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微信搜索“長”出内容社區,問一問的路可能走對了,歡迎閱讀。
文 | 唐辰同學
微信問一問更有社區相了。
今年春節前後,DeepSeek 出圈,微信搜索選擇在第一時間接入,引起行業極大的關注。作為微信搜索内容生态重要補充的問一問,也在這段時間悄然發生變化,其内容社區的氣質更加明顯了。
" 自然生長 " 出的微信内容社區
我是最早使用問一問的一批用戶,此前在使用問一問時發現,其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有很多課要補。主要集中在三類:
首先是創作者來源問題。問一問的内容生產需要依賴 KOC、中腰部達人,像小紅書一樣,大量 UGC 内容與互動才能撐起其社區底色。頭部大 V、KOL 反而不是最急需的。雖然當時問一問已經表露出一定的自主創作内容的氛圍,普通素人自發形成圈層讨論,但由于入口比較深、提問或者發布的門檻不低等限制因素,用戶需要一定的時間學習、适應,這無形中會篩選掉一部分潛在創作者。
其次是内容豐富度和質量有待加強,要解決同質化問題。我多次參加官方組織的話題活動,但更多的是鼓勵生活小百科、日常經驗等内容,像其中有一條《北京首都機場 T3 航站樓網約車最快搭乘指南》。短内容表達的局限,更像早期的微博或者朋友圈,容易陷入同質化,深度讨論和高質量信息無法得到充分展現。
對 UGC 内容社區來說,自然生長的另一面也是野蠻發育,如果不加以良性引導,成長為一種良性的内容生态,對微信搜索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類比另外一個活化石級的問答產品:百度知道。其内容質量也是參差不齊,最後也成為百度搜索結果泥沙俱下的一個重要誘因。
還有,問一問需要跳出微信過往的路徑依賴,在運營活動、社區氛圍等環節的舉措上,更加積極一些。微信是超級國民應用,這也導致其很多運營活動不接地氣,甚至過于保守。這既有其本身比較克制的原因,也與問一問自身的定位和承擔的產品職責有關。問一問還是需要拿出更大的魄力,做更多與用戶、創作者鏈接的運營活動。
目前來看,問一問在這些方面都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比如清明小長假期間,我按照慣常習慣,在微信搜索裡輸入 " 清明北京周邊遊 ",尋找一些靠譜的攻略。其呈現的結果,排在最前面的就是問一問的問題和用戶回答,底下還有 " 更多相關内容 " 的跳轉,進入 " 問一問 " 頁面,聚合更多該關鍵詞的問答。
圖源:唐辰截圖
初步來看,問一問的 UGC 内容增多了,創作者的問題似乎得到有效解決。同時,問一問還在權重比較高的地方,設定 " 沒找到想要的内容,可前往提問 " 的引導,鼓勵用戶分享自身的經驗和想法,進行 UGC 内容生產。
如果我換一種方式搜索,提問:" 清明節去北京怎麼玩 "。微信搜索頁面的内容展現層次就發生變化,表達為:AI 搜索提供的生成式回答(含深度思考和相關問題推薦)、問一問的問答及用戶經驗分享、公眾号或者視頻号内容推薦。
這是更符合搜索產品邏輯的信息檢索引導。三者也是目前微信搜索内容生态的主要構成要素,覆蓋 AIGC、UGC、PGC 三類圖文、短視頻内容形态。
其中,AIGC 的 Chatbox 模式除了具備傳統的信息檢索能力,還滿足了用戶在搜、創、聊等多方面的需求,更像人、更懂人,這是百度提出 " 新搜索智能助手 " 概念時所作的定義,微信 AI 搜索也符合這些特征。
目前,AIGC 内容在微信搜索占比有多大,還沒有一個準确的數據。但參考百度,2024 年二季度财報會上,百度披露,其核心業務搜索中,已有 18% 搜索結果由 AI 生成,未來微信搜索中 AIGC 内容的比重也不會太低。
公眾号或者視頻号所提供的搜索内容,其專頁屬性較強,雖然能夠滿足用戶對信息精準度、準确性的需求,但因為缺少互動方式,或者說,用戶反饋的門檻比較高,用戶與創作者之間的信息交換,更多是創作者的單向輸出,導致信息流轉效率不高。
相較之下,問一問的創作門檻更低,也比公眾号、視頻号以及朋友圈更開放,為微信搜索場景提供更多來自普通用戶真實的情感、情緒反饋内容,與前兩者形成有效補充。
正如窄播評價,這也讓從滿足用戶長尾搜索需求延伸出來的問一問,成為了微信生态裡,一個接近「人人可以創作的載體」這個目标的内容產品。這些内容往往更強調個體的經驗、感知和情緒,是提供參考、分享經驗、尋找同好,具備強互動的 UGC 屬性。
比如,IP 粉會在這裡讨論 "《熊出沒 · 重啟未來》給你最大的驚喜是什麼?",他們還會聚集同好," 想要一個全是 Hello Kitty 的回答區 ",同時有明顯的年齡層區隔,用戶在參與問答的過程中,找到情緒的共鳴點,自由地分享和表達自己的想法,生產出有價值的互動和内容,也有了建立更深層次的互動關系的可能性。
我一直認為,一款平台型的内容產品具備社區文化認同、用戶互動與關系沉澱、内容生產與激勵機制以及服務治理能力等要素,它就可以稱作内容社區。
問一問的出發點并不是社區,但從搜索開始,做問答,到種草内容,基于解決用戶在搜索場景下的具體需求的初衷,其已經自然生長出一個内容社區。
這次的路可能走對了
特别是今年體驗下來,一個明顯的感覺就是:微信用戶在使用這個入口藏得比較深的產品時,要麼是不帶任何目的的刷内容,看經驗分享,要麼是在搜索結果裡發現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點贊、評論、轉發。或者幹脆自己發起或者參與興趣話題的互動。
這種從產品特性到用戶互動氛圍的變化,加上問一問的產品工具、運營策略的調整,其更加具備社區產品的特質。
從搜索、問答到社區,問一問的路線逐步明确,這一次可能走對了。作為微信生态裡少有的強 UGC 屬性 " 自留地 ",問一問承接微信龐大的流量,按照自己的節奏,成為另一類社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社區產品邏輯下的問一問,也更像一個面向半熟人關系的 " 朋友圈 "。用戶可以在這裡分享日常片段、經驗感想、好物推薦甚至情緒波動,也可以發布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或者休閒的狀态。這種自由、開放、随性、短圖文的内容形式,也提供了一種微信需要的、UGC 友好的創作環境。
目前,問一問在社區表象上已經呈現出三個與同類型產品的差異性特性:真實,興趣匯集以及年輕化。
首先是真實,也就是問答的人味兒。這是内容產品在 AI 衝擊下,最為難得的一點。以小紅書為例,其内容失真問題長期存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被廣泛用于内容生產後,小紅書的内容失真問題便更加凸顯。
比如虛假筆記,家居、旅遊類内容實際效果與宣傳嚴重不符,旅遊景點過度美化圖片,濾鏡造成的買家秀和賣家秀的區别,嚴重影響用戶的實際體驗。其關鍵原因在于小紅書的商業化氛圍過于濃厚,利益相關的引流或者誘惑,導致魚龍混雜。
問一問用戶分享的内容開始從垂類分化到興趣,更多是自發的 " 用愛發電 ",真實創作。類似 " 一人一張圖,分享你抬頭看到的風景 " 等攝影話題下,用戶随手就拍,不過度的裝飾和濾鏡,記錄生活碎片。
這種真實感,或者說人味兒,也是問一問社區氛圍成型的重要推力。
其次是興趣匯集。客觀上說,問一問還不是一個成熟的内容社區,無論是在用戶體量、活躍度、内容的豐富性還是流量分發機制等方面,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前的問一問更像豆瓣小組,興趣人群聚集,年輕人變多。
興趣用戶可以在手機攝影下讨論 OPPO、華為手機的拍照效果,分享照片、攝影技巧等,也可以在哪吒、熊出沒等話題下面分享真實的觀影體驗,還可以分享養花心得等等。比如在朋友圈開攝影展、某品牌手機拍照已經這麼強的話題下,用戶自來水的分享,其内容質量已經超過相關品牌方粉絲運營的效果。
這也意味着精準人群的聚集,吸引更多年輕人種草,這為品牌方進行商業經營、私網域粉絲運營提供了新的可能。目前問一問的話題讨論,已經形成 " 一問多答 "、" 問答蓋樓 " 的特性。嗅覺敏銳的商家已經湧進來淘金,比如廣州長隆就在問一問發起 " 春天來長隆可以玩什麼 " 的話題讨論,并提供獎品鼓勵用戶互動。目前已產生 55 個回答,181 個贊,這種精準的人群互動,投射的恰是問一問的搜索價值。
此外,名創優品對問一問的經營也很有代表性,已經能看到一條明确的經營路徑:品牌依托私網域發起問一問話題,然後經由搜一搜、問一問等獲得流量加持,最終在話題下聚攏到核心用戶和 UGC 種草内容,為後續經營帶來加持。
2024 年底,微信對 " 問一問 " 進行了重大改版,并開始内測創作者抽成計劃。這既表明官方對其作為流量入口的重視,更重要的信号在于:當一款產品有了商業化策略支持時,就意味着其自身将產生 " 造血 " 能力。
這塊屬性的加強,加上平台本身的激勵措施,對于問一問社區氛圍的形成又有推動作用。用愛發電是個人自願,但為愛充值也是一類社區成長的動力。
還有一個比較積極的變化,微信搜索深度接入 AI 之後,問一問也獲得相關能力的支持。我發現問一問正在測試一類 AI 互動工具產品,類似小紅書的 " 點點 ",大眾點評的 " 點仔 "。用戶簡單 @ AI 搜索,就能獲得即時、個性化的回應。比如看到某個美食,正在減肥的用戶可以 @ AI 搜索,告知一下熱量。這種低門檻的互動模式,在滿足問一問用戶互動需要的同時,也很容易形成破圈的傳播效應。
微信團隊曾強調,微信搜索是微信生态的重要一環,并不是在做一個純粹獨立的搜索引擎,而是讓更好和更合适的内容、服務,跟用戶之間產生更精準的連接。其呈現的搜索結果,是以微信生态的内容為基礎,主要包括信息、服務、品牌三種類型。
問一問也是服務于這個目标。我曾提出,對微信内容生态來說,問一問可以稱作是一款 " 養成系 " 的戰略級產品。這句話的另外一層含義便是,問一問也在不斷的調整自身的定位、運營策略。
當前,它錨定不做大而全的知乎或者小紅書,而是為用戶提供一個社交、互動的内容社區,也就更像一個面向公網域流量的產品體系,進而有效連通微信生态内不同區網域的插件,打通私網域、公網域流量。
這對多數微信用戶的 UGC 内容或者情緒輸出,顯然更加友好。未來一段時間,問一問或許還會有新的變化,但基于微信搜索内容生态,方向對了,接下來就是與自己賽跑了。
參考資料:
唐辰同學,《微信再 " 種草 ",問一問能長出下一個 " 小紅書 " 嗎?》
窄播,《微信問一問有社區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