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幸運的沈抖,進擊的百度智能雲,歡迎閱讀。
文 | 光錐智能,作者|白鴿,編輯|王一粟
AI 對百度智能雲的意義,可能遠大于任何一家雲計算廠商。
2022 年 5 月,分管百度移動生态事業群組(MEG)的集團執行副總裁沈抖,轉而擔任百度智能雲事業群組(ACG)負責人。
百度智能雲正式進入 " 沈抖時刻 "。
在沈抖之前,百度智能雲的發展大概歷經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 2015-2019 年,百度雲初露頭角。從正式對外開放運營,到在百度内部戰略地位的提升,百度雲的發展逐漸走向正軌。這一時期,銷售出身的尹世明是掌舵者。
其中,2019 年對百度雲計算業務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一年。
這一年,百度在内部全員信裡,明确提出要提高百度智能雲的戰略地位。同時," 百度雲 " 品牌正式更新為 " 百度智能雲 ",不難看出這次更新主要強調了智能化的結合,與百度 ALL IN AI 的戰略更加統一。
第二個階段是 2020-2022 年,得益于 2019 年的品牌更新,這一時期百度智能雲進入 " 雲智一體 " 階段,并由百度 CTO 王海峰直接負責。
" 王海峰是技術出身,更偏技術和產品,沈抖之前在 MEG 做的更偏向業務和客戶方向,會更關注在用戶層面一些。" 一位百度智能雲内部人士劉傑(化名)對光錐智能說道。
王海峰作為百度技術的頂梁柱,把 AI 為主的技術跟雲進行了更好地結合,提高了百度雲的技術競争力。但技術出身的王海峰,商業化經驗卻有些欠佳。
而曾經一手幫百度度過移動互聯網危機,也是第一大板塊業務的負責人沈抖,無疑成為了百度創始人兼 CEO 李彥宏認為兼備技術和商業經驗的不二之選。
李彥宏對沈抖寄予厚望,在其上任之初就要求實現百度智能雲的規模和健康度的量變和質變。也就是說,既要增長,也要利潤。
不過," 雲智一體化 " 的戰略雖然提了兩年,但究竟應該怎麼一體化,在百度智能雲的業務中體現并不明顯。直到 2022 年底,ChatGPT 的出現。
大模型的出現,讓 AI 真正成為雲計算的牽引力。不僅新增加了 MaaS 層,更帶動了 AI 工具層的興起和算力使用的爆發。
2023 年,沈抖再次明确," 百度智能雲不會重走阿裡雲、華為雲的路。百度真正擅長的是 AI,而文心一言的出現,将根本性地改變整個雲計算市場的遊戲規則。"
時勢造英雄,沈抖是幸運的,在接手新業務的不到一年内就遇到了十年難遇的重大轉機。
但同時業務又是艱難的,所有的雲廠商都卯足了勁兒,卷大模型、卷服務、卷價格,百度智能雲在吃到 2023 年大模型的紅利後,能否真正逆勢而上?
被重新重視的雲業務
" 技術氛圍比較濃厚,研發話語權大。" 一位已經離職的員工如此評價百度。
百度在技術儲備上一直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尤其是在 AI 領網域。但在雲業務上,相對于 2009 年成立的阿裡雲,百度雲的公有雲算是姗姗來遲,但仍為時不晚。
2016 年,尹世明被百度前總裁張亞勤招攬至百度,擔任百度雲總經理職務,搭建百度雲計算業務的商業體系。
尹世明有着深厚的銷售背景,曾任 SAP 全球銷售總裁助理及 SAP 大中華高級副總裁、蘋果公司大中華區渠道企業部總經理和生态系統部負責人等。
" 百度雲初期的大客戶基本都是 Watson(尹世明)和志琦 ( 張志琦)帶進來的。" 一位百度雲早期員工曾向媒體透露。
可以說,銷售出身的尹世明為百度搭建了一套完整的 B 端雲業務架構,但對一向重視技術的百度來說卻遠遠不夠。
2018 年 12 月,百度進行架構調整,智能雲事業部 ( ACU ) 更新為智能雲事業群組 ( ACG ) ,同時承載 AI to B 和雲業務的發展。
2019 年 9 月,百度全員内部信除了進一步提升百度雲業務的戰略地位外,還宣布将智能雲事業群組與 CTO 體系融合,尹世明團隊直接向集團 CTO 王海峰匯報。
而從尹世明到王海峰之間的過渡階段中,有一個關鍵問題,即據百度雲内部人士對媒體透露,"Robin(李彥宏)認為百度雲 2019 年的表現不及格的。"
該人士表示,尹世明主張優先擴張份額," 即使虧損也要做 ",但百度雲 2020 年的 OKR 中增添了利潤指标,而不是不計成本地擴張。
也就是說,尹世明 " 以利潤換規模 " 的大銷售做法,并不被百度所看好。
"Robin(李彥宏)的 OKR 對百度雲的要求就一點:扭虧為盈。" 一位百度雲内部人士表示," 我們收到的要求是毛利至少 20%"。
這也就意味着,相比于其他互聯網企業在前期用資金換規模的做法,百度并未給雲計算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畢竟阿裡雲号稱 2000 億投向伺服器與雲 OS。
2020 年 3 月,百度再度圍繞雲業務進行架構調整,王海峰發内部郵件稱,百度智能雲的雲計算、智能金融、智能客服、渠道生态等業務負責人直接向王海峰匯報,尹世明、張志琦将另作安排。
在此輪組織架構調整之後,同年 4 月,尹世明正式從百度離職。随同尹世明離開百度的,還有此前擔任百度雲副總經理的張志琦。
至此,百度雲業務正式進入王海峰執掌階段,在此期間,王海峰明确了百度雲業務核心競争優勢,即 " 雲智一體 "。
2020 年初,王海峰将原 AIG(AI 技術平台體系)、TG(基礎技術體系)和 ACG(百度智能雲事業群組)整體整合為人工智能體系(AI Group,AIG)。
同年,王海峰發布了全新戰略:" 以雲為基礎,以人工智能為抓手,聚焦重要賽道 ",而後雲 +AI 緊密融合," 雲智一體 " 成為百度智能雲的獨特标籤。
2021 年,王海峰宣布百度智能雲戰略更新,發布 " 雲智一體 " 架構 2.0、雲智新產品和重要更新," 适合跑 AI 的雲 " 和 " 懂場景的 AI" 共同構成智能時代基礎設施。
正是經過了王海峰時期技術與業務體系的深度融合,才能夠在大模型技術趨勢到來之時,讓百度智能雲抓到了這一波技術紅利。
2021 年在香港二次上市的招股書中,百度明确提出,智能雲是第二增長曲線。
這是百度首次将百度智能雲的地位,提升到智能駕駛之前,作為僅次于搜索業務的核心業務。
但彼時在行業中,百度智能雲仍處于追趕者的地位,急需一位 " 大将 " 來突破。
幸運的沈抖,借大模型搶跑一公裡
技術大牛帶隊,不失為雲廠商的一種特色打法。
比如阿裡雲的一号位,也曾是王堅院士和以技術見長的張建峰,但阿裡雲也親身示範了 " 技術大牛懂技術 ",可對整個企業服務、行業痛點和商業落地的全盤戰略,卻有些捉襟見肘。
沈抖其實也是根正苗紅的人工智能正牌軍,博士時期師從全球知名 AI 科學家楊強院士。
在 2012 年加入百度後,先後負責過百度聯盟研發部、網頁搜索部、金融服務事業群(FSG)、百度移動生态事業群(MEG)等業務板塊。
其中,在 MEG 任内,沈抖全面負責銷售團隊,積累了不少商業化和銷售體系管理經驗。可以說,沈抖既有技術背景,又有商業化項目管理經驗,接手百度智能雲順理成章。
" 沈抖上任後并未對業務進行很大的調整,各板塊在領導層可能會有細微調整,銷售團隊還是按照行業劃分。" 劉傑如此說道," 在行業中客戶的比重還是互聯網偏多,其次是金融和政企。"
不過,上任後沈抖調整了百度智能雲發展戰略,要求從行業核心場景切入,向上優化已有應用、孵化新應用,向下改造數字底座,使基礎雲更适合 AI 應用,形成螺旋上升、不斷進化的效果。
從這一步,也可以看出沈抖目标更加明确,要扎根行業,推動雲業務的商業化落地,而其中的關鍵抓手就是 AI 應用。
但相比于其他雲廠商,百度智能雲早期在市場中的聲量并不高,在產品、技術差異化優勢也并不明顯,跟阿裡雲、華為雲、騰訊雲等廠商展開競争,勝率并不高。
且沈抖接手百度智能雲之時,因特殊宏觀原因,整個國内雲計算行業都處在一個低迷時期,幾乎所有頭部雲廠商的增速在大幅放緩,體量略小的百度智能雲也沒能幸免。
相關數據顯示,2022 年第三季度,百度智能雲的增速還有 24%,但是 2022 年第四季度,增速斷崖式下降到 4%,營收增速的低迷狀态持續到了 2023 年第三季度,并且出現了百度智能雲歷史上首次的季度負增長。
沈抖其實是幸運的。
" 如果沒有大模型的話,百度的雲會打得非常吃力。" 沈抖坦言。
在業務增長陷入谷底時期時,大模型技術的爆發,讓百度智能雲迅速來到了發展的轉捩點。
2022 年底,ChatGPT 引爆生成式人工智能熱潮之後,在 AI 市場儲備多年的百度迎來機遇期。
2023 年 3 月 16 日下午,百度發布國内第一個類似 ChatGPT 產品——文心一言。發布之後,李彥宏曾透露,百度接到了許多合作夥伴主動測試的需求。
百度在大模型上的先發優勢,帶動百度智能雲在大模型的商業化上有了領先優勢。
2023 年第四季度,百度智能雲開始重拾增速,該季度營收同比增速為 12%,并保持反彈态勢至 2024 年第二季度。
據公開數據統計,2024 年 1-8 月份,國内大模型相關得標項目數量達到 475 個,約是 2023 年全年大模型得標項目數量的 5 倍,堪稱爆發式增長。
其中,有超半數央企正在使用百度智能雲進行 AI 創新,實現得標項目數、得標項目金額、行業覆蓋數、央國企得標項目數的 " 四個第一 "。
在千帆大模型平台上,文心大模型日均調用量超 7 億次,累計幫助用戶精調了 3 萬個大模型,開發出 70 多萬個企業級應用,覆蓋工業、能源、政務、交通、金融、醫療、汽車等幾十個行業。
但是,對于沈抖來說,挑戰和壓力卻并未到此結束。
今年 1 月,李彥宏 2024 年 OKR 曝光," 利潤 " 兩個字出現在移動生态與智能雲兩個核心業務的目标。這也就意味着,在百度智能雲業務板塊上," 營收 " 和 " 利潤 " 仍是壓在沈抖身上的兩座大山。
财報顯示,今年第二季度,百度非在線營銷的收入為 75 億元,同比增長 10%,占總體收入的比例接近四成,主要由智能雲業務帶動。
在财報發布後的業績說明會上,百度方面透露第二季度智能雲營收達到 51 億元,同比增長 14%。其中,AI 收入占比提升至 9%,上個季度為 6.9%。
談了多年的雲智一體,終于在财務上有所體現。
沈抖稱," 我們過去一直在喊「深入行業、聚焦場景、雲智一體、AI 普惠」,百度智能雲想做的就是把 AI 放到整個 To B 的服務裡,讓它成為一個增長點。"
談到今年的業績,一名百度智能雲的銷售員工也向光錐智能表示:" 今年百度的業績還挺好的,會有大模型的大客戶項目落地,很多項目都死磕一年多了。"
大模型無疑讓百度智能雲搶跑了一個身位,但落到實際中,雲廠商到底應該怎麼靠大模型賺錢呢?
雲廠商的殘酷真相,賣模型不如賣算力
" 百舸 " 争流 " 千帆 " 競,一句詩中隐藏了兩個百度智能雲在大模型時代最重要的兩個產品。
千帆是百度智能雲的 MaaS 服務平台,為用戶提供大模型 API 調用和訓練大模型能力。
百舸是面向大規模深度學習的高性能雲原生 AI 計算平台,提供更全面的算力集群運維支持和大模型訓練生命周期管理,屬于 AI 基礎設施平台。
" 百度智能雲去年的重點是千帆,但今年更關注百舸。"一位百度智能雲内部人士李豔(化名)說道," 畢竟算力成本的降低,才能夠推動大模型成本的降低。"
事實上,從大模型服務平台轉向算力基礎設施平台,反映出雲廠商在大模型時代的一個殘酷現實:大模型服務遠不如幹雲計算的老本行——提供算力賺錢。
當然,這不是百度一家的個例,而是所有雲廠商共同面臨的情況。君不見,字節跳動旗下的火山引擎這兩年就靠賣卡收獲頗豐。
百度智能雲的整體營收,沈抖抽成了三個板塊:
一個是最底層 IaaS 層,跟算力相關,整體收入增速很快,利潤情況也很好。
一個是中間 MaaS 層,比如大模型調用,難度确實大一點,在市場培育過程中需逐步地去引導,現在整個市場很卷,這部分收入增速也很快,但卻不是講利潤的時候。
一個則是最上層基礎大模型做應用,能夠體現大模型的價值,也有客戶願意為價值付費。
很明顯,當前在百度智能雲的收入中,底層算力的收入占據了主要地位。
在沈抖看來,文心大模型的調用量增速很快,現在每天的調用量已經超過了七個億," 但大模型本身還處于混戰階段,無論是客戶選擇大模型還是模型供應方,都還沒有把市場理清楚。"
因此,沈抖認為:" 現在有些客戶其實已經從大模型的使用上獲利了,而且獲益應該還不少。但是因為這個市場太混亂了,還在‘卷’,他們是真正的受益方,而模型廠商為之買單。所以大模型的價值是在的,但從價格上沒有體現出來。而且這種例子還不在少數。"
但是,大模型的技術迭代,卻促使底層算力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在傳統的雲計算時代,底層算力更多是以 CPU 為主,而進入大模型時代,GPU 逐漸成為主流。
" 現在用 GPU 算力的,不純是大語言模型的客戶,GPU 可以支撐深度學習尤其是基于 Transformer 這種的深度學習,應用場景是寬泛的。" 沈抖解釋道。
百度雖然做雲計算比較晚,但的确在 AI 布局上是國内最早的公司,因此用 GPU 來訓練加速也比較早。
早在 2009 年,百度就已經開始用 GPU 做加速;2012 年,百度基于自研 FPGA 研發 AI 加速器,同時開始大規模采購和建立 GPU 運算集群,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個支持 GPU&CPU 的并行深度學習平台 Paddle,後來演化成深度學習框架——飛槳;2018 年,百度發布中國第一款雲端全功能 AI 芯片—— " 昆侖芯 ",目前已規模化部署超過數萬片。
李豔表示:"CPU 時代百度優勢并不明顯,但在 GPU 上有卻有一定的經驗優勢,包括百度也有自己的昆侖芯片,在硬體 + 軟體的管理上則具有優勢。"
一位百度内部人士向光錐智能透露,在調入百度智能雲後,沈抖和客戶走的非常密切。
" 一些客戶選擇百度,不是因為百度的價格低,而是他覺得百度雲真的把文心一言這樣的大模型訓練出來過,百舸能讓訓練效益提升上來。我用你的機器不浪費,我願意最後選你,是因為穩定性、可持續性都強。" 沈抖三句話不離客戶,顯然已經成了一個熟練的 B 端業務負責人。
" 百舸平台一般大客戶比較多,因為需要大量的 GPU 資源,以及相關配套資源。" 劉傑表示,不只是大模型客戶,也有高校、央國企等大型機構。
大模型和算力對雲廠商來講,就像抽水泵和蓄水池的關系。
現階段,雖然還是算力賺錢,但長期來看,大模型依然是重要的牽引力。因此," 沈抖這次最主要提的,就是工具鏈和生态 ",在 9 月份剛結束的 2024 百度雲智大會上,一位百度内部人士向光錐智能透露。
一場馬拉松式的長期戰争
一年半的時間,雲廠商們從底層基礎設施,到中間工具鏈,再到上層應用,整體能力上基本都已打平。
接下來的兩年,才是沈抖和百度智能雲決戰大模型的關鍵時期。
一方面,百度在 AI 大模型領網域面臨的競争也越來越大,以至于過去多年積累的先發優勢,也在被逐漸縮小。至少在大模型的戰場上,阿裡雲、智譜 AI、科大訊飛、火山引擎等實力都不弱,大家都想圍繞大模型形成一個 AI 開發者的生态。
另一方面,在基礎設施方面,百度本身所積累的資源,相比阿裡雲、華為雲等廠商,并未拉開實質性的差距,很難能夠長時間保持領先優勢。
與此同時,各家雲廠商更是在卷價格,以希望能夠用低價換取規模。比如此前阿裡雲大降價、字節跳動豆包大模型降價等等。
劉傑也坦言," 今年經濟形勢也沒有那麼好,客戶除了看中平台能力,增值服務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看價格。"
從百度雲歷史發展情況來看,并不願意為了規模而損失利潤。更何況李彥宏 2024 年 OKR 的一個重要指标,就是利潤。
大模型讓百度智能雲從去年開始在市場中真正的獲得了一定的聲量和規模,但在這場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大模型戰役裡,百度智能雲要打的不是一場閃電戰,而是一場馬拉松式的長期戰争。
泛互聯網、政企、金融 ...... 每一個領網域中的攻堅戰,将累積決定最後的結局。
李彥宏的戰略定力和沈抖的韌性,或許是百度智能雲能否真正成為百度第二曲線、甚至第一曲線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