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單挑理想爆款,問界和華為都上頭了,歡迎閱讀。
一款旗艦級產品,李斌和餘承東走出了不同的方向。
12 月 23 日,蔚來推出預售價高達 80 萬元的 ET9,以及自研智駕芯片、900V 架構、圓柱電池和第四代換電站等核心技術,李斌将技術視為智能豪華電動汽車的高度。
12 月 26 日,同樣是「9 字輩」的問界 M9 正式上市,配置和技術同樣堆到了天花板。
這是首款由華為完全定義的旗艦產品,包括 2.0 零重力座椅、激光投影系統、智慧燈光系統、貓頭鷹增強轉向技術和 HUAWEI XHUD 等功能,徹頭徹尾地體現出一輛真正的「華為汽車」。
「這才是一輛華為汽車該有的樣子,安全、智能、空間想要的都有,關鍵買這車還不用跟别人解釋,我為什麼會買一輛問界 M9」,一位 M9 用戶說出了自己轉大定的原因。
接連兩場關于智能汽車的技術盛宴:
李斌更多的是說服有錢人相信技術的價值。
而餘承東則是在教有錢人,如何利用智能汽車享受生活。這也符合問界 M9 的定位,通過功能和體驗的更新卷到高端市場,他也不斷強調 M9 的家庭屬性,畢竟它要打的是最懂中產家庭消費理念的的理想 L9。
01、餘承東造旗艦,奔着「天花板」而來
從產品角度來看,問界 M9 是首款采用華為新平台開發的車型,也是首款搭載華為黑科技的完全體。
不同于其他玩家對于旗艦級產品的定義,餘承東對于旗艦的理解是——如何全面超越百萬級豪華标杆,以及與市面上的旗艦產品形成差異化。
比如同樣是超過五米長的車,小鵬 X9、蔚來 ET9、智己 L7、奔馳 EQS 都搭載了後輪轉向功能,解決難掉頭、難停車的現實問題,但這樣做也會侵入乘客艙的空間。
相比之下,問界 M9 并未搭載後輪轉向系統,而是通過增加前輪轉角度數,實現了一個接近特斯拉 Model3 的轉彎半徑(5.3 米)。
作為參考,問界 M9 的前輪轉角度數為 41.75 度,勞斯萊斯庫裡南和奔馳邁巴赫 GLS600 分别為 38.3 度、38.8 度,并且 M9 的轉彎半徑比帶後輪轉向功能的小鵬 X9,僅僅多出了 0.4 米。
類似主打差異化的產品邏輯,還有座艙後排娛樂屏。
後排配備多媒體螢幕并不是一件新鮮事。
從理想 L9 開始,吸頂螢幕似乎成為了後排娛樂功能的标配,小鵬 X9、寶馬 7 系和部分 MPV 車型都上了吸頂屏。
為了避免螢幕遮擋天幕,華為換上了 32 英寸的車規級投影巨幕,為二、三排乘客提供影院級觀影體驗。
當然,華為的軟體團隊也不缺產品定義能力。
華為的激光投影幕布,無論是顯示素質還是反饋,都達到了極高的水準,能看球賽、炒股、玩遊戲,還能和前排多屏互動。
無論從硬體還是軟體體驗,這都改變了傳統後排的智能化體驗。
歸根結底,華為的優勢在于全棧的技術創新能力,而創新的最終目的,是給用戶提供比之前更好的體驗,而不是向傳統的設計理念妥協。
華為車載光產品的上車也不例外。
問界 M9 搭載了華為百萬像素智慧投影大燈,能實現投影,也可以自定義車燈顯示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車輛大燈在夜間還可以避開遠光燈對于對向車型的影響。
粗略地算了一下,問界 M9 可以呈現出四種不同的追劇方式:
在戶外時,你可以将車燈作為一個超 100 英寸的投影系統。
在主駕時,你可以在 7.5 英寸的 XHUD 上觀影。
在副駕時,你可以在 16 英寸的副駕屏上觀影。
在後排時,你可以在 32 英寸的投影巨幕上觀影。
總而言之,問界 M9 幾乎都能同時照顧到車上每一位乘客的需求,無論是車輛的主被動安全性,還是空調、沙發、大彩色電視機,餘承東都在刻意地貼近理想的奶爸群體。
比如為了突出主動安全性的優勢,問界 M9 在兩台重型卡車前後夾擊的情況下,實現了乘坐艙生存空間完整。
不少業内人士表示,「還沒見過有人拿現實場景當作測試」。
而餘承東這麼做的背後,離不開前段時間一輛理想 L7 發生追尾卡車的事故。
對于問界 M9 而言,雖然整場發布會都拿庫裡南、邁巴赫 GLS、寶馬 X7 作為對比,但考慮到這輛車不到 60 萬元的售價區間,其對标的正是 40 萬級市場的「銷冠」理想 L9。
02、單挑理想爆款,問界和華為都上頭了
「問界 M9 起售價為什麼比理想 L9 貴出一萬元?」
這是發布會結束後不少人產生的疑問。
從產品角度來看,在不選裝零重力座椅、激光投影系統和電吸門的情況下,問界 M9 Max 和理想 L9 Max 的差異點,只是體現在于一些細微的賬面數據上,況且理想 L9 還有性價比、提車周期的優勢。
據了解,理想 L9 目前加上各種政策補貼,最高優惠幅度高達 2.4 萬元,最新提車周期為 2-4 周,而問界 M9 則需要等到 2024 年 2 月開始交付。
除此之外,雖然餘承東承諾 23 年春節前全國都可以實現城市 NCA,但前提是用戶先買單價值 2.6 萬元(限時優惠)的 ADS 智駕包,而理想 L9 Max 目前是軟硬體标配。
換句話說,在主被動安全方面,問界 M9 的确比理想 L9 有優勢,但在消費者可感知到的細節上(配置和價格),似乎理想 L9 占了上風。
比如問界 M9 二排最大的賣點是零重力座椅和激光投影系統,如果你選擇的是 Max 版本,沒有是零重力座椅和激光投影系統的二排,娛樂體驗會明顯減分,相反理想 L9 Max 标配了吸頂屏。
從品牌角度來看,M9 是華為「鴻蒙智選」的旗艦級產品,也是華為首次在汽車領網域向高端市場發起的衝擊。
雖然餘承東想讓 M9 成為一款走量產品,但為了給 24 年的問界 M8 騰出位置,以及自身對于產品家族的匹配度,M9 只能犧牲性價比。
據了解,華為内部保留了問界 M9 Pro 版本,大概率是為了 24 年的價格戰留了一手。
餘承東的底氣是,無論在通信領網域還是在終端領網域,問界 M9 都有很多看得見的技術創新,包括 2080W 音響、AR-HUD、800V 超快充和 50 度大電池增程,基本上都比理想 L9 更突出舒适性、适合多娃家庭。
事實上,這并非是華為和理想的首次正面對決。
在此之前,問界新 M7 瞄着理想 L7 打,在對齊空間和配置之餘,價格拉低到 24.98 萬元,整體比 L7 低了 5~7 萬元,高配價格更是可選智能駕駛,NCA 功能年内覆蓋全國。
華為一線門店的問界銷售,都會強調新 M7 在智能駕駛上領先于理想 L7,比如新 M7 甚至可以自主泊入立體機械車位,或者是城區 NCA 的落地數量。
雙方都在暗暗較勁,但很明顯,這一局是華為占上風。
據 36 氪消息,自從新問界 M7 推出後,理想 L7 壓力陡增,單車月銷過 2 萬輛的目标被迫推遲,L7 原對标車型是 Model Y,目前已更換為問界 M7,各大區會在作戰群裡匯報銷售成績,經常是「戰敗、戰敗」。
為了應對新 M7 這波勢能戰,理想 L7 已經推出高達 3.6 萬元的現金優惠政策。
業内人士透露,問界新 M7 的熱賣雖然沒有影響到理想的銷量,但大幅壓縮了理想在 2024 年的單車利潤預期。
在問界 M9 上市之前,理想 L9 幾乎碾壓其他傳統豪華品牌的市占率,長期占據細分市場 50% 以上的份額。
如今這個細分市場迎來了擁有技術富礦的華為。
問界 M9 不僅是在理想 L9 的基礎上補強智能化的擴展,而且還找準核心場景做針對性堆料。
這看起來很簡單,但不可否認,這也是華為的競争力所在——用硬核技術支撐的科技高端。
現在的問題是,在缺少價格的優勢下,消費者是否會為問界 M9 的技術買單?
目前來看,問界 M9 上市當天的大定已經突破 2 萬台,超過了理想 L9 單月最佳銷量(1.28 萬台)。
03、競争者與學習對象
華為、問界、理想,是復雜的三角關系。
問界對理想來說,是產品上的競對。
但華為對理想來說,是組織架構上徹頭徹尾的學習對象。
如果 M9 能保持大定破萬的勢頭,單月銷量持續過萬,那麼就能超越理想 L9 自 23 年 8 月以來的 1 萬銷量基線。
以問界目前的品牌及營銷勢頭,M9 很可能超越理想 L9。
歷史會重新上演嗎?
當年正是由于問界 M7 的推出,導致理想 ONE 不得不提前結束產品生命,甚至華為的入局還讓理想汽車開始了組織架構向華為學習的轉變。
現在輪到 L9 受到問界 M9 的壓力,理想能不能突圍,取決于問界與理想的營銷基礎和產品體系建設,這也是兩者為數不多的共性。
問界和理想,都是一個有營售價值的品牌。
華為,一個走到哪裡就有「遙遙領先」呼聲的科技巨頭。
理想,一個經常在微博輿論場攪起風雲的車企。
兩者都是當今新能源汽車的流量之王。
某種程度上,李想與餘承東都有着某種外放、自信的氣質,而當兩個品牌的目标客戶大多為已成家的中年男性時,理想與華為就會成為消費者比較的對象。
其次,這兩個都是能洞察人性需求的品牌,尤其越往高端走,就越需要洞察用戶的小細節。
理想的電吸門是防止吵醒在車裡熟睡的孩子。後排小桌板和冰箱,可以照顧到老人和小孩的舒适性體驗。
類似這些消費市場最能感知到的小細節,背後所對應的一定是功能、體驗上的更新。
而當理想驗證過這是一條可行的路線後,問界主打的就是貼身肉搏,包括 M7 的大空間,M9 的零重力 2.0 版本都是更突出舒适性、适合多娃家庭,而 M8 或許已經瞄準了理想的另一款爆款—— L8。
這似乎也佐證了一個事實——如果無法對用戶需求進行挖掘和精準地滿足,理想的路線恰恰是最契合市場需求的。
方向沒有錯,但問題在于,理想擁有對設計—制造的全面把控,而問界僅屬于華為鴻蒙智行其中之一,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比如,M9 的產能需要賽力斯确保不掉鏈子;比如華為有了智界,精力可能分散。
要是理想能夠從組織架構上持續吸收華為養分,那就不懼怕問界。
理想擅長遊擊戰,這種非正規作戰的特征是更加機敏的動作、更加機斷專行的領導者、與更加小規模的隊伍。
而華為的陣地戰則強調紀律嚴整、組織嚴密、是标準的大規模正規軍作戰。
理想将原有橫向實體部門(戰略部、產品部)的基礎上新增五個實體部門(商業部、供應部、流程部、組織部、财經部),并在管理流程上向集成化轉變 , 将原有的垂直職能管理轉變為矩陣型組織管理模式,同時落地 DSTE、IPD 為代表的 7 個一級流程,這很難不讓人想到華為在騰飛前從 IBM 引入的 DSTE(從戰略到執行)、IPD(集成產品開發體系)。
對問界而言,極致内卷和行業淘汰賽不僅是對新勢力和傳統車企的考驗,同時也是對華為生态汽車聯盟的考驗。
新 M7 、M9 雖然已經給了汽車行業足夠的震撼,但問界仍然需要将華為賦能的智慧能力打造成「金字招牌」,畢竟底層的創新才是問界更長期的需求。
據晚點 Auto 報道,問界 24 年的全年銷量預期為 60 萬輛,并已向上遊供應商傳達這一目标。
以 60 萬輛銷量目标計算,平均每個月的銷量大概是 5 萬輛。
而理想也将 2024 年的銷量目标定格在 80 萬輛。
「以銷量論英雄」,始終是汽車行業的遊戲規則。
不出意外的話,問界和理想很有可能成為 30 萬以上家庭用車市場的兩個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