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科學家發現:地球正變得越來越歪,原因可能是人類做的這件事,歡迎閱讀。
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除了環境污染和全球氣候變化等這些有目共睹的影響之外,最近,科學家們還發現,就連人類抽取地下水的行為都對地球造成了顯著影響:在 1993 年至 2010 年間,地球自轉軸偏移了大約 80 厘米!
自轉軸是什麼?
要解釋人類抽取地下水的行為是如何讓地球自轉軸偏移的,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復習一下初中地理知識——自轉軸。
地球上的晝夜交替現象是由地球自轉導致的,為了在科學觀察中定量描述和分析地球自轉現象,科學家們假想出一個軸線,它貫穿地球南北兩個極點,大致來說,地球就是圍繞這根軸線中心不斷自轉的。以地球儀為例,地球是斜躺着的,其南北極點被一根軸線貫穿,稍微撥弄一下,地球儀就會圍繞它旋轉。
地球儀。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但實際情況遠比地球儀這種簡化模型復雜很多,真實的地球在自轉時,其自轉軸是會天然擺動的。
這麼說可能有點抽象,我們可以用陀螺來類比一下。大家在抽陀螺的時候,陀螺會大致圍繞其中心軸(這也是一個假想出來的軸)旋轉,在旋轉中其軸線會不斷左右搖晃。
地球的自轉軸就是這樣,只不過地球的自轉速度遠遠慢于陀螺,且地球體積也極為巨大,這就導致地軸的實際偏移速度比較緩慢。
陀螺的自轉軸非常明顯。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也正是由于地球自轉軸的這種不斷移動(也就是極移),給科學家的大地測量工作帶來了很大不便:坐标系本身都在動,坐标系内的點自然也就沒辦法用固定的(X,Y)值來表示了。
為了解決這一點,科學家們根據 1900 年的極點平均位置,人為規定了地球自轉軸的參考軸 CIO(國際協定原點),并以這個參考自轉軸為标準,繪制了極移的大致情況。
以弧秒為部門的極移和以天為時間部門的函數。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抽取地下水導致自轉軸偏移?
自從發現地球自轉軸會周期性偏移,科學家們就分析了極移的原因,最概括的解釋就是地球上質量分布不均勻,導致了極移現象。這個實驗我們用陀螺就能做:在陀螺上随便找個位置,把小的配重塊(比如小木片、小鋼珠,甚至嚼過的口香糖等)用膠帶纏在陀螺上,再去抽陀螺,就會發現它轉的時候歪七扭八的了。
回到地球,一方面,地球本身就不是一個形狀規則的物體,這導致了地球從結構上來說,其質量分布就是不均勻的。
另一方面,地球還是一個活動的星球,星球上各種活動都會導致質量分布的不均一性。在地球内部有 " 地殼 - 地幔 - 地核 " 組成的三個圈層結構,在地球外部,大氣圈、水圈都是不斷運動着的,這些運動往往會導致地球暫時性質量分布的變化。比如地核和地幔中大型岩漿體的向上層運動,冬夏時節大氣層中氣流的相對運動(我們熟悉的西伯利亞冷空氣團就是其中之一);再比如随着氣候變暖導致的冰川冰蓋融化,大質量的水體流入海洋等現象。
地球的内外圈層都在活動,無論是哪一個圈層的活動都有可能導致地球質量分布不均。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樣一說,抽取地下水會導致地球極移就很好理解了:人類活動從地層中抽取了大質量的地下水,并在使用地下水後,讓這些地下水中至少 80% 的水重新變成了地表水,并經由各種途徑(比如農業灌溉後的自然蒸發,工業和生活用途後的排污渠道等)重回海中。這重新分布了地球地表質量,且分布力度極大。
根據研究,在 1993 年至 2010 年之間,人類抽取的地下水總量約為 2.15 萬億噸,這些地下水排入海洋後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6 毫米。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些被抽取的地下水絕大部分都來自北半球地區——北美、印度、中東等,這些水最終可以看作是平均分布在了全球海洋中,自然就導致了比較明顯的極移,其速度是平均每年 4.36 厘米,在這些年間,極點已經向東經 64.16 ° 移動了 78.48 厘米了。
全球地下水虧損(左)和海平面上升(右)分布圖。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 1 ]
雖然人類從 2016 年以來就已經知道人類活動讓極移更大,但那時認為該變化與地下水關系不大,而是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使南北極冰蓋融化。一方面冰變成水,另一方面原本壓在南北極地層之上的冰層融化後,導致地殼部分回彈,就好比彈簧被重物壓住,重物消失後彈簧會回彈一樣,這些都讓全球質量分布發生改變。
但是這次的研究卻認為,人類抽取地下水的行為其實是僅次于冰蓋融化之後的重要控制因素。
理論計算中,不考慮地下水的極移(藍虛線),考慮地下水的極移(藍實線),以及觀測到的全球極移(紅色)數值對比。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 1 ]
極移有什麼嚴重後果?
根據目前的研究,按照當前的極移程度,其實對地球是沒多大影響的。但這僅僅是從極移對地球的影響來說,真正嚴重的後果其實來自直接導致極移的兩個因素,冰蓋融化的後果不必多言,如果持續下去會導致海平面上升,眾多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大城市都會被海水淹沒。
至于過度抽取地下水,其危害程度更加深遠,可能數十萬乃至百萬年内都難以恢復。這是因為地下水并不是以一整個水體的形式存在于地下的,而是以孔隙水的形式存在于地下岩層中的,也就是說,當我們抽取地下水時,并不是從一個地下河或者地下湖中抽取的,而是從岩層孔隙中抽取的,這些孔隙中的水會富集到井中,然後被源源不斷抽取出來。
地下岩層以及岩層中的孔隙,這裡才是地下水的來源。圖片來源:BRGM-CO2GeoNet(根據 CC 協定使用)
在未被抽取的時候,孔隙水實際上是岩石中的一個支撐結構。一旦孔隙水消失,岩石就相當于損失了一個支撐點,會在上面岩層的重壓之下被壓實,其孔隙自然就會變小甚至消失,這時候,就算我們再往回灌地下水,也無法讓這些孔隙恢復了。
一方面,岩層由于失去了孔隙度,變得更致密了,就好像我們壓海綿,海綿變扁了。從宏觀上看,就會表現出地表沉降。
放眼到全世界來看,印度尼西亞的首都雅加達,作為全球地表沉降最嚴重的城市(每年沉降 17 厘米),預計在海平面上升的疊加影響之下,其大部分區網域可能會在 2050 年就完全處于海平面之下,目前印尼已經着手規劃遷都了(當然啦,地表沉降僅是遷都原因之一)。
雅加達沉降速度圖示。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 2 ]
另一方面,臨海城市中的地下水一旦被抽取後,孔隙變空,海水就會因此滲透到這些孔隙中補上原本淡水的位置,于是這些地方就會出現海水入侵的情況,這将在未來很多年内嚴重影響當地的供水情況。
此外,由于有些地下水位于地層深處,其水源來自地表水的緩慢下滲,一旦抽取之後,重新補充的時間以十萬年甚至百萬年計,要是一旦被海水,或者是因抽取方式不适合等原因而污染,就相當于我們幾乎永久性地失去了這一部分的地下水。
人類行為對地球運轉的方方面面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們在為人類文明感到自豪的同時,也需要擔憂人類和地球未來的命運了。
參考文獻
[ 1 ] Seo K W, Ryu D, Eom J, et al. Drift of Earth's pole confirms groundwater depletion a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or to global sea level rise 1993 – 2010 [ J ] .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23, 50 ( 12 ) : e2023GL103509.
[ 2 ] Bott L M, Sch ö ne T, Illigner J, et al. Land subsidence in Jakarta and Semarang Bay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processes, risk perception, and household adaptation [ J ] .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21, 211: 105775.
策劃制作
出品丨科普中國
作者丨地星引力 科普創作者
監制丨中國科普博覽
責編丨董娜娜
審校丨徐來 林林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内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復 " 轉載 "
點亮 " 在看 "
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