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兒童低劑量CT臨床應用項目在京啟動,力争将輻射劑量“再降20%”,歡迎閱讀。
安宇是後知後覺到 " 做 CT 對小朋友的影響可能更大 " 的。安宇的兒子還在讀幼兒園,去年夏天與小夥伴玩耍時,後腦勺不小心撞了桌角,當即昏了過去。直到奔去醫院做完 CT,聽到醫生說出 " 不用擔心 " 後,安宇的心才放了下來。
" 當時,一心想的只是知道孩子怎麼樣了,完全沒想到輻射的問題。" 安宇提到。直到最近無意間看到社交媒體上,不少網友分享兒童 CT 的副作用,她又開始擔心起來。
這些分享中,經常會提到《Nature Medicine》雜志在 2023 年時發表的一篇題為《兒童和青少年 CT 輻射暴露導致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風險研究》的文章。這項研究稱,研究者在追蹤了超過 94 萬名在 22 歲前進行 CT 檢查的兒童和青年後發現,每 100mGy(毫戈瑞,輻射吸收劑量部門)的輻射劑量可能增加 1.96 倍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風險。這意味着,兒童接受 CT 檢查時面臨的傷害可能更大。
小紅書上,不少引用這項研究的分享貼下,寶爸寶媽們甚至自責、焦慮于 " 自己帶孩子去醫院拍了 CT",或擔心孩子長大後的患癌風險增加。
客觀而言,風險雖并不完全等同于危害會發生,但有關兒童 CT 檢查中 " 平衡輻射劑量和影像質量 " 的問題,的确正在被行業關注。這是因為,在臨床上,憑借成像速度等方面的優勢,CT 已經成為兒科疾病篩查時最常用的手段。但由于兒童生理結構特殊,對輻射敏感,如何在進行 CT 檢查時減少輻射劑量的影響,已經成為當前兒童影像學的重點問題之一。
為解決這個問題,近期,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總牽頭的 " 兒童 CT 超低劑量臨床應用解決方案的研發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正式啟動。該計劃旨在搭建起針對兒童 CT 超低劑量的全流程管理體系,通過精準控制輻射劑量、開發 AI 質控系統,以及臨床路徑标準化三個維度,讓兒童 CT 輻射劑量的應用更加規範化。
36 氪從現場了解到,其實早在 2012 年,原衛生部就曾在頒布的國家标準 GBZ165 中對兒童 CT 檢查的輻射劑量做出過要求。但國内外已開展的 CT 低劑量研究,大多停留于單中心或單層面的參數調節優化,或新技術成像。
究其原因,近年來,CT 設備更新、成像新技術發展雖在不斷發展,但具體輻射劑量的選擇往往還涉及兒童倫理、疾病譜,兒童年齡體型變化以及生理特點等多樣化因素,這就導致兒童低劑量 CT 輻射劑量及影像質量評價體系始終未能完善。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影像科主任彭芸解釋,兒童 CT 低劑量研究的推進之所以緩慢,首先是因為它直接涉及到兒童倫理的問題。其次,缺少影像輻射的評價标準;以及在沒有标準化方案指标下,技師只能沿用成人掃描方案;區縣級醫院水平不齊、應用難開展;國產設備應用剛起步、國產難普及等原因同樣存在影響。
本次項目的支持方聯影醫療,也從具體技術實踐的角度,解釋了為何評價體系遲遲難以建立。" 比如,在重建 AI 算法時,可供使用的成人數據訓練集非常豐富,但兒童數據卻十分稀少,以頭部算法為例,頭部的骨頭結構比較復雜,所以各 CT 廠商的頭部影像都要做骨硬化校正。但兒童的骨硬化校正表與成人不同,這就需要納入多中心數據、尋找更多臨床病例,進而完善算法的優化工作。" 聯影醫療聯席董事長張強提到。
據了解,正是考慮到這點,本次課題最終納入的參與醫療機構數量多達 20 家。" 我們希望實現全國兒童 CT 掃描劑量的标準共識,可以在現有基礎上再降低 20% 的輻射劑量,最大程度地确保患兒健康。" 彭芸提到。
(安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