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Rokid破圈之後,AI眼鏡量產戰開始打響,歡迎閱讀。
2025 年被許多人認為是 AI 眼鏡的爆發元年。但真正讓大眾感知到這場變革的,并不是因為行業預測或者科技巨頭的投入,而是因為一款產品的火爆乃至破圈。
2 月 18 日,杭州市餘杭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Rokid 創始人兼 CEO Misa(祝銘明)戴着一副 AR+AI 眼鏡站在演講台上。他沒有低頭看講稿,也沒有使用傳統的提詞器,而是借助 Rokid Glasses 提供的 AR 提詞功能,完成了一場脫稿演講:
「我的發言稿就在眼鏡裡,翻頁通過手上的戒指完成。」
Rokid 創始人 &CEO 祝銘明
很快,這場不尋常的演講就在社交媒體上迅速發酵,引發央視新聞、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大量主流媒體的報道,「演講稿在眼鏡裡動動戒指就翻頁」的話題也火速登上微博熱搜 TOP10。
可以說,Misa 佩戴的 Rokid Glasses 不僅再度成為了市場焦點,也讓 AI 眼鏡實現了更大程度地破圈,進入更大範圍的公眾視野。這場演講也讓許多人第一次意識到,原來 AR+AI 眼鏡已經能做到如此無感和實用,更像一副普通眼鏡,可以無縫融入演講、辦公、學習等日常場景:
成為提升工作效率、改變信息互動方式的工具。
就在 Rokid Glasses 帶來的認知衝擊尚未退去時,2 月 22 日晚,Rokid 與藍思科技放出重磅消息——雙方達成深度戰略合作,将在整機制造、光學模組、材料技術、資本投資等多個領網域展開深入合作。
左:藍思科技董事長周群飛
這次合作被普遍認為是 AI 眼鏡產業鏈整合的一個重要信号,也意味着 Rokid Glasses 具備了大規模量產的可能。但問題也随之而來——這次合作,能否突破 AI 眼鏡的產業瓶頸,實現真正的爆發?
如果說,這場讓 Rokid Glasses 破圈的演講帶來了某種啟示,那就是—— AI 眼鏡不再只是一個概念,而是正在成為一種真正能被廣泛應用的「生產力工具」。
在大眾印象中,演講者通常有兩種方式記住自己的發言,要麼是背誦,要麼是低頭看講稿。但 Misa 展示了一種新的可能——把演講稿放入眼鏡,讓信息直接「懸浮」在視野中,與觀眾的眼神交流,也無需低頭查看:
既自然,又高效。
這種順滑的互動體驗,可能遠比我們想象的更重要。演講者可以更自然地表達想法,不會因為看稿顯得生硬,直播中也不再需要復雜的提詞設備,随時随地就能讓信息直接浮現在眼前。
Rokid Glasses 的提詞器演示
更關鍵的是,佩戴 Rokid Glasses 不會顯得突兀。相比于 Google Glass 早年因「社交不适感」引發的争議,Rokid 與 BOLON 聯手打造的外觀設計,讓 Rokid Glasses 更像一副普通眼鏡,佩戴者不會被異樣的目光審視,這恰恰也是 AI 眼鏡破圈的基礎。
另一個基礎則是佩戴的日常化。Rokid Glasses 僅重 49g,這讓它成為目前市面上最輕的 AR+AI 眼鏡之一,同時這個重量,也已經非常接近普通光學眼鏡,讓 AR+AI 眼鏡真正具備了長時間佩戴的可能。
但在 AI 眼鏡這個賽道裡,Rokid Glasses 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還在于它真正做到了 AI 與 AR 的結合,而不是簡單地在眼鏡上放一個 AI 助手。
事實上,目前大部分 AI 眼鏡更多還是停留在「語音互動」的階段。相比之下,Rokid Glasses 是 AI 與 AR 眼鏡的結合體,不僅僅是 AI 語音互動工具,而是能直接在鏡片上顯示信息。
簡單來說,Rokid Glasses 不僅能「聽」,更能「看」。
通過結合 AI 語音和視覺增強,Rokid Glasses 可以實現更強的互動能力,在通義千問等多模态大模型的基礎上,可以實現基于現實世界的 AI 識物與問答。家長也能透過 Rokid Glasses 看到每道題的解題思路和過程,輔導孩子解決難題。
更直觀的是,佩戴 Rokid Glasses 與外國人進行交流時,我們不僅能在耳邊聽到 AI 的翻譯,還能看到翻譯文本。
而這種視覺 + 聽覺的互動體驗,更符合人類天生的認知習慣,缺少一環都會造成體驗上的障礙和缺失:如果只有翻譯文本,就缺少了互動的自然;如果只有翻譯語音,先不論嘈雜環境的影響,語音播報的效率也天然低下。
這也是 Rokid Glasses 真正有别于其他 AI 眼鏡的關鍵之處——不僅是一副能聽的眼鏡,而是一副能看、能理解,并能增強現實的 AR+AI 眼鏡。相比之下,大洋彼岸的 Meta 還要等到今年下半年才會發布支持顯示的同類產品。
公允地講,盡管 Rokid Glasses 讓 AI 眼鏡真正進入了大眾視野,并且帶來成熟的概念和產品形态,但量產能力、供應鏈體系遠未成熟。而這,也是 Rokid 與藍思科技達成深度戰略合作的關鍵所在。
對于 Rokid 而言,這次合作最直接的意義,就是突破 AR+AI 眼鏡的量產難題,加速 Rokid Glasses 的規模化交付。
Rokid Glasses 采用自研的衍射光波導光學顯示技術,實現了更輕薄的光學模組,但其制造工藝復雜。作為消費電子產業鏈的龍頭企業,藍思科技長期在光波導材料、微納結構加工等領網域深耕,具備完整的光學模組 + 組裝制造能力,完成過多代智能眼鏡核心組件研發。
但這次的合作,更是一次 AI 眼鏡供應鏈的深度整合。
根據戰略合作約定,藍思科技将為 Rokid AI 眼鏡全系產品,提供從鏡架、鏡片、功能模組到全自動組裝的全鏈條覆蓋。通過這種垂直整合,Rokid 與藍思科技能夠做到将從 AI 眼鏡的光學模組到整機制造都在同一體系内完成,大幅縮短生產周期,提高生產效率,并降低成本。
智能手機行業過去的發展也證明,供應鏈整合往往是推動行業規模化爆發的關鍵一步。AI 眼鏡行業正在經歷類似的過程,而 Rokid 率先邁出了這一步。
硬币的另一面,規模化的交付能力也是 AI 眼鏡市場爆發的前提條件之一。
AI 眼鏡目前仍然還是小眾市場,主要是因為成本高昂、產品體驗尚未成熟、供應鏈未能大規模配套。但通過這次與藍思科技的深度戰略合作解決量產瓶頸,Rokid Glasses 将可能成為首批具備大規模交付能力的 AR+AI 眼鏡,這會引發行業的連鎖反應。
說到底,從消費者的角度就很容易意識到這一點。供貨穩定、好價格、好產品,始終是普通用戶購買產品的三大關鍵基礎,對應到 AI 眼鏡廠商就是:量產交付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產品與技術能力。
Rokid Glasses 已經比較全面展示了 Rokid 在產品與技術能力上的優勢,而 Rokid 與藍思科技的產業整合,則讓我們看到了 AI 眼鏡行業迎接市場爆發的能力,這不僅影響 Rokid 自身,也将對整個行業的供應鏈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Rokid 為此努力了整整 10 年,我們認為 AR 才是 AI 的最佳載體!」Misa 在 Rokid Glasses 發布會上就說,「感知、理解、互動、展現,這些都将成為整個未來 AR 和 AI 世界核心的東西。我們感知和理解這個世界,并且重新組織信息的展現和互動方式,沒有比 AR 更好的一個方案。」
在我來看,AI 眼鏡真正的價值,正是通過 AI(感知和理解)與 AR(互動和展現)的結合,讓信息流動的方式更加自然、立體,而不是局限于單一感官的輸入輸出。這也是為什麼 AI 眼鏡的最終形态,一定會是 AR+AI 的結合。
而從 Rokid Glasses 的破圈、與藍思科技的深度戰略合作來看,AI 眼鏡的爆發期可能比想象中來得更快。随着 Rokid Glasses 這樣的 AR+AI 眼鏡即将開始進入大規模量產,整個行業的供應鏈和生產成本将會迅速成熟。
更重要的是,用戶對 AI 眼鏡的認知正在加速形成,尤其是 Rokid Glasses 的這次破圈,讓更多人開始關注 AI 眼鏡的價值。當一款產品從早期的「概念嘗鮮」,逐步成為一種「實用工具」,行業的爆發或許會比預期更快到來。
在這個關鍵節點上,Rokid 已經走在了行業最前沿。一方面在于 Rokid 率先推出了 AR+AI 完整形态的 Rokid Glasses,另一方面也是通過與藍思科技的戰略合作,打通了 AR+AI 眼鏡的大規模量產路徑。這意味着,AI 眼鏡的未來,已經不只是一個願景,而是一條清晰可見的技術路線。
而 Rokid Glasses,很大可能會成為這場變革的真正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