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為什麼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可能是你的大腦在糾正自己的錯誤!,歡迎閱讀。
你是否有過這樣 " 似曾相識 " 的奇妙感覺?
旅行去到一個陌生地方,卻產生了故地重遊的感覺;與人相遇相識時會像賈寶玉那樣感到 " 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 ",卻又無法回憶起具體場景;夢中的場景在現實中上演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
" 似曾相識 " 的感覺是普遍的
事實上,大多數人在生活中的某個時刻都會經歷這種 " 似曾相識 " 的現象。早在 1600 多年前,北非的古代哲學家聖奧古斯汀(St. Augustine)就已經對這種現象做了最早的記錄。
在心理學中,這種 " 似曾相識 " 的感覺被稱為既視感現象(D é j à Vu),克羅地亞薩格勒布大學醫學中心神經内科醫生瑪麗亞 · 博什尼亞克 · 帕希奇(Marija Bo š njak Pa š i ć)的研究表明,超過 97% 的人都產生過既視感現象,其中超過三分之二的人有一定的規律性,這種現象在年輕人中發生頻率最高。
那麼,既視感現象是如何發生的呢?
" 既視感 " 的科學解釋
既視感現象往往是自然產生的,在實驗室裡人為重現它充滿了困難與挑戰。事實上,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确的機制來解釋既視感現象的產生,但是學界已經做出了一些探索。
颞葉的位置和基本結構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 4 ]
雖然既視感現象也被稱為海馬效應,但是鑑于其復雜性和獨特性,經過 100 多年的研究後,學界普遍承認海馬效應不可能僅僅與大腦中單一的海馬結構有關。
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阿基拉 · 羅伯特 · 奧康納(Akira Robert O ’ Connor)最新的研究發現,既視感現象可能是大腦在糾正自己的錯誤。
既視感現象是大腦中識别熟悉情況的部分(位于太陽穴後面的颞葉)過度興奮時出現的現象。接着,大腦的另一個區網域(位于前額後面的額葉皮層)會将這種熟悉感與你過去的經歷進行匹配。當額葉皮層發現匹配不到結果時,大腦的決策區會更努力地找回記憶,如果找不到,大腦(可能是杏仁核)就會產生沮喪的感覺,這時你就會意識到 " 錯誤的熟悉感 "" 大腦發生了故障 "。
大腦發生了 " 故障 "?
艾米利 · 波拉克認為, 環境中的某些東西引發那些已被遺忘的長期記憶,可能是既視感現象產生的誘因。
最近,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安妮•克利裡(Anne Cleary)和她的同事們通過實驗為此推測提供了可能的證據。
安妮向受試者展示了一些有些微相似之處的虛拟場景,發現受試者在觀看這些隐約相似的場景時會產生熟悉感,這表明這些環境可能觸發了颞葉,大腦識别出當前經歷和過去經歷之間的相似之處,讓大腦發生了 " 故障 ",產生了我們無法确定的熟悉感。不過,這種熟悉感和既視感之間的具體聯系仍有待研究。研究者們還通過類似實驗證明了既視感現象并不能預言未來。
除了這個解釋之外,還有幾十種理論試圖解釋為什麼我們的大腦會以這種方式出現 " 故障 "。有研究表明,這就像我們大腦中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的電路發生短路一樣,新傳入的信息直接進入長期記憶,而不是停留在短期記憶庫中。另一些研究則将其歸咎于鼻腔皮層(大腦中發出熟悉感信号的區網域),在沒有記憶支持的情況下被觸發。
兩個有些微相似之處的虛拟場景,左圖的卧室場景和右圖的服裝店具有相同的空間配置,可能讓受試者產生熟悉感
圖源:參考文獻 [ 8 ]
年輕人更容易出現既視感現象
《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的調查顯示,第一次經歷既視感現象大多發生在 6-10 歲,在 15-25 歲出現得最為頻繁,随着年齡增大,出現頻率會逐漸下降。阿基拉 · 羅伯特 · 奧康納解釋說,年輕的大腦更容易興奮,容易更快地被激發,這可能與青春期的内分泌改變有關。
法國格勒諾布爾阿爾卑斯大學的神經學家克裡斯 · 穆林(Chris Moulin)的研究證明,對于老人,當 " 錯誤的熟悉感 " 出現時,他們的記憶核實系統可能會 " 罷工 ",難以匹配記憶,因而使大腦将錯誤的記憶當成現實。不過,老年人仍然能夠產生既視感,只是他們不再敢确信虛假的經歷是虛假的。
許多研究人員将既視感現象與壓力或疲勞聯系起來。在某些情況下,既視感現象還可能是潛在的神經或精神問題的征兆。患有颞葉癫痫、精神分裂症、血管性痴呆以及相關疾病的人可能會更頻繁地經歷既視感現象。在一些罕見的病例中,患者會反復出現既視感,產生生動的 " 記憶 ",患者常常将其描述為 " 前世的回憶 "。
那麼,當我們經歷既視感現象時,我們應該對此感到擔心嗎 ?總的來說,經歷既視感現象沒什麼好擔心的,正如前文所說,大多數人都會經歷這種 " 似曾相識 ",這只是記憶或感知的問題。事實上,經歷既視感現象表明我們大腦的事實檢查區功能良好,正在不斷運轉,以防止我們記錯事件。
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尋找既視感現象的誘因
圖源:參考文獻 [ 9 ]
結語
全世界有許多科學家正在持續研究既視感現象,以期能夠讓我們一窺記憶系統在有輕微 " 故障 " 時是如何工作的。筆者相信,随着神經科學和醫學的繼續發展,終有一天我們會揭開既視感現象的神秘面紗,也為相關疾病的患者帶去福音。
參考文獻
[ 1 ] Bo š njak Pa š i ć M, Horvat Veli ć E, Fotak L, et al. Many faces of d é j à vu: a narrative review [ J ] . Psychiatria Danubina, 2018, 30 ( 1 ) : 21-25.
[ 2 ] O ’ Connor A R, Moulin C J A. D é j à vu experiences in healthy subjects are unrelated to laboratory tests of recollection and familiarity for word stimuli [ J ] .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3, 4: 881.
[ 3 ] Vlasov P N, Chervyakov A V, Gnezditskii V V. D é j à vu phenomenon-related EEG pattern. Case report [ J ] . Epilepsy & behavior case reports, 2013, 1: 136-141
[ 4 ] Jersakova R, O'Connor A R, Moulin C. What ’ s new in d é j à vu? [ J ] . Culture and Cognition, 2015..
[ 5 ] Brown A S. A review of the d é j à vu experience [ J ] .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3, 129 ( 3 ) : 394.
[ 6 ] Cleary A M, McNeely-White K L, Huebert A M, et al. D é j à vu and the feeling of prediction: an association with familiarity strength [ J ] . Memory, 2021, 29 ( 7 ) : 904-920.
[ 7 ] Stierwalt S. Avez-vous d é j à vu un d é j à -vu? [ J ] . Cerveau Psycho, 2020, 124 ( 8 ) : 80-81.
[ 8 ] Cleary A M, Neisser J, McMahan T, et al. Subjective distinguishability of seizure and non-seizure D é j à Vu: A case report, brief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prospects [ J ] . Epilepsy & Behavior, 2021, 125: 108373.
[ 9 ] Urquhart J A, Sivakumaran M H, Macfarlane J A, et al. fMRI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role of memory conflict in the d é j à vu experience [ J ] . Memory, 2021, 29 ( 7 ) : 921-932.
策劃制作
出品丨科普中國
作者丨 Denovo 團隊
監制丨中國科普博覽
責編丨金禹奮(實習生)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復 "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