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明明Ta很渣,為什麼總分不了手?,歡迎閱讀。
" 匆匆那年我們,
究竟說了幾遍,
再見之後再拖延。"
——王菲《匆匆那年》
一些不合适的戀人含淚分手,卻幾度不舍,幾次復合。
理性地說,如果兩個人的戀愛關系并不健康,或者很難磨合,分手對于雙方來說都是一種解脫。
圖片來源:pexels
可是很多時候并非如此,有些人即使知道愛情已經失去了光芒,搖搖欲墜,但還是苦苦掙扎,有些人即使頻繁與伴侶争吵,戀愛關系幾近支離破碎,但還是分分合合,下不了分手的決心。
為什麼我們明知道伴侶不合适或關系不健康,卻還是難以分手呢?
我不能沒有愛!
成年人的依戀關系,指的是個體與重要他人的情感聯結,依戀關系廣泛影響着一個人的各種親密關系的距離、質量等方方面面,戀愛關系更是如此。
戀愛中的依戀關系可分為以下三種:
①安全型:通常對戀愛關系具有積極健康的看法,能夠信任伴侶,表達自己的情感,并在親密關系中感到舒适和放心。他們不害怕被拒絕或被放棄,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②回避型:通常試圖避免過多的親密和依賴感。他們可能強調獨立和自主性,可能會試圖保持一定的距離,對情感表達較為保守,不輕易表露情感。
③焦慮型:也叫做矛盾型,通常對伴侶的忠誠和親密性感到不安,他們擔心被拒絕或被放棄,可能會表現出依賴性和需要持續的确認和安慰,對伴侶的行為和決定容易過分敏感。
一項調查研究發現,焦慮型的人在分手時體驗到更高程度的悲傷、無法釋懷等消極情緒,同時,比起其他依戀關系的人,他們也是最需要擁有戀愛關系的人。
所以,對于焦慮型依戀的人來說,即使戀愛關系讓他們很痛苦,可是他們實在太渴望愛情了,一想到分手,他們只會覺得更難受,所以他們選擇了繼續在一起,或者尋求復合,以減輕分離焦慮和不安全感。
分了手就是我的錯!
想象一下,同樣是分手後的兩個人,一個人在分手後雖然會很沮喪,但是很快就恢復了正常生活,而另一個人卻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仍然走不出失戀的陰影。
很多研究都一致發現,分手後的反應與一個人的自尊有着很大的關系。
在心理學中,自尊指的是一個人對自我價值的主觀評價,例如我是可愛的或不可愛的,我是值得被愛的或不值得被愛的等等。
其中一項研究在 2 年時間裡對 266 名大學生持續進行問卷跟蹤調查,包括自尊評估、戀愛關系狀态評估和分手苦惱評估等,結果發現低自尊的人往往更難接受分手的事實,會體驗到更多的痛苦。
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他們在面對戀愛關系的破裂時,往往會做出消極的内部歸因,把分手的責任歸咎到自己身上,例如分手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沒有達到對方的标準,或者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事情才導致分手等等。
研究者還發現,他們甚至還會更容易把分手這件事情與自己的失敗、無能聯系起來,認為感情的失敗等同于自己人生的失敗,導致他們不願意分手,或總想和對方復合。
要不再給 ta 一次機會……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一種戀愛關系:
小帥和小美已經戀愛好幾年了,盡管他們之間經常會因為意見不合而争吵,互相指責,甚至冷戰。
一直分分合合好多次,小美的閨蜜都覺得小帥脾氣不好,也不愛惜她。
可是小美卻一直不願意分手,覺得小帥還是有可取之處,是值得托付的人。
為什麼小美就是不願意承認這段關系的不健康狀态,不願意分手呢?
這其實是認知失調的一種典型表現,認知失調理論認為個體有一種強烈的願望,即他們的信念和行為要一致,不產生内部衝突。
當存在不一致或衝突的情況時,人們會感到不舒服,進而采取一些措施來消除這種不适。在這個例子中,小美采取的措施就是否認和合理化。
因為小美在這段關系中已經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情感,這就很容易讓她產生認知失調,即使關系變得不健康,她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選擇和投入是錯誤的,因為這會讓她内心感到極大的衝突。
圖片來源:unsplash
所以小美就會采用合理化的方式,忽略對方的缺點,尋找并放大對方的優點,以減少認知失調,導致她遲遲下不了決心終結這段不健康的關系。
總而言之,分手如此困難的原因是多樣化的,但認清一段關系的不健康性,以及認識到自己進退兩難的原因是很重要的,正所謂 " 不破不立 ",分手并不意味着全盤的失敗,而是自己成長的一次機會。打破自己認知和情感上的困境,才能迎來更加适合自己的愛情。
最後,真要發現對象是個渣,不趕緊分手難道留着過年嗎!
參考文獻
[ 1 ] Madey, S. F., & Jilek, L. ( 2012 ) . Attachment style and dissolution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Breaking up is hard to do, or is i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Research, 10 ( 4 ) .
[ 2 ] Waller, K. L., & MacDonald, T. K. ( 2010 ) . Trait self ‐ esteem moderates the effect of initiator status on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responses to romantic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8 ( 4 ) , 1271-1299.
策劃制作
作者丨 ACC 心理科普 科普創作者
審核丨唐義誠 北京中科普心理心理健康促進中心 副主任
策劃丨丁崝
責編丨金禹奮
往期
精選
年僅 42 歲!知名主持人突發心梗去世!這 6 個運動高危時刻要避免→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復 " 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