到更多的進步源泉。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智能學院院長朱松純教授說,突破西方主導的叙事框架,建立思想自主的發展道路,是中國通用人工智能(AGI)發展的關鍵。不是簡單追求技術領先,而是突破單純的數據驅動轉向更綜合的範式,構建融合 " 心 " 與 " 理 " 的通用智能體系,致力于構建一個更富人文關懷、更具普世價值的智能文明範式。
我相信,在更多領網域,這樣的思考和努力都在進行中。
過去中國一直在追趕,即使很多方面走到前面了,思想上、心态上,并沒有做好引領的準備。現在,雖然中國自身還有很多沉重的問題待解,但已然有了條件和氣象,可以考慮 " 中國要為世界做什麼 "" 做什麼才能對人類有貢獻 " 的問題了。
思考這樣的問題,不一定會立即見效,但只有對這些問題做出有價值的回答,中國才不會被世界視為只是經濟上的龐然大物。
這些回答,說一千道一萬,還是要靠各個領網域,創造出真正的好產品、好作品。
這樣的原創性、主體性覺醒,有助于我們看得更遠,從而跳出眼前的枝枝蔓蔓和無謂纏繞,邁向充滿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新商業文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秦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