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業績漲,股價不漲,藍思科技深陷「果鏈困局」,歡迎閱讀。
逃離蘋果,周群飛的 " 心病 "
作者 | 辰紋
來源 | 洞見新研社
曾經的女首富,藍思科技董事長周群飛很困惑,公司業績明明還算不錯,可股價卻怎麼也漲不起來,距離市值 2000 億的頂點更是遙遙無望。
根據不久前(4 月 23 日)藍思科技發布的 2022 年年報顯示,全年實現營收 466.99 億元,較上年增長 3.16%;歸母淨利潤 24.48 億元,同比增長 18.25%。
特别是第四季度歸母淨利潤達到 16.89 億元,同比增長 237.66%,創下了歷史同期最高盈利水平。
從字面上來看,這份年報業績還算不錯,多多少少能對行情有所促進,然而市場反應卻恰恰相反,年報發布次日(24 日),藍思科技高開低走,當日僅收漲 1.6%,緊接着的下一個交易日(25 日),股價大跌 12.10%,成交 11.4 億元。
很顯然,資本市場對藍思科技交出的答卷并不認可。
01
" 摳 " 出來的利潤
藍思科技有自己的委屈。
去年消費電子受宏觀經濟衝擊,整體走低,IDC 數據顯示,2022 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 12.3 億台,同比下降超 9%,然而藍思科技硬是逆市而行,在上半年淨利潤虧損 3.05 億元的背景下,最終翻盤,營收利潤取得雙增長,顯示出極強的韌性。
藍思科技後續復盤總結,由精益化管理帶來的 " 降本增效 ",說得直白一些,就是各種開支能省則省。
财報數據顯示,藍思科技 2022 年财務費用、管理費用分别支出 2.46 億元和 27.06 億元,相較 2021 年同期縮水 2.67 億元、12.63 億元,降幅分别為 52.09% 和 31.83%。
圖源:藍思科技 2022 年年度報告
将這些費用再做細化,僅員工優化和招聘費用這一塊,同比就節約了 9.2 億元。2022 年末,藍思科技領取薪酬的員工數為 26.27 萬人,2021 年同期,這個數字為 27.7 萬人。
藍思科技的精益化管理還體現在對產業鏈的垂直整合,從最開始的手機零部件和材料(玻璃、金屬、藍寶石、陶瓷、觸控、指紋識别)逐步擴展到消費電子領網域的專用設備、智能制造等上下遊產業,然後再切入到 OEM/ODM 整機組裝。
藍思科技自己總結," 可為終端客戶提供設計、研發、創新、貼合及組裝等一站式產品和服務解決方案 ",早在 2021 年,藍思湘潭生產基地就已接下小米的整機組裝訂單,目前主要生產小米 12S、小米 L2M、小米 13 Ultra 等機型。
除此之外,藍思科技在财報中還提到,新能源汽車業務也為業績帶來增量,2022 年全年,公司的新能源汽車業務收入為 35.84 億元,同比增長 59.41%,憑借着中控屏、B 柱、儀表盤、充電樁等汽車零組件產品,打入包括蔚來、理想、比亞迪、保時捷、寶馬、奧迪等在内的 30 多家品牌供應商體系。
不得不說,藍思科技在過去的 2022 年非常努力," 降本增效 " 的語境下,也是 " 苦 " 過來了,可問題的結症在于," 苦 " 到盡頭,并沒有迎來合家歡式的結局," 省 " 出來的利潤,資本市場不買賬。
02
蘋果是補藥,也是毒藥
問題的原因很簡單,藍思科技 " 避重就輕 ",過度依賴蘋果的老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我們知道,藍思科技靠視窗防護玻璃面板起家,機緣巧合之下,周群飛以家庭作坊的模式接下了 TCL 手機訂單,然後業務版圖逐漸擴大,打入摩托羅拉供應商體系,再到位初代 iPhone 供貨,與蘋果搭上了線。
成為 " 果鏈 " 的一員後,藍思科技走上了狂飙之路。
2014 年,成為全球最大的觸控功能玻璃面板生產商,占據全球一半以上市場份額。
2015 年,創業板上市,市值一度超過千億,周群飛一舉成為當年的中國女首富,藍思科技此時從蘋果供應商的幕後走到了台前,站在了聚光燈下。
随着與蘋果合作的加深,藍思科技與蘋果的 " 捆綁 " 也越來越緊,2017 年至 2020 年,蘋果訂單在藍思科技營收占比維持在 50% 左右,到 2021 年這一比例達到 66%,2022 年更是超過 70%。
圖源:藍思科技 2022 年年度報告
不可否認,藍思科技的營收能夠從 2011 年 60.3 億元增長至 2022 年的 466.9 億元,期間漲幅超 7 倍,蘋果功不可沒,但高度依賴蘋果,大大增加了藍思科技業績的不确定性。
舉個例子,2018 年,在華為的帶領下,國產手機對蘋果產生了極大的衝擊,除華為外,OPPO、vivo、榮耀和小米這四個品牌當年的銷量都超過了蘋果。
反饋到產業鏈端,藍思科技受蘋果出貨量影響,2018 年第四季度大幅虧損 4.28 億元,直到 2019 年第三季度,因華為遭美國制裁,蘋果手機出貨量回升後,藍思科技的業績才開始好轉。
此外,歐菲光、歌爾股份等 " 果鏈 " 企業的暴雷,映射到藍思科技身上,難免會讓投資者產生聯想。
2016 年,歐菲光收購光學鏡頭公司廣州得爾塔後,正式進入 " 果鏈 ",市值一度觸摸到 700 億元的高點。
2020 年,歐菲光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從而被踢出 " 果鏈 ",消息被證實後,股價應聲暴跌,如今市值在 150 億元左右徘徊。
同樣是 " 果鏈 " 龍頭的歌爾股份和立訊精密,受蘋果 " 砍單 " 影響,前者去年利潤同比大減 59.08%,後者傳出裁員消息,股價較高峰期也下跌近 5 成。
蘋果為保證自身供應鏈的安全,會不斷引入新的供應商,以價格為籌碼在供應商之間做 " 平衡之術 ",甚至還會将上漲的成本壓力轉嫁到下遊供應商。
此外,在蘋果的 JIT 庫存管理模式下,蘋果将庫存風險都轉移給了供應商,一旦訂單需求發生變化,供應商則将承受巨大的庫存壓力,由此延伸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給供應商的經營帶來各種風險。
事實上,藍思科技深知依賴蘋果的種種弊端,也想逃離 " 果鏈 ",早在 2015 年的手機行業采購大會上,周群飛就曾公開表示,藍思科技不只供應蘋果,也供應其他品牌廠商,包括要大力發展華為、小米、聯想等國内品牌市場。
可現實是,蘋果訂單的毛利率更高,加之随着華為的沒落,其他中國品牌合起來都不夠蘋果打,藍思科技想逃而無法逃,只能飲鸩止渴,為了從蘋果身上攬到更多業務,2020 年還花了 99 億元收購了 iPhone 金屬中框和小組裝業務供應商可利科技和可勝科技,将自己與蘋果捆綁的更緊了。
03
新能源汽車與光伏難以扛起轉型大梁
進軍新能源汽車和光伏,被外界視為藍思科技擺脫蘋果,開拓第二增長曲線的重要布局。
賽道沒問題,問題在于藍思科技如何衝破這兩個行業的競争壁壘。
上文提到,藍思科技新能源汽車業務去年營收 35.84 億元,同比增幅 59.41%,絕對數字還行,但占到公司營業收入的比例還是太低,只有 7.67%,尚不足以對整體業績形成支撐。
我們再對比消費電子與新能源汽車這兩個行業之間的差異,或許會對藍思科技在新能源汽車業務上的前景有更清楚的認識。
蘋果對配件要求高,汽車品牌對配件的要求只會更高,特别在安全性上有着一套極為嚴苛的标準,這對供應商在管理、工藝、良率等方面是極大的考驗,不可避免的影響到業務的利潤水平。
翻看藍思科技過 2022 年财報,我們可以看到,最有可能用于汽車的 " 大尺寸外觀及功能組件 " 這項業務的毛利率只有 15.82%,僅高于 " 新材料及其他產品 ",處于倒數第二的位置。
圖源:藍思科技 2022 年年度報告
藍思科技在 4 月 26 日的投資者關系活動中也公開承認," 汽車客戶因為對安全性要求高,推進比較保守 "。
另外一個方面,相比蘋果供應鏈,汽車品牌的供應商體系更加復雜,根據與供應商合作程度與能力不同,對于某項配件,汽車品牌通常會對供應商按照一供、二供甚至三供的順序,進行合作優先級的排位。
雖然這個順序不會一成不變,但其基調是基本穩定,這也是說,在新能源汽車各玻璃件在沒有出現颠覆性創新之前,藍思科技很難進入到汽車品牌的核心供應商名單。
目前,藍思科技公布汽車客戶數量增加到 30 家以上,但其中有多少家是一供,這個數字成迷,且藍思科技自己也承認,在側窗、擋風、天幕等大尺寸新型汽車玻璃等增量新產品方面,更多是 " 配合客戶進行創新優化和驗證 ",尚未實現大規模供貨上車。
至于光伏業務,藍思科技面臨的挑戰也很大。
藍思科技于 2021 年 11 月斥資 10 億設立了全資子公司湖南藍思新能源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光伏玻璃產品、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光伏發電項目等業務。今年 4 月又成立了湖南藍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光伏電池。
很重要的一點,與手機玻璃面板一樣,光伏玻璃的門檻也很高,為了保證高透光率,玻璃含鐵量要低于 0.015%,普通玻璃的這一數值通常在 0.2% 以上,同時,光伏玻璃還要耐腐蝕、耐高溫、抗輻射,這要求疊加起來,光伏玻璃的制作難度可想而知。
加之,光伏玻璃還是一個重資產行業,光建一條產能 1000 噸 / 天的光伏玻璃產線就要投資 6-8 億元,建設周期一年半起步,建成後點火、燒窯要一個月,產能爬坡最快也要 3 個月,慢一點的話則要半年。
也正是因為如此,信義光能和福萊特這兩個光伏玻璃龍頭,憑借着技術壁壘(接近 80% 的良率)和極強的成本控制能力(30% 左右的毛利率),攜手占據了超過 60% 的市場份額。
藍思科技自知,要想翻越這兩座大山,在光伏領網域形成突破,難度極大,只得 " 退而求其次 ",在建設公司園區光伏電站的過程中,所需要的光伏設備全部自產自銷自用。
今年的投資者關系活動中,回答投資者的相關提問時,藍思科技就表示," 電站建設方在公司各園區的屋頂及周邊地區建設光伏電站,建設方采購公司的電池,公司又向電站采購電力,公司在這種模式中既是客戶又是消費者。"
因而,藍思科技在在 2022 年年報中都未将光伏業務單獨列出分析也就可以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