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2024過去了,留下十個科技記憶,歡迎閱讀。
即将過去的 2024,對科技產業來說是異常豐富的一年,我們能看到眼花缭亂的新技術,聽到種種自相矛盾的聲音。
有人說科技大環境不好,有人悶聲發大财;有人說 AI 真難做,賺不到錢融不到資;有人說 AI 前景光明,此時不加碼更待何時?有人說預訓練前途無限,有人說大模型凜冬将至,有人說多模态就是未來,有人說多模态大可不必。
把視線拉升到更宏觀的位置,會發現這一年有不少能改善人類命運的科技成果,同時人類文明也在孜孜不倦的自相殘殺;科技全球化似乎有回暖的趨向,但地緣博弈與科技封閉策略依舊占據主流。
如果想要給如此復雜的 2024 梳理出科技發展的主線,我想應該是兩個關鍵詞,一個是 AI,一個是自強。前者是全世界都在做的技術,驅動着近乎每個科技板塊的發展。後者則是大環境下中國科技的時代使命。在無路可退之後,自主可控正在從一個備選方案走向舞台中央。
在這兩條主線叙事的引導下,我們整理了 2024 年值得被記住的十大科技印記。
它們既是剛剛沉澱的記憶,也是面向未來的線索和伏筆。
2024 開年第一件科技大事,是 2 月 15 日 OpenAI 發布了文生視頻大模型 Sora。在當時的演示中,Sora 可以根據文本提示創建一分鍾時長的逼真視頻,深度模拟物理世界。
由于其效果精湛,視覺衝擊力拉滿,一時間全球輿論沸騰。很多人都表示 AI 能做到如此地步,以後影視行業就不存在了,甚至物理世界也不存在了。這種驚訝甚至延伸到了科技產業之外,各行業都在感嘆 Sora 帶來的颠覆力,認為 AI 将由此出發,平等創飛每個人。
但後續的故事卻并沒有那般烈火烹油。Sora 在全年都保持在只向藝術家開放内測的階段,到年底 OpenAI 發布會才進行開放,并且還去掉了原本 " 世界模拟器 " 的宏大标籤。而在使用過程中,文生視頻技術力的不足也暴露了出來,比如模型難以理解物理規律、細節瑕疵過多等。
另一方面,Sora 也沒有像 ChatGPT 那樣引起全球 AI 領網域的跟随和效仿。視頻生成模型的算力開銷過大,并且看不到顯著的商業利益點,導致很多科技大廠和 AI 公司擱置了視頻生成模型,或者更傾向比較簡單的圖生視頻模型。
總之,想要真的在 AI 界橫衝直撞,Sora 所代表的多模态方向還要更加努力才行。
如果說,2023 年是手機大模型元年,所有手機廠商都在往手機裡塞大模型,但消費者卻不太能感知到大模型究竟有什麼用。
那麼 2024 年則可以被稱為 AI 手機元年。在這個時間段,手機廠商已經開始探索系統化、應用向的 AI 能力。不僅是進行大模型軍備競賽,而是将 AI 作為手機實現差異化競争的發力點。
從蘋果放出風聲要做 Apple Intelligence 開始,AI 正式成為 2024 所有手機新品的第一關鍵詞。無論是三星、蘋果這樣的海外大廠,還是華為、榮耀、OPPO、vivo、小米這樣的中國廠商,乃至而縱觀 AI 手機的整體發展,在這一年最核心的變化是從 AI 修圖、AI 摘要這些單體能力,進化到系統級的 AI 應用。
其中最具想象力的,是榮耀率先開啟了手機讀屏的自動駕駛功能。系統級的 AI agent 可以跨過與第三方應用的兼容問題,直接通過理解螢幕信息來進行自動操作,從而實現 AI 取消付費續訂,AI 點外賣等操作。榮耀發布會上,用 AI 一句話點幾千杯咖啡的操作,絕對算得上 2024 年一道獨特的科技風景。
另一方面,AI 不僅在突破手機内部的互動界限,也在打通手機與其他終端的間隔。年底華為 Mate 70 系列帶來的 AI 隔空傳送,可以讓 AI 感應用戶姿态,識别手勢動作,從而實現圖片或截圖在不同終端的隔空傳輸。
如果我們心平氣和回顧過去幾年的手機發布會,應該會承認今年的手機創新是幅度最大,也是最有趣的。
AI 手機,十分值得。
這世界就是這麼怪,有心栽花花不開。
年初轟動全球的 Sora 沒有引來產業效仿,但 OpenAI 在 9 月的一記發布,卻帶來了真正的產業聚集效應,這就是具有慢思考能力的推理大模型 o1。
o1 大模型的基本運行邏輯,是通過增加模型的思維鏈長度,來支持模型對問題進行更多思考,從而應對以數學題為代表的更復雜問題。這種 " 慢思考 " 模型結合傳統的生成式 AI,可以實現模型針對不同問題分别處理,消除大模型 " 幻覺 "。
這個技術思路一出,很快引來了全球科技企業的跟進,也有很多科技廠商表示,類似問題和解法我們早就有了,只是沒有 o1 那麼火而已。緊接着,在短短一兩個月時間裡,所有大模型基本開始具備慢思考能力,AI 技術的整體表現為之一新。
就像 OpenAI 創始人奧特曼說的那樣," 它證明了 AI 發展不僅沒有放緩,還對未來幾年勝券在握 "。慢思考模型更深層次的產業意義是,它證明了預訓練模型的道路還有更多可被挖掘的可能。AI 技術的瓶頸遠沒有許多悲觀論者揣測得那麼近。
一個興旺的產業如果沒有發生價格戰,那就是不完整的。
這件事在今年的雲計算與 AI 市場上又一次被印證了。如果說雲計算在技術側的主線是 AI,那麼在市場側的主線則是降價的 AI。
2024 年 5 月,字節跳動推出了豆包大模型,并且在企業市場打出了每千 Tokens 0.0008 元的超低價格亮相。這意味着處理 1500 個漢字僅需 0.8 厘,相比行業平均水平降低 99.3%,大模型的價格體系也從分變成了厘。
緊接着,雲計算廠商紛紛響應。阿裡雲宣布 9 款大模型降價,百度智能雲則宣布文心兩款主力模型免費。2024 雲栖大會上,阿裡雲在此宣布三款通義千問主力模型降價,最高降價幅度達到 90%。
時間來到年底,在 12 月 18 日舉辦的火山引擎 Force 大會上,豆包視覺理解模型的推出也伴随着全面降價,千 tokens 輸入價格僅為 3 厘,比行業價格低 85%。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大模型的商業化落地,将伴随更加激烈的價格戰與市場争奪。
自動駕駛賽道自 2021 年大火之後,已經陷入了許久的沉寂。2024 年,這項事業終于迎來了新的變化,那就是 Robotaxi 突然出圈。出圈原因可能不太好說,但必須客觀看到的是,全球主要 Robotaxi 廠商在今年都迎來了較大利好。輿論中心的蘿卜快跑,在今年宣布訂單量突破 800 萬,并且迎來了價格更低、性能更好的新一代車型。國内其他 Robotaxi 公司,也紛紛在今年實現了出海與上市等目标。同時,多個省市都在今年推出了自動駕駛產業相關政策,Robotaxi 模式迎來了重大政策利好。
而在美國,Waymo 實現了大幅度增長,特斯拉重兵集結加入戰局。全球自動駕駛的春天似乎又一次有了風信。
希望接下來會有更多汽車智能化的好消息出來,但對于以駕駛為職業的人來說,不要出現脫口秀節目裡說的那樣 " 蘿卜們,你們快點跑啊 "。
五年以來,科技圈始終都有人在問這樣的問題:鴻蒙的大旗,究竟能打多久?
畢竟在移動互聯網的世代,除了 IOS 和安卓之外所有作業系統都失敗了。而在一系列極端環境下,做成一款國產移動作業系統,其難度無異于發生奇迹。
2024 年,這個奇迹還在繼續。華為原生鴻蒙作業系統發布,标志着鴻蒙正式告别安卓内核,走向完全獨立的新階段。
截至當時,已經有超過 15000 個鴻蒙原生應用和元服務,鴻蒙聯接的設備超過 10 億,注冊開發者 675 萬。純血鴻蒙之路能否走通,應該已經有了階段性的答案。
接下來,我和很多朋友都成為原生鴻蒙的用戶,體會到了鴻蒙原生智能、原生安全等技術體系帶來的不同,也感受到了原生鴻蒙尚且稚嫩的發展階段。" 接下來還需要做到更多 ",應該是此時所有鴻蒙用戶與鴻蒙開發者的共識。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說:" 據我們分析,十萬個應用是鴻蒙生态滿足消費者需要的成熟标志,這就是鴻蒙生态未來半年到一年時間的關鍵目标。"
奇迹能否發生,決定權在各位的手中。
讓我們 " 待到山花爛漫時 "。
原則上來說,《黑神話:悟空》應該算一個文化現象,而非科技事件。誠然,黑猴本身具有極強的科技指向性,展示了遊戲引擎、渲染、遊戲 AI 等領網域的科技能力,并且帶火了遊戲本、雲電腦、遊戲外設、顯示器等科技產品。
但對于 2024 年的中國科技產業來說,《黑神話:悟空》的意義似乎遠大于此。8 月份,我們在被白衣秀士、虎先鋒虐到找不着北之餘,還看到了一個奇特的現象:近乎所有領網域、所有類别的科技廠商,都在盡全力蹭黑神話的 IP。這種盛況是其他爆火影視、網絡熱梗都無法契機的。
究其原因,還是精神内核的共鳴。這個時間段的中國科技,近乎于正在把所有人類共同的科技成果都重新做一遍。從芯片到作業系統,從 AI 框架到數據庫、EDA,所有習以為常的路,今天都要重頭再走。" 重新踏上取經路 " 的,不只是遊戲玩家。
但這也正是天命所在,不是嗎?
從 2020 年 8 月 20 日《黑神話:悟空》發布首支預告片,無數玩家都在想中國第一部 3A 遊戲能做到什麼地步。在被拉高到極限的期待裡,四年過去最終成果依舊遠超過想象。
中國科技的自立自強之路也是如此,即使開足所有聚光燈,我們也要做齊天大聖。
在 AI 算法風起雲湧的背後,是 IT 行業正在收割 AI 時代第一波紅利。所謂金礦先富賣鏟人。大模型崛起之後,全球陷入 AI 算力飢渴,各個行業都需要進行圍繞 AI 的基礎設施迭代,各個城市都在興建智算中心。這帶動了以智算伺服器為核心的 AI 算力基礎設施需求暴增。與此同時,AI 網絡交換機、AI 存儲等 ICT 市場也迎來了全面更新。
而與智算需求同行,IT 市場的國產化替代浪潮也在同步發生。這讓自主 + 智能,成為 2024 年 IT 產業的絕對王炸。
華為、曙光、聯想、浪潮、新華三等 IT 大廠,都重兵集結在自主智算方向上。與此同時,華為雲、天翼雲為代表的雲計算廠商,也在自主智算方向提供了雲側的解法。
可預見的未來裡,自主化 + 智能化依舊會是科技市場的主旋律。誰能站上這個高地,誰就将赢得下一個時代。
這個戰略視窗的全面打開,也意味着 IT 市場新一輪的風雲變幻蓄勢待發。
還是要說 AI。2024 年 AI 領網域的另一個變化,是 AI 開發者的内涵正在發生全面迭代。
過去我們讨論的 AI 開發者,全稱應該是 "AI 算法開發者 "。他們需要清洗數據、訓練模型、進行模型調參,最後實現部署。而今天的 AI 開發者,全稱可能是 " 被 AI 幫忙實現想法的開發者 ",他們不用懂模型、懂框架,甚至不用會編程,只要有腦子就行。
這個改變的核心,就是智能體開發的實現。去年,OpenAI 帶來了 GPTs 的新開發模型,幫助開發者在無代碼前提下僅用自然語言就完成應用開發。這種模式後來被總結為 AI agent,也就是智能體模式,被認為是 AI 大模型應用的最佳途徑。
2024 年,智能體開發終于變成了現實。比如百度發布了百度文心智能體平台,能夠依托文心大模型來降低開發者門檻,提升分發效率。截至 2024 年 11 月,文心智能體平台已經有 15 萬家企業和 80 萬開發者入駐。
我們一直有個笃定的想法:每個軟體時代的成功,都以開發者成功為前提;每項技術的普及,都以最大規模的普惠為方向。
無需代碼,極盡簡單的智能體開發,讓 AI 時代有走向這個目标的可能。
2024 年," 放棄幻想 " 的含金量還在提高。
12 月 2 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對中國半導體芯片企業的第三輪制裁名單。名單涉及的企業多達 140 家,其中有 20 多家半導體公司、2 家投資公司和 100 多家半導體設備制造商。除此之外,美國還對新加坡、馬來西亞、以色列等國的半導體設備制造公司實施了出口限制,加大了對中國半導體的供應鏈封鎖密度。同時從限制規格上看,新禁令還擴大到了高帶寬内存芯片(HBM)以及多種半導體制造設備、軟體工具上。
在此之前,已經有數百家中國半導體與科技企業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與芯片鐵幕剛剛降下時相比,如今中國科技界甚至已經感到了某種麻木和可笑。放眼實體清單,可能會發現已經沒有什麼有頭有臉的中國半導體企業榜上無名。有人戲稱說,沒上清單的企業要反思一下自己的發展情況了。
事到如今,我們已經可以凝結出這樣的共識:從芯片到整個科技領網域,自立自強都是中國的唯一選擇。
沒有退路,就是勝利之路。
對于科技行業來說,這一年風起雲湧,這一年烏雲藍天。
普通人面對被 AI 替代的彷徨和隐憂;AI 從業者、創業者和開發者的艱難跋涉與滿懷希望;面臨地緣政治,中國企業發出科技自立的嘶吼。
這些情緒都作為結果留在了 2024,并成為明天的一個原因。
這一年有太多的不确定性。AI 真能改變世界嗎?智能化會是一場泡沫嗎?國產芯片和作業系統能成功嗎?可能每個人都有笃定的,此刻卻無法被驗證的回答。
但當 2024 過去,或許不久後我們會想念它的不确定性,想念這段大家都在苦尋答案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