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王傳福安徽老鄉:88年AI天才首次以車企掌門人亮相,歡迎閱讀。
2025,兩個安徽蕪湖人,成為智駕開年的最強變量。
一位是王傳福,比亞迪開啟全民智駕,如猛虎下山,轟轟烈烈。
另一位的名字,在車圈暫時有點陌生,但在 AI 界赫赫有名。
印奇,清華姚班出身,第一代 AI 創業者,AI 四小龍之曠視科技的創始人,Face++ 背後的少年天才……而現在,他以千裡科技董事長的新身份首次對外亮相。
不少人感嘆——
" 最懂 AI 的人來到車圈 "。
因為他的入局,2025 年最受關注的智駕公司基本已經沒有了懸念。
更何況,印奇進入車圈,千裡智行,還有基因優勢。
千裡征程,印奇首秀
最近,在上海舉辦的 2025 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 ( GDC ) 上,吉利汽車、千裡科技和階躍星辰聯合官宣,要攜手打造汽車全網域智能。
吉利大家都很熟悉了,階躍星辰是大模型六小虎之一,多模态領網域的卷王。
兩位都是各自領網域的翹楚。
千裡科技是誰,何以與吉利、階躍強強聯合?
這還要從半個月前的一場股東大會說起。
2025 年 2 月 12 日,力帆科技召開股東大會,決定更名為 " 千裡科技 ",其在相關公告中解釋稱:
公司破產重整結束後,汽車業務逐步恢復,整體經營平穩發展,為改善公司品牌形象,對公司名稱和證券簡稱進行變更。
最終,更名決議以超 99.96% 的支持率通過。
這一天收盤時,力帆科技的股價為 7.61 元,市值為 344 億元,此後股價一路上漲,上午收盤時股價已漲至 9.64 元,相比更名當天大漲超 26.5%。
當前市值 435 億元,改名 12 天整整漲出來 100 億元。
從力帆科技到千裡科技,一如當年同城的小康更名為賽力斯,象征着新起點,再出發。
一個智能化的新起點,一次面向 AI 的再出發。
不過與賽力斯不同的是,在更名前力帆科技的掌舵人也換了,這是力帆科技被看好的重要原因。
力帆科技現任董事長印奇,1988 年出生于安徽蕪湖,是王傳福的老鄉。
2010 年畢業于清華姚班。2011 年赴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計算機博士學位,讀博期間創立了曠視,後來曠視憑着力壓 Facebook 的人臉識别算法,一戰成名,後來的 Face++,成為了中國最早的 AI 名片。
憑借技術的領先,曠視開啟了在城市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消費物聯網等領網域的落地,引領了中國初代 AI 創業,并且被與商湯、雲從和依圖等最早的 AI 獨角獸并稱為 "AI 四小龍 "。
但如同華為遭遇的局面,在 AI 紀元之下,技術領先者也會遭遇非技術的不可抗力打壓。華為根深葉茂,曠視則牛犢初生,沒有那麼幸運。
于是就在 2024 年 7 月,曠視和印奇,都迎來了新的變革。其中印奇,以一種特殊方式,躬身入局造車。
7 月 1 日,印奇成立江河順遂,次日便通過江河順遂受讓力帆科技 9 億股,對價 24.3 億元,成為力帆科技第二大股東。這一天,千裡 ( 力帆 ) 科技收盤時的股價為 3.69 元,還不到今天股價的 40%。
2024 年 11 月 11 日,力帆科技發布公告,選舉印奇為新任董事長。
更其後,力帆新氣象,幹脆通過新名字對外官宣,更名千裡科技,開啟新征程。雖然是新名字,但對于中國人來說,不難窺見背後的追求。
既有 "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 的初心,也有 " 一日千裡 " 的自我追求和鞭策。
不論如何,千裡科技剛剛登台,就幾乎被外界視為 2025 年最值得關注的智駕新勢力——至少是最不容忽視的那一個。
兩個安徽蕪湖人,打造兩匹智駕黑馬
2025 年剛開年,攪動中國車圈智駕格局的,都是安徽蕪湖人。
一個是比亞迪的王傳福。王傳福力推 " 全民智駕 ",用比亞迪龐大的規模效應,加速數據飛輪轉動," 天神之眼 " 潛力無限,自不必多說。
而重組後的千裡科技,有 AI、有車,還有包括大模型在内的完整生态鏈。
有 AI 不必多說,幾乎就是印奇名字的後綴。
智能駕駛本質是 AI 在車端的應用,印奇在曠視時期,就展現出對 AI 技術和落地的洞察。
2021 年,曠視正式成立智能駕駛業務團隊,2022 年提出 Transformer 的多視圖 3D 目标檢測算法 PETR。
2023 年以 PETRv2 模型為基礎,曠視拿下了 CVPR 自動駕駛挑戰賽,OpenLan 拓撲關系賽道的冠軍。
同年 8 月,曠視迅速推出量產方案,根據不同需求,推出三等配置:
标準版,支持高速 NOA+ 自動泊車,面向 10-15 萬元車型。僅需 40-50TOPS 算力。
專業版,支持城區 NOA,面向 15-30 萬元車型。
旗艦版,面向 30 萬元以上車型,具備 " 更多的冗餘 ",實現更強的城區 NOA。
這套方案梯次分明,覆蓋範圍全面,尤其是标準版将算力需求拉的很低,貼近當前 " 全民智駕 " 的需求。
因此在正式入局前,印奇就準備了完整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有技術積累,這是成為黑馬的關鍵要素。
如果說純視覺能力,之前車圈只能想到馬斯克和特斯拉;那印奇入局車圈後,之前的固有印象就需要刷新改變——論 AI 視覺,曠視之名,在各大 AI 頂會早就被作為 " 中國乒乓球隊 " 類比了。
其次是有車,千裡的前身,力帆科技有着成熟的汽車制造和場景。這就意味着印奇入局,不是帶着錘子找釘子,而是錘子釘子都具備,問題和場景也非常明确,真正的軟硬體一體,技術和場景兼備。
最後是成熟的生态鏈。千裡總部所在,正是中國傳統汽車第一城重慶,千裡比鄰的,有巨頭長安,也有智能新勢力賽力斯。不論是制造、供應鏈、人才,還是政策支持,都有着顯而易見的支撐支持。
唯一的質疑,或許只有一個——此時印奇入局,是不是太晚了?
在 GDC 大會上,印奇也談到了對當前智能駕駛發展的看法,側面回應了時間節點的話題,他說:
智駕領網域,我自己的判斷未來 3 年應該是收斂期,L3、L4 逐步的去推廣化。
我覺得這是整個車生态化智能化的開端,甚至按籃球比賽來講,可能是第一節剛打完。
他還談及和吉利、階躍的合作,透露了今後千裡的發展方向:
千裡現在的定位是 "AI+ 車 ",希望基于吉利生态服務好吉利生态,利用好階躍大模型的能力,需要有一個整體解決方案的供應商,真正把技術、產品、軟硬體結合在一起。
所以說,在印奇看來,智能駕駛不過是整車智能化的開端,千裡科技面向的業務也不單單是智駕。
實際上,不論是 AI 的競速,還是智能汽車的變革,另一個更有影響力的人也早已把視野放到了更大的維度,在其麾下,有軟硬體一體的智能電動車、有大模型研發項目、有 AI 系統打通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和 Robotaxi 業務……
這些業務分别對應——特斯拉、xAI、擎天柱、Cybercab ……這個人就是伊隆 · 馬斯克。
不知道印奇是否洞察了馬斯克的宏圖,所以躬身入局站到了智能汽車賽道之中,然後又與階躍和吉利,組成了生态聯盟。
但不論如何,印奇及其千裡科技,依然首次公開亮相就引發了更多讨論。
其中最信任但也最幽默的一種,是認為印奇和智能汽車早已冥冥之中 " 量子糾纏 "。
畢竟印奇生于安徽,長于蕪湖,中國沒有第二個地方,比這裡更具造車的夢想性和傳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