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抛棄中產,盒馬輸慘,歡迎閱讀。
「盒馬 mini 是生鮮電商的終極模式。」
「未來十年希望實現百萬人口以上城市全覆蓋。」
「盒馬鄰裡将是盒馬未來十年最重要的戰略。」
「盒馬奧萊将是品牌最重要的戰略項目,沒有之一。」
「十年時間服務 10 億消費者、全國 10000 億的銷售、建立 1000 個盒馬村。」
互聯網大佬裡面,會吹牛的多,會打嘴炮的也多,畫餅更是基本技能。
但是像盒馬前總裁侯毅這樣,畫餅畫得如此之多,每個餅的制作周期動不動十年起步,而且幾乎沒有哪個餅能活過一年的大佬,還是絕無僅有的。
有媒體統計過,從最初的盒馬鮮生開始,盒馬在 8 年裡一共推出過 12 種不同形式的業态,它是生鮮超市,是社區團購,是會員制超市,是臨期折扣店,也是精品超市。
我願稱其為零售行業的大冰老師。
這期内容,我們聊聊盒馬到底是什麼,以及所謂新零售的本質。
01 盒馬:超級變換形态
在聊盒馬之前,有必要整理一下時間線。
2015 年,盒馬在阿裡巴巴内部立項。
2016 年 1 月,在上海金橋,第一家盒馬鮮生門店低調開業,同步上線的還有盒馬 App,店内所有的商品只能用 App 買單,通過支付寶付款。
也就在同一年的 10 月,當時還擔任阿裡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的馬雲,在杭州雲栖大會,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
他認為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而結合線上線下的「新零售」會是未來。
2017 年,盒馬首店營業額達到 2.5 億,坪效高達傳統大賣場的 3.7 倍。
也就在 2017 年底,還沒滿兩歲的盒馬,推出了第一個新業态「盒馬 F2」,主打寫字樓白領人群,号稱是「基于辦公室場景下的餐飲便利店」。
只不過這個便利店,與 7-11、全家羅森比起來,更加重視餐飲,門店規模也更大,主打「現吃現做 + 到店自提」,可以理解為便利店 + 大食代 + 星巴克的模式。
2018 年,盒馬繼續嘗試新業态,在上海和北京先後推出線上超市「盒馬雲超」,也就是類似京東和天貓超市的網購配送次日達。
商品也不再局限于生鮮食品,而是擴大到日用百貨在内的 20000 個 SKU。
2019 年,是盒馬最激進的一年,密集推出了 5 個全新的子業态。社區超市品牌「盒馬 mini」,綜合購物中心品牌「盒馬裡」,前置倉業務「盒馬小站」,社區菜場「盒馬菜市」,以及依附于門店的智能取餐櫃「盒馬 Pick ’ n go」。
關于這些業态後來的命運走向,我放到後面再說。
2020 年,盒馬推出了「盒馬 X 會員店」,直接對标開市客和山姆的會員倉儲店。
2021 年,中國零售業最火熱的兩個風口,盒馬也都沒落下。社區團購打得炮火連天,盒馬推出了自己的社區團購業務「盒馬鄰裡」。臨期折扣店開遍全國各地,盒馬則是推出折扣店「盒馬奧萊」,專門賣盒馬鮮生的尾貨。侯毅号稱要把價格做到「周邊生鮮超市的一半以下」。
2022 年,每年都習慣整點新花樣出來的盒馬,第一次沒活了。
但到 2023 年,盒馬又玩起了新花樣。随着折扣店的風口從臨期軟折扣變成類似奧樂齊、零食很忙這樣的硬折扣模式,盒馬也更新了「盒馬奧萊」,将其變為硬折扣店。
此外,盒馬還推出全新的黑标店,希望對标精品超市,收割城市中產。
至此,短短 8 年多的時間裡,盒馬整出了 12 個截然不同的業态,可能除了擺地攤,它把線下商業能做的都做了個編,斜杠青年,跨界玩家,莫過于此。
而在這 8 年的跨界史裡,2020 年可以說是盒馬的分水嶺。
在 2020 年之前,主業務高速擴張,并且以生鮮供應鏈為基礎,拓展出了一系列新奇的業态。
且不說這些實驗性質的業務後來成不成功,但當時的盒馬無疑是引領中國零售潮流的,它像一個探索者,不斷尋找着線下零售的邊界。
但 2020 年之後,盒馬就像變了一家公司一樣。
這時候的盒馬,從趨勢的引領者,變成了風口的跟随者。社區團購火了就做社區團購,折扣店火了就做折扣店,會員店火了就做會員店,反正有生鮮供應鏈在這裡,做一個新業态成本也很低,資源復用就行。
它開始像一個投機者,貪婪地在市場上尋找一夜暴富的機會。
歸根結底,它不是一個有耐心的玩家,甚至不是一家獨立的公司。
而在這背後,是阿裡巴巴長期的焦慮。
02 阿裡的流量生意
身為電商巨頭,阿裡巴巴從誕生之初,就有一個核心母題:
電商和線下商業之間,應該是怎樣的關系。
2010 年之前,電商是線下商業的補充,是中國商業領網域可有可無的小角色。2010 年之後,線下實體商業開始受到電商衝擊,尤其是零售業,過去十餘年裡在電商面前節節敗退,直至潰不成軍。
可以說,這兩者從來就是非此即彼的關系。
但阿裡巴巴找到了一個獨特的路徑。
2013 年,阿裡巴巴與同為杭州公司的銀泰集團展開了全方位的合作,包括共同建設物流系統,銀泰參加天貓大促,銀泰接入支付寶錢包付款等等。
于是在 2014 年,阿裡以 53.7 億港元入股銀泰,并在此後幾年裡逐漸成為大股東,而在銀泰的幫助下,一批知名品牌入駐天貓,幫助整個淘系完成了品牌化,從 C2C 平台到 B2C 平台的轉型。
這一步,在淘系的發展史上舉足輕重。
此外,這次合作也讓阿裡巴巴意識到,線下商業對電商是有價值的,它的流量,它的商家資源,它的品牌,它對剛需即時場景的滿足能力,都是可以為電商所用的。
此後,阿裡展開了一系列線下商業的探索,包括無人零售,也包括後來收購大潤發,當然,也包括盒馬。
2015 年,一手建立起京東的物流體系的侯毅離開京東,他和時任阿裡 CEO 的張勇聊了一次,兩人在對新零售的觀點一拍即合,于是有了我們前面寫到的,盒馬 8 年多的發展歷程。
為什麼阿裡要做盒馬?為什麼盒馬的核心業态是生鮮?
因為阿裡缺流量,而生鮮是能帶流量的。
阿裡的流量飢渴症由來已久,在中國這麼多互聯網巨頭裡,阿裡是少有的,不掌握超級流量池的公司。
PC 時代百度有搜索引擎,騰訊有 QQ,都是巨大的流量池。而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字節有頭條和抖音,騰訊有微信,拼多多也有微信群聊加持,都不缺流量。
而阿裡無論是支付寶還是淘寶天貓,都是「成交型」產品。雖然現金流龐大,但用戶停留時長和打開次數不夠多。而像社區、社交、短視頻這樣的超級流量入口,它是沒有的。
因此,阿裡在很長時間裡,都依賴外部的流量輸入。無論是廣告聯盟買量,還是後來投資微博,或者是三番五次嘗試做自己的社交 App,都能反映出它的流量飢渴。
新零售戰略的提出,很大程度也是解決流量焦慮症,到線下去吸流量。
所謂用互聯網改造實體零售,本質就是讓每個門店的用戶,都變成 App 的用戶,方便我後續開發商業價值。
而生鮮,就是線下商業最好的流量來源。
對一家超市來說,做生鮮,從來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生鮮這門生意标準化程度低,利潤薄,客單價也不高,履約成本卻高得飛起,任何角度看都是很差的生意。
但這門生意偏偏又是剛需,是五萬億的大市場,而且很多人是天天都要買菜的,是高頻剛需。
所以超市們所做的,就是拿出 20% 的門店面積來做生鮮,吸引消費者過去買菜,這塊業務不虧錢就行。至于賺錢,就要指望你買菜之餘順便來點生活用品,買點零食飲料,帶一提衛生紙,搞一瓶沐浴露啥的。
這些商品毛利高,利潤都從它們身上來。
盒馬也是一樣的道理。既然我的目的是吸引用戶到店,下載盒馬 App,成為我的線上用戶,那我自然要用最能吸客流的品類,也就是生鮮。
況且,盒馬對流量的野心,還不止于生鮮。
生鮮之外,線下商業的另一個流量大戶,是餐飲。
如今零售業被電商錘了個七七八八,線下娛樂業又不景氣,電影都沒人看了。各大購物中心,一個個都快變成美食廣場了,恨不得一半的營收都讓餐飲包了。
沒辦法,誰讓餐飲是個很難被電商完全替代得東西呢?
而盒馬早期的一個重要賣點,就是生鮮 + 餐飲模式,你在店裡挑選的大龍蝦,帝王蟹,店裡有廚師可以直接幫你烹饪好,端給你直接吃。
雖然在超市裡吃大餐,看起來有些奇怪,也未必是個好生意,但至少能保證對線下客流穩定的吸引力。有了客流,這些顧客就能就地變成盒馬 App 的用戶,變成支付寶的日活,也就一定程度上能緩解阿裡的流量焦慮。
到這裡,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盒馬的戰略總是在搖擺不定,總是能給消費者出點新花樣。
說到底,盒馬是一樁流量生意。
流量的世界變化萬千,不像賺錢的世界,往往大道至簡。
03 新零售的本質
2024 年,盒馬發生了兩件大事。
首先是 3 月,老掌門侯毅宣布退休,盒馬正式進入「後創始人」時代。
然後就是随着獨立拆分上市無望,盒馬要被阿裡賣掉的新聞鬧得滿城風雨,甚至連具體報價都有鼻子有眼的。
而在一次次的風波背後,盒馬在具體的運營手段上,越發顯得舉棋不定。
比如盒馬到底是做折扣化,還是做高端化。
最早看起來盒馬是要做消費更新,但它又做過奧萊店做低價生意。19 年,推出會員制,明顯是對标山姆,這之後呢,又搞出「移山價」,企圖打價格戰,開始走社區團購和折扣店的模式。
只不過這麼一來,消費者就迷惑了。你搞折扣化,打價格戰,對于過去花了錢買會員的用戶,意味着他們的額外權益被下放了,既然不用會員費也能買到價格優惠的盒馬商品,我幹嘛繼續充這個會員呢?
于是,去年年底,盒馬主動取消了會員制。
但随着侯毅離職,會員制又被恢復。
這一波反復橫跳,把我這樣的消費者都整懵了。
除此之外,盒馬的反復橫跳還出現在許多領網域,線下門店和線上下單是否應該價格統一,免配送費門檻應該是 49 元還是 99 元,1 塊錢的包裝費怎麼收,都成了消費者和公司方面反反復復 battle 的話題點。
也就在一次次的反復橫跳中,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流向了那些運營策略更穩定,定位更清晰的平台。
盒馬過去引以為傲的靈活和創新,在這個時代,變成了兩頭下注,變成了反復橫跳,最終還是影響了品牌的價值。
而這也能佐證,盒馬本質不是零售企業,而是阿裡的一樁流量生意。
互聯網公司和傳統線下商業最大的區别在于思路。
互聯網思維是:我要把所有的錢都賺了,為此我可以承擔短期不賺錢的損失。
而傳統線下商業的思維是,我只賺我能力範圍以内的錢,所以從一開始就要追求利潤。
盒馬顯然是互聯網思維的信徒。
開頭我就提到,侯毅在談到盒馬戰略時,動不動就是以十年為部門來做規劃,短期能不能賺錢,并不是盒馬要考慮的。
所以盒馬的貪婪,在線下商業領網域是絕無僅有的,它既想做便利店,社區店這種高頻業态,也想做會員商店這種高客單價的低頻業态。既要賺消費降級折扣化的錢,又要做消費更新精品化的錢。
它太貪婪了,什麼都想要。但即使背靠巨頭,商業的規律是無法改變的,一個品牌只能有一個定位,不聚焦的結果就是在消費者眼裡,你面目模糊,永遠是第二選項。
所以,盒馬推出的新業态就顯得非常功利了,社區團購火了就做一個,會員店火了就做一個,反正業務模式都是被同行驗證過的,不用擔心底層邏輯跑不通。
因為功利,盒馬這個時期推出的業态存活率其實要高很多,但對整個零售業,已經沒有引領者和實驗者的價值了。
這背後,其實是盈利壓力,當阿裡對盒馬能帶來的流量不抱希望之時,它就會開始要求盒馬能夠帶來财務上的回報。
而财務上的回報有兩種,一是能夠自負盈虧,甚至貢獻盈利。二是能把估值拉高,未來不管是獨立上市還是賣給其他公司,都能賣個好價格。
因此,盒馬開始變得功利,開始計算财務上的投入產出比,開始模仿其他對手的打法。
功利在這個時代并沒有什麼壞處,它能讓一家公司在這個夢想落地的時代存活下來,能讓不賺錢的企業開始老老實實思考怎麼賺錢。
盒馬的故事,恰好就是一段新零售消亡史。
新零售的本質,其實就是線上平台從線下商業那裡,汲取一切可用的資源,最終讓一切的交易都發生在線上。
所以,新零售的消亡,不是它失敗了,恰好是因為它成功了。
如今連吃個飯喝杯咖啡,都要在淘寶抖音美團上購買到店券了,線下商業早就已經被線上平台徹底吸收,成為附庸。新零售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是時候退出了。
只不過,新零售的浪潮退了,那些被浪潮卷起來的明星公司,還得硬着頭皮繼續活下去。
于是我們看到盒馬收起了天馬行空的探索,從新零售回歸傳統零售,開始一單一單地計算利潤,一家店一家店地實現盈利。
從來沒有什麼領先的商業模式,天下所有的生意,不過都是時勢造英雄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