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為什麼亞洲腳,更難穿到合腳運動鞋?,歡迎閱讀。
選對鞋,與「鞋子磨合」告别。
全球範圍的運動鞋品牌更多了,但對于亞洲腳來說,買到合腳的運動鞋依然有不小挑戰。
「鞋頭太窄,導致小拇指擠壓變形」、「後腳跟包裹感不足,使得腳踝穩定性下降」、「腳底缺乏支撐,在長時間站立和跑步後感到足底酸痛」以及「明明試穿時舒适的鞋,帶回家後卻并不舒适」,這一系列問題,在歐美運動鞋遍地的亞洲市場來說,并不鮮見。
事實上,「不是腳有問題,而可能是鞋不合适」。有研究顯示,63% 至 72% 的人,穿着的鞋子與其腳的長度和寬度是不相符的。而對于亞洲市場而言,這個問題可能更為明顯。
一方面,亞洲腳型穿不對歐美鞋的無奈。大多數歐美品牌在研發鞋品時,是以歐美人的足部數據作為設計模板,兩者腳型的區别,也注定了亞洲腳在穿着感受上,總是差那麼一點。
而另一方面,不僅是大多數消費者不了解自己的腳型,買錯鞋;更是在「一鞋多穿」的習慣下,在錯誤的場景穿着不相稱的運動鞋,比如穿專業戶外鞋去通勤、穿着跑鞋打網球等。
在產品上,「窄型」和「專業型」特點的隐形綁定,也讓寬腳、高腳背的亞洲腳,成了腳型特例。
久而久之,在量產鞋楦的面前,能不能穿,只能靠自己調節。「買大一碼的鞋、換一張足弓支撐鞋墊」,将鞋子的不合适,看作是「新鞋磨合期」,運動鞋的合适與否,成了消費者的某種「削足适履」。
亞洲腳需要更多亞洲鞋型的鞋,當然,選對運動鞋做運動,也一直是個需要被科普的命題。
01 亞洲腳穿不對歐美鞋
「正碼正拍」也買不到合腳的運動鞋,「穿着腳累、壓腳背、卡小拇指」等腳感問題的反饋層出不窮。運動鞋的功能雖然在增多,但擁有一雙舒适的鞋卻變得很難。
一方面在于,有研究指出,一些運動鞋的普遍的結構設計,不僅不能帶來舒适感,在無形中還會影響穿着者的足部健康。比如,錐形鞋頭、鞋跟太高、鞋子過重等。
常見的「鞋跟抬高」設計,即後跟高于前腳掌。通常會用在長跑鞋、籃球鞋,像 Nike Air Zoom Pegasus 後跟比前掌高 10mm。
作為跑鞋,它可以更好的吸收衝擊力,降低膝關節負荷。但對于長時間日常穿着行走,它會使得小腿後部的肌肉和肌腱收縮、縮短,可能會影響正常的步态、自然的足弓支撐,以及破壞主要足弓,導致過度内旋。
又比如趾簧的設計,即前掌,尤其是腳趾區網域自然的上翹。通常會用在競速跑鞋、綜訓鞋中,像 adidas Adios Pro3 或是 Reebok Nano X3。作為長期的日常穿着,趾簧會減少腳趾的自然抓地需求,導致足部肌腱失衡,從而引起腳趾彎曲等其他足部問題。
另一根源在于,運動鞋市場的設計邏輯長期以歐美标準為中心,比如 Nike、adidas 的主流鞋型。而亞洲腳型的特征,在以歐美品牌為主導的全球市場中容易被系統性忽視。
從兩者的腳型特征來看,歐美人群的腳型通常較為狹長、前腳掌較窄,普遍的高足弓,而腳背較低、所以對于鞋舌的壓迫感較少。
而亞洲腳型,普遍偏寬短、前腳掌較寬,多為中低足弓,并且腳背偏高。即便是亞洲内部的腳型也存在差異,例如日本人低足弓比例較高,韓國人腳型偏向瘦長,中國北方人腳型普遍比南方人更寬厚等。
因此對于市面上的大多數鞋款往往會感到擠腳、壓腳、以及長時間穿着腳底板疼等問題。
更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消費者對于自身腳型的特點并不了解,選錯鞋不僅是舒适問題,更是健康問題。
長期穿窄鞋會導致大拇指變形、拇外翻,而鞋底太硬,則容易引發足底筋膜炎。面對目前市場上,許多運動女鞋缺少足弓支撐的問題,長久會導致足弓塌陷,加重扁平足。
以及市面上流行的老爹鞋或是後跟過高的運動鞋,不僅增加崴腳風險,出現拖沓的步态,腳趾的推進力也會減弱。
主要包括過度翹起的鞋頭使得大腳趾活動受限,抓地力減弱,經常宣傳的「踩屎感」,會使得足底感知能力下降。長時間穿着還可能會引起骨盆前傾,加重腰椎前凸,引發駝背代償。
02 不僅不合亞洲腳,而且運動也會穿錯鞋
在運動風盛行的當下,運動鞋幾乎成了日常标配,從運動健身到旅遊通勤,消費者習慣于一雙鞋走天下。
一雙緩震跑鞋通勤走一天,穿着復古板鞋去打網球,或是穿溯溪鞋上跑步機,說那是松弛感。
回歸本質,不同運動鞋是為特定運動場景所設計的,而每項活動所需的設計重點也不同。比如網球鞋強調橫向支撐、戶外鞋注重防滑耐磨、德訓鞋追求輕便、靈活。
錯誤使用鞋款,一方面無法發揮它的最大效力,另一方面輕則是感到局部疲勞,重則會帶來慢性損傷。
舉例來說,力量訓練鞋的設計強調足部對地面的感知力和穩定支撐,但長時間用于日常通勤,足底無法有效分散衝擊力,容易使得步态變形。
而越野鞋的鞋底厚重,且齒紋深,在凹凸的戶外地況能增加抓地力,但日常平地行走時,則會導致小腿肌群持續緊繃,引起小腿後側酸痛。
前段時間,# 男子穿碳板跑鞋跑步患上足底筋膜炎 的話題引發熱議,也讓消費者關注到穿着不合适的鞋子,也可能會導致筋膜的損傷,甚至斷裂,引發炎症和疼痛。
除了運動鞋使用場景的問題,不同運動項目的鞋楦寬度設計差異明顯,選鞋時,如果忽略了鞋楦的匹配,就算是對的運動場景,腳感依舊可能很差。
比如,跑鞋,對于穩定型的跑鞋一般更适合足弓低、容易内旋的人群,腳寬的人群需要選擇 2E 或是 4E 的寬楦;緩震型的則多為 D 楦,适合足弓高、腳型偏瘦的人群。對于重型登山靴,長期的負重就需要選擇大半碼的寬楦,以應對足部的自然腫脹。
當然,選擇運動鞋最核心的功能是輔助運動,而不是單純的造型展示。有研究顯示,以設計為主導的鞋子在結構和功能上往往不合适穿着者的腳型。
例如,匡威 All Star,美式復古穿搭的百搭聖品,但卻是寬腳人的天然刑具,設計與腳感不可兼得,要獲得所謂的舒适感,全憑消費者日復一日的腳感磨合。
還有 Nike Air Force 1,雖然外觀經典,但鞋底硬、回彈低,長時間穿着會引發足底疲勞,即便是體育生們人手一雙配白襪的街鞋,也很少真的有人穿它去打球。
03 選對鞋,才能與「鞋子磨合」告别
大眾對于「寬版」、「足背增高」等設計需求的增加,不少運動品牌也開始意識到腳型差異帶來的切實問題,陸續推出了适合寬版腳型的鞋款,比如 Nike Winflo 11、adidas DROPSET 3 以及 asics Gel-Kayano 系列等。
不僅如此,一些品牌線下旗艦店也引入了更專業的選鞋标準和足型測量服務,比如 3D 腳型掃描、動态步态分析等幫助消費者了解自己的足弓高度、腳寬數據以及重心分布等,進而推薦更匹配的鞋款。
對此,精練 GymSquare 結合以下信息來源,匯總了一份消費者選購運動鞋時的選購指南( 來源:小紅書博主宇騰愛穿運動鞋的視頻 "72% 的人正穿着不合腳的鞋 "、PUMA 選鞋尺碼指南、adidas 如何測量鞋碼、asics 如何選擇合适的跑鞋、以及 Nike 如何測量你的腳)
// 如何選合适的鞋
了解自己的腳型,分為羅馬腳、希臘腳和埃及腳休閒鞋,最長腳趾距離鞋頭最遠端一拇指的寬度跑步鞋,最長的腳趾距離鞋頭半拇指寬,作為日常通勤最好選大一拇指寬下午或運動後試鞋,更接近真是運動場景左右腳尺碼差異,按照腳大的選穿運動襪試鞋對于寬腳人群,注意鞋楦大小,男式美碼 2E 和 4E(中國顯示 3 和 4)為加寬和超寬,女式美碼 D 和 2E(中國顯示 2.5 和 3)為加寬和超寬對于孕期女性,因水腫可能需要臨時換寬楦 + 彈性鞋面跑鞋:中性緩衝鞋,适合足外翻類型且足弓較高;高穩定性鞋,适合足弓正常并屬于中性内旋類别;運動控制鞋,适合扁平足且容易過度内旋的人
// 如何測量腳的尺寸
在一天結束時測量腳的尺寸最準測量前,穿上打算與鞋子一同穿的襪子用一張紙貼在地板上,一只腳站在紙上,膝蓋微彎曲用筆在紙上描出腳的輪廓,雙腳都需要标記大腳趾和腳後跟最外側部分的位置,用尺測量兩點之間的距離,即測量值代表了腳的長度。同樣的方法,腳寬測量前腳掌最寬處的水平直線距離
總之,不要把與鞋子磨合作為買鞋的常态,目前市場上鞋類版本眾多,即便千人千腳,也終究能找到一雙合适的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精練 GymSquare"(ID:GymSquare),作者:芷若,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