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她和他,最狼狽的瞬間,卻也最體面,歡迎閱讀。
1955 年 4 月 1 日,林徽因去世。
2003 年 4 月 1 日,張國榮去世。
懷念這兩位不一樣的煙火。
最難得的是最後的忠誠和體面
在所有關于張國榮的故事中,高曉松老師說的這個讓我瞬間流淚。
2003 年 4 月 1 日,張國榮的經紀人陳淑芬女士接到了他打來的電話,陳女士當時不知道,這是他最後的電話。陳淑芬是香港著名的四大經紀人之一,與哥哥合作多年,情同手足。電話裡,哥哥說:" 淑芬,你來接我一下。"
▲陳淑芬和張國榮
陳淑芬開車到了酒店,撥電話給張國榮說她已經到了,張國榮回答:" 好,那我來了。" 然後,縱身躍下文華酒店 24 樓。
陳淑芬見狀,立刻明白這是哥哥留給她的最後一個任務——哥哥一生愛美,人生終點走得決然,卻斷然不願血肉模糊曝光于眾人眼前。
于是,陳淑芬立刻脫下衣服,蓋住張國榮的身體,馬上報警求救,把他送到醫院。
正是由于張國榮對于身後事的這個安排,以及陳淑芬多年來對他的忠實和赤誠,所以,即便到今天,在香港這樣娛樂新聞和采訪方式都缺少節操和底線的地方,大眾沒有看到過張國榮落到地面以後,沾滿人間塵埃的樣子,沒有一張類似血腥的、八卦的、獵奇的照片流出來,損傷哥哥驕傲而美好的形象。
人們見過車禍後滿身鮮血的戴安娜,聽過她的主治醫生侃侃而談她臨終的掙扎和絕望,但是,沒有看過那樣的張國榮,有人曾經揣測,假如真有那樣的照片,香港的八卦雜志或許願意花一個億去買。
但是,陳淑芬做到了最後的忠誠、守護和捍衛,讓哥哥保持最後的體面。
想來,所有關系都是雙向的吧,那些關于張國榮人品謙和、溫潤如玉的傳說,在最後的這項安排中,有了最美好的聯想。
藝人是職業,明星是光環,藝術家是天賦,而傳奇,則是可遇不可求的才華和奇迹。
張國榮的藝術和人品,都是個傳奇。
她可以很有錢,但她放棄了
1955 年 3 月 31 日,51 歲的林徽因幾天沒有進食,全身無力,多個器官衰竭,凌晨,她用微弱的聲音對護士說:" 我要見一見梁思成。" 護士看了眼剛落到 "2" 的時鍾,回答:" 夜深了,有話明天再談吧。"
可是,她很快陷入了深度昏迷再也沒有醒來,最後的話,她終究沒能親口告訴梁思成,當陪伴了她 27 年的丈夫在護士攙扶下走進病房時,她平靜、安詳、冰冷,再也沒有了氣息。梁思成哭得不能自已,不停重復:" 受罪呀!受罪呀!徽,你真受罪呀!"
在生命的盡頭,無論曾經怎樣的豐富和繁茂,都不過是一個蒼涼的句号,林徽因的句号劃在 1955 年 4 月 1 日。
她有兩個特别美麗的瞬間,與那些傳說到泛濫的情史和才華都無關。
1953 年的一天,北京要拆城牆,由當時的北京市副市長、原清華大學歷史學教授吳晗先生主持會議,林徽因聽說後,指着吳晗的鼻子破口大罵:" 你們拆去的是真古董!你們遲早會後悔的,到時候你們要蓋的就是假古董,而你是歷史學教授,你知道什麼是歷史,這麼多年的歷史毀于一旦!"
當時,嚴重的肺病讓她聲音嘶啞,她再也不是 20 歲時鮮豔嬌嫩,用動聽的英語全程演出話劇《齊特拉》的小姑娘,她瘦得弱不禁風,滿臉皺紋。
她的丈夫、謙謙君子梁思成先生聽到這個消息默默哭泣,但是,她從來都是個脾氣很大的女人,要強、厲害、直爽,她的厲害不是在客廳裡當交際花,風雨關頭同樣巾帼不讓須眉直言不諱,這種個性沒有經歷後來各種各樣的歷史運動,或許是幸運。
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官至民國司法總長,七叔林覺民是著名的黃花崗 72 烈士,《與妻書》的作者。
▲林徽因與父親林長民
以今天的眼光,她是官二代和富二代,尤其,她和梁思成鑽研的建築領網域,在百廢待興、各種新建築層出不窮的時代,特别掙錢的職業是開建築事務所,夫妻倆很多留學歸來的同學都從事這個職業而成巨富。
但是,這兩個 " 書呆子 " 放棄了,他們立志梳理中國建築學脈絡,回國創辦了東北大學建築系、清華大學建築系,這是中國第一個建築學科。
▲林徽因與梁思成
編修中國建築史異常艱難,之前從未有人做過這方面研究,古時也極少專門文獻,林徽因和梁思成跨越千山萬水勘探現存的古建築,尋訪在世的工匠,查閱能找到的一切資料,最終編修出《中國建築史》。
抗戰時期,物價飛漲,林徽因窮困潦倒、貧病交加,避難到昆明附近,把全部積蓄拿出來造了一套栖身的房子。
女兒梁再冰說:" 媽媽對房子進行了簡單的裝修,鋪了粗木地板,在靠窗的牆上做了一個小書架,下面的木凳鋪上飾布,媽媽常在家裡陶制土罐中插大把的野花。我覺得我媽真神,怎麼一下子就把那麼一個破房子搞得這麼舒服,這麼可愛。"
▲林徽因與女兒梁再冰
兒子梁從誡回憶:" 在這間可愛的小小起居室裡,媽媽在煤油燈下為我們講解莊子《解牛篇》和《唐雎不辱使命》,教我們讀了很多李白、杜甫的詩。"
在這個場景中,林徽因沒有講究的衣服和裝飾,卻有很真實的生活氣息的美。
他和她都保持着人性的體面
什麼是人性的體面?
春風得意保持風度,時運不濟仍有風骨,颠沛料峭風韻不減,鬥轉星移風格不改。
任何時代,活得體面都不容易。
總有要面對的現實利益,總有扛不住的内心壓力,總有私心想護住的人,總有局限的個人好惡。
只是,用情史、绯聞和私生活評價一個人,是特别無趣、猥瑣的事,人心裡有什麼,眼裡就會看到什麼,總是看到髒亂差,内心斷然不會真善美。
張國榮和林徽因,都是在私人生活方面曾經被重度誤讀的人。
在 4 月 1 日到來之前,懷念他和她,為他們不一樣的風度與風韻,風格與風骨,在心中默默大贊。
你對他們最深的印象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