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A股2025,券商存在哪些共識與分歧?,歡迎閱讀。
作者 | 範亮
編輯 | 丁卯
11 月份,随着 10 萬億化債、特朗普當選等一系列預期的相繼落地,上證指數在衝高至 3500 點後,便一路回落至當前的 3300 點,與 10 月份收官時點位接近。
從預期催化到預期落地,A 股市場在經歷先漲後跌後,市場情緒逐漸趨于穩定,A 股的估值修復自然也告一段落。在新一輪增量政策博弈尚未開啟,以及實際業績未落地前,失去交易主線的 A 股市場投資難度也有所升高。
恰好在年關将近的時點,國内各大券商的 2025 年度策略報告也陸續出爐,一定程度上為投資者指明了方向。盡管國内券商的立場天然決定了其積極樂觀的總體基調,但不同券商策略報告的共識和分歧依然值得投資者重點揣摩。
那麼,在 2025 年度策略報告中,機構對後市究竟是什麼樣的态度?又有哪些共識和分歧?
盈利回升,幅度存在分歧
在相對估值法下,市場上漲主要取決于盈利(EPS)和估值(PE)兩方面因素的驅動,而估值波動則往往源自盈利預期、流動性變化、政策取向和力度等因素。從長期來看,牛市可以持續的基礎是要有确切盈利的改善。
對 2025 年 A 股上市公司的盈利預測,目前各家券商普遍認為,A 股盈利将會在 2025 下半年出現反彈,但對于全年的反彈幅度,機構之間的預期卻并不一致。
其中,光大證券預測:全部 A 股非金融 2025 年歸母淨利潤增速為 13.8%,A 股整體利潤增速為 10.2%,而其他券商的盈利預測則落在 5% 附近。如華泰證券預測 2025 年 A 股非金融企業歸母淨利潤增速為 5.2%;中金則指出,自上而下預計 2025 年 A 股 / 非金融盈利同比可能在 1.2%/3.5% 附近;中信證券預計 2025 年全部 A 股盈利同比增速将從 2024 年的 0.5% 小幅上升至 0.7%,遠低于光大與中金的預測。
各家機構之所以會對全 A 非金融盈利預測產生分歧,背後核心的原因落在對通脹的不同預期。
例如,較為樂觀的光大證券預計:到 2025 年底,CPI 同比将回升至 1.5%,PPI 同比将回升至 1.2%,對應全年平均 CPI 為 1%,PPI 為 -0.2%;而華泰證券則預測:低關稅情形下 CPI 同比在 2025 全年為 0.8%,PPI 同比 -0.9%;高關稅情形下 CPI 同比 0.7%,PPI 同比 -1.1%;中信證券則預計:中性情形下明年全年 PPI 和 CPI 同比增速分别為 -1.3% 和 0.3%。
總的來說,盡管各家券商對通脹的預測力度不一,但在趨勢上卻達成了共識:即CPI 同比進一步回暖,PPI 同比跌幅收窄,從而支撐 A 股上市公司盈利回升。
在盈利回升的大背景下,投資策略自然就從偏防守型投資切換為景氣度投資,即布局盈利超預期的方向,并一定程度上放松對估值的關注度。
估值修復,關鍵在于機構資金
9 月份之前,A 股在盈利增速持續下滑的背景下,估值承受着比較大的壓力,無論是與歷史縱向比較,還是與新興市場的橫向比較看,A 股相對估值均處于偏低狀态。
随着 9 月底以來一系列增量政策的陸續落地,上證指數已經從底部反彈超 25%,創業板指甚至超 50%。市場短期的急速反彈自然是來自預期向好下估值的加速修復,但同時當前 A 股的估值已不在明顯低估的狀态。
券商對此也基本達成了共識,即縱向對比 A 股估值已經步入合理區間,但橫向對比仍略低于新興市場,後續如果有增量資金入場仍有望小幅抬升估值。
縱向看,華泰證券認為:"924" 政策組合拳以來的第一階段估值修復,時間上和空間上已基本到位,當前萬得全 A 指數的 PE-TTM 為 18 倍左右,已經處于當前宏觀環境的中性、合理點位,不存在明顯低估或高估;光大證券也有類似觀點,其指出截至 2024 年 10 月 22 日,上證指數 PE ( TTM)位于 2010 年以來的均值附近。
但橫向看,A 股與新興市場相比仍有折價。華泰證券統計,滬深 300 較 MSCI 新興非中國指數的 PB 折價約 10%,而同樣口徑下,2023 年以前,滬深 300 較 MSCI 新興非中國指數 PB 基本平價甚至有小幅溢價(平均 5% 左右)。
中金也指出:從全球對比維度,A 股市場具備較高的投資性價比。A 股市場估值仍處于全球偏低水平,考慮到當前海外資產在 A 股配置比例并不算高、中外資產回報相關性處于較低水平,當前A 股對于全球投資者而言具備較好投資吸引力,或成為海外資產多元配置、分散風險的理想選擇。
對于後續增量資金來源的預期,各券商均認為機構資金是核心力量。本輪 A 股的大幅反彈,主要來自散戶資金推動,機構倉位提升不多仍是潛在多頭。
一般來說,股票型基金的收益表現主要由機構資金驅動,個股收益表現則由散戶資金驅動,而本輪牛市中個股的超額收益、區間漲跌幅中值要明顯強于股票型基金,因此當前市場中散戶力量更強。
圖:股票型基金收益統計 資料來源:光大證券,36 氪整理
與之相印證,中金數據顯示,10 月上交所 A 股賬戶新增開戶數 685 萬,為歷史單月第三高的水平。同時,個人參與度較高的 A 股融資餘額由 9 月 23 日的 1.36 萬億元增加至 11 月 8 日的 1.77 萬億元。對比來看,部分私募基金權益倉位從 8 月的 48% 僅提升至 9 月的 56%,公募權益基金倉位變化不大,EPFR 跟蹤的主動型外資短暫小幅流入 A 股後近期再度流出。
機構資金入場偏晚,一方面是因為個人投資者牛市前期偏好親自入場,牛市中後期傾向于購買基金,另一方面也與基金募投存在一定的滞後性有關。
總的來說,當下 A 股相對估值已經進入合理區間," 修復市 " 告一段落,但後續仍有望會有機構增量資金入場,依然可以對估值修復形成支撐。
景氣投資為主,對消費存在分歧
在盈利回升 + 估值合理兩大一致預期下,各大券商認為後市的風險偏好将有望提升,因此景氣 / 成長投資被提及最多,產業自主、AI 為投資關鍵詞。
具體來看,中金認為:成長產業經歷過去三年的估值持續壓縮,部分領網域已經對基本面下行進行較充分預期和定價,随着宏觀環境趨于穩定和風險偏好改善,景氣投資有望重回視野。具體關注供給側出清、產業自主、AI 等新產業趨勢幾個方向。
中信證券建議:關注預期強化的自主可控主線,以及技術驅動的新興產業機遇。一是特朗普再次當選後,預計美國将繼續對中國科技產業進行限制,自主可控主線預期或将持續強化。二是建議關注發展新質生產力帶來的產業更新投資機遇,當前以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技術等為代表的科技創新正在驅動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
光大證券對 A 股盈利修復較為樂觀,但投資策略偏謹慎。其指出:投資者對于未來經濟及企業盈利改善已經形成了較強的預期,不過經濟及企業盈利能否實際改善目前尚無法驗證,不排除本輪行情可能僅為預期改善驅動的市場,但目前尚無法證偽,因此高風險偏好品種也值得投資者關注。
華泰證券認為:當前至 2025 年上半年,美國 " 順周期式 " 寬财政預期或為美元帶來上行風險,A 股絕對估值或有 " 颠簸 ";2025 年下半年,若美元出現階段性調整視窗,疊加彼時信用周期改善、供給出清初現曙光、地產銷售止跌,A 股有望迎來第二輪估值中樞抬升機會,這一期間大盤成長風格會占優。
對于 2025 年的消費板塊表現,各家券商觀點也不一致。
光大證券、中信證券認為:可以将受益政策的消費方向作為一條投資主線。原因是在外需受貿易因素存在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提振内需特别是消費成為一個可行性選擇,未來主要關注政策指引、政策落地效果。配置策略上中信證券建議從今年年末到明年年中,在消費板塊内的配置策略從攻守兼備逐漸遞進到彈性品種。
中金則将具備優質現金流的消費龍頭納入 " 新型紅利 " 板塊,并作為投資主線。其認為:未來高股息策略将有所分化,傳統自然壟斷行業的股息率性價比有所下降,而消費領網域則是新視角。華泰證券也發表類似觀點,即關注現金流收益率較高的内需消費板塊。
對于市場比較關注的出口鏈,券商普遍觀點是采取回避策略。主要的原因在于特朗普上任後,可能對我國企業出口出海造成一定影響。華泰證券統計,從 2018 — 19 年的經驗看,Jiao et al. ( 2022 ) 1 的研究顯示,2018 — 19 年貿易摩擦期間,平均而言,企業層面含關稅出口價格每上漲 1%,就會導致中國出口企業的利潤率下降 0.35 個百分點,企業層面的含關稅價格上漲 1%,我國整體出口下降 0.83%。
因此,投資中應盡量避免出口占比較高的企業,或者主要關注出口韌性較強、衝擊相對較小領網域。
總的來說,對于 2025 年的 A 股投資,各家券商的策略報告均表現出了對盈利改善的積極預期,基于此在估值相對合理下,景氣度投資的偏好明顯上升;同時,對政策驅動收益的消費行業、現金流充足的消費龍頭機構也較為看好;而對外圍風險影響較大的出口鏈條,則需要采取回避策略。
* 免責聲明:
本文内容僅代表作者看法。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決定投資前,如有需要,投資者務必向專業人士咨詢并謹慎決策。我們無意為交易各方提供承銷服務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資質或牌照方可從事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