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董明珠“上”,格力“下”,歡迎閱讀。
文 | 壹度 Pro
全國各地的數萬家格力專賣店,正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換門頭運動。
從四川成都,到山東、海南、重慶等等,多地的格力專賣店,已經開始卸掉格力的名字,裝上 " 董明珠健康家 " 新門頭。
▲ 圖源 / 高德
格力旗下不少線上店鋪,也都已經改名成了 " 董明珠健康家直播間 "。
▲ 圖源 / 抖音
格力,一個擁有超 30 年歷史的傳統制造業老巨頭,迫切進行一場徹頭徹尾的變革,這并不令人意外。
但是,品牌已經深入人心的格力要改名,而且要以董明珠命名,這一波操作,着實令人費解。
自 2012 年進入 " 董明珠時代 " 的格力," 董明珠 " 的烙印越來越強," 格力 " 的聲量卻越來越小。
這場 " 董明珠,上;格力,下 " 的浪潮還在繼續, 只是,結局不知道是雙赢,還是兩敗俱傷。
" 董明珠健康家 ",是啥?
" 改名事件 " 沸沸揚揚時,格力官方站出來回應:" 董明珠健康家 " 是格力電器對終端 SI(終端形象識别系統)進行全面更新的計劃。
其解釋稱," 董明珠健康家 " 是以新店為主,不過也有部分門店會在以前的董明珠店的基礎上做更新。而且,更新為 " 董明珠健康家 " 還是有一定門檻的,并不是想升就能升。
面對 " 董明珠健康家 " 這個品牌,在四川格力電器發布的文章中,格力終端建設負責人高傑稱,這是一場格力從產品到服務、從空間到體驗的品牌革命,消費者可以體驗 " 全屋好家電 "。
▲ 圖源 / 四川格力電器公眾号
可以看出,格力打造 " 董明珠健康家 " 這個品牌,一方面,是想将董明珠的個人 IP 價值最大化,就像雷軍靠個人 IP 給小米汽車帶貨一樣;一方面,是想擺脫消費者心中 " 格力只賣空調 " 的印象,通過終端渠道變革,發力多元化。
只是," 董明珠健康家 " 才發力不久,格力就迎來了一波嘲諷。
聽到 " 董明珠健康家 ",有人覺得 " 像賣老年人保健品的 ",有人覺得像是 " 足浴店 ",很少有人把這個名字和智能家居聯系在一起。還有人調侃," 若按此邏輯,小米之家是否該改名為‘雷軍科技屋’、榮耀是不是應該改名‘趙明不妙屋’ "?
從目前市場反應來看,這次更名,帶來的大多是對格力積攢多年品牌形象的損害,消費者對格力的信任和好感再一次被降低。
這并不是格力第一次因為董明珠個人 IP 和格力品牌融合而陷入争議。
早在 2015 年格力手機推出的時候,就用董明珠的個人頭像作為開機畫面,下面還有一段感謝語和董明珠的籤名,在當時被吐槽,像是 " 家電版老幹媽 "。
▲ 圖源 / 微博
2024 年初,格力還上線了一款售價 29999 元的 " 玫瑰空調 ",是格力推出的最貴的空調。
關于這款 " 天價空調 ",董明珠曾在多個場合提起,這是一款由她親自設計的空調,是想打造一款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适合新婚人群,尤其是金婚、銀婚人群使用。
然而,對比小米去年創新推出的 " 分區洗衣機 ",因為切中痛點收獲一眾好評,格力 " 玫瑰空調 " 的藝術設計,消費者們并不買賬。這個產品上線後,被用戶吐槽為,審美還停留在 "90 年代 ",產品設計 " 又土又醜 "。
從 " 董明珠健康家 ",到格力手機、玫瑰空調……董式的審美,正在引發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群體的群嘲和逆反心理。
2 月 24 日,格力電器市場總監朱磊對外談及 " 董明珠健康家 " 稱,去年年底就開始謀劃,目前輿論情況都是意料之中。格力希望用最快時間突破 " 格力只有空調 " 的刻板印象," 從過去的一個星期的結果來看,這個目的是達到了。"
面對這一波品牌更新的群嘲,格力似乎還樂在其中。
董明珠的 " 個人英雄主義 ",又 " 進 " 一步
早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董明珠就已經加入格力當了一名銷售員,并以堅韌和 " 難纏 " 而著稱。
從最基層做起,董明珠短短 5 年内就成為了銷售經營部長,這之後,格力空調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從產銷量到銷售額,都在國内位居首位。
正是因為在格力空調市場拓展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董明珠在格力内部的地位水漲船高。2012 年,伴随着創始人朱江洪的退休,董明珠正式成為格力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在格力集團的核心地位也得以鞏固。
盡管 2016 年董明珠卸任格力集團職務,只在格力電器任職,但 2019 年,格力電器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混改後,格力電器變為無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的企業,董明珠作為董事長和總裁,在格力電器中的話語權進一步增強。
作為格力電器的核心領導層,董明珠的管理風格,一直以直接了當、雷厲風行的強勢風格而示人。
一篇題為《CEO 自戀及其經濟後果研究——以格力電器為例》的碩士學位論文中提到,在董明珠成為格力一把手後,格力電器董事會成了董明珠的 " 一言堂 ",董事會權力嚴重失衡。
這次格力專賣店更新為 " 董明珠健康家 " 的事件,也表明了董明珠的個人 IP 影響力正在進一步放大,格力的聲量在進一步弱化。
董明珠最近在《酌見》欄目的一系列言論,更是無一不透露着其在格力的說一不二。
就比如,董明珠透露了她的 " 凌晨三點管理學 ",因為 24 小時都在思考格力的事情," 半夜三點鍾醒了,我就要研究,公司馬上連夜發通知 "。
她對經銷商也是雷霆手段,比如吃飯時發現飯店裡用的不是格力空調,直接走人,強調必須找裝着格力空調的酒店吃飯。
▲ 圖源 / 酌見
她還強調,員工要 " 對企業忠誠 ",而不是效忠個人、奉承自己。但其強勢作風和嚴苛風格,很難不讓企業形成個人權威主導的氛圍。
此前,董明珠從一檔職場綜藝吸納孟羽童成為秘書,并号稱 " 希望把孟羽童留在身邊,培養成未來第二個董明珠。" 孟羽童因為規劃不同而離職後,董明珠批評稱," 年輕人應以集體利益為重,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 ",現在的年輕人自由散漫,以自我為中心,這是不可取的。
不可否認,董明珠的管理風格,讓格力在早期搶占市場中占據優勢,也在最近幾年格力電器數字化渠道改革中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最明顯的體現就是,董明珠 2020 年直播累計銷售額達到了 476.2 億元。
只是,越來越強的 " 一把手 " 風格,也引發了外界對于格力的擔憂。
首先,在 " 董明珠健康家 " 更名後,格力和董明珠的 IP 深度綁定後,削弱了企業品牌的獨立性。董明珠的負面輿情,也将會給格力造成潛在風險。
其次,董明珠直言不諱的強勢,更像是個人英雄主義,在當下強調多元化和團隊協作的社會氛圍,格格不入。
這些觀念,都透露出一點,就是董明珠已經脫離了當下的職場文化,在和年輕一輩的相處中,容易造成代際管理衝突。
此外,當董明珠的這些強硬言論在公開場合被展示後,一些消費者也會因為董明珠缺乏親和力、缺乏對年輕人的尊重和理解,導致部分年輕人對格力品牌產生距離感。
多次轉型失敗的格力,要再一次 " 敗 " 了?
最近,董明珠還透露,已經找到格力接班人,有三四個預備人選。" 現在我已經有幾個苗子在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崗位,關鍵要有一個人出來 "。
這并不是董明珠第一次談及接班人話題,此前,孟羽童、王自如也都被傳是董明珠培養的下一個接班人。
2 月底,格力将舉行新一屆董事會選舉,但從董明珠最近透露的意向來看,董明珠短期内可能并不會退休," 如果現在退休格力就沒了 "。
但是,當下的格力,或許也并不是一個交接的好時候。
畢竟,從财報層面來看,2015 年時,格力的營收規模比不上美的,但還是超過了海爾智家。而到 2023 年時,格力營收規模幾乎只有美的的一半,就連海爾智家也早已超過了格力。
在業務多元化上,格力也被美的、海爾遠遠落在了身後。
▲ 圖源 / 财報
格力在 2024 年上半年,空調業務營收占比依然能達近八成。美的空調業務營收在 2024 年前三季度只占不到五成,而海爾是白電巨頭中多元化最為成功的。在 2024 年上半年,洗衣機、冰箱營收占比都在兩成以上,而空調業務占比不足三成。
這些年,在董明珠的帶領下,格力也曾做過不少多元化的嘗試。從 2015 年到 2018 年,格力曾經先後進軍手機、新能源車和芯片領網域。
只是,因為定位不清、技術積累不足,格力手機核心團隊多次調整,已經解散;董明珠在股東反對下以個人名義控股的珠海銀隆新能源,連年虧損早已掉隊;曾宣稱投入 500 億元研發的芯片,如今也沒有什麼水花。
2013 年,董明珠和雷軍在央視一個節目上立下 "10 億賭約 ",賭小米 5 年後營收能否超過格力。
5 年後,這個賭約是董明珠赢了,但拉長 10 年來看,格力的營收規模早已被小米遠遠抛在了身後。
在智能家居上,格力 2013 年就開始布局,但如今同樣遠遠落後小米。
小米早已形成了龐大的 IoT 生态鏈,智能家居產品線豐富,用戶可以通過小米手機和米家 APP 實現設備的互聯互通。相比之下,格力的智能家居布局相對滞後,產品線不夠豐富,生态系統的完善程度也較低。
這一次,格力 " 董明珠健康家 " 的渠道變革,也被人調侃為董明珠是為了學雷軍,給品牌帶貨。
但是,這次改名的操作,依然不被人看好,近幾十年商業史上少有企業改名為董事長名字而成功的案例。
此次改名,在外界看來,格力就像走在鋼絲上,稍有不慎,就可能迎來又一次改革失敗,在轉型中陷入更深的困境,甚至可能造成難以逆轉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