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遊戲經驗:觸樂夜話:術語解釋,歡迎閱讀。
觸樂夜話,每天胡侃和遊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圖 / 小羅
自從我在文章中附注聯系方式以來,隔三差五就會收到來自讀者的好友申請。我寫的稿子以國内二遊和宅向亞文化居多,但加我的讀者往往不是相關圈子的閱聽人,他們來加我,是為了詢問文章裡一些行業術語,或是一些亞文化邏輯的解釋。
一般情況下,類似的解釋工作我都是在文章裡直接完成的,以便照顧到更廣泛的讀者群體,但總有疏漏的時候。所以,每次和讀者交流時,我總有種 " 經驗值 Up" 的感受,并在寫下一篇稿件時多加注意。
當然,這份工作也不止是我一個人在做,我更多地是學習前人的優良傳統。一位讀者的反饋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 觸樂的很多文章,明明在做宅向的内容,但是願意說普通人能夠理解的語言,願意和普通人去進行交流和對話。"
" 比如,不會直接寫‘吃谷’,而是寫成‘買周邊’之類、普通人能理解的語言。又如,不會說‘作者太颠了,反而給作品增加了一種獨特的味道’,而是‘作者顯然精神狀态不太正常’,或者至少寫成作者太‘癫’了,加個引号。"
社會分析類文章下常見的 " 試圖看懂,但是真的沒看懂 "
這其實和我以前的寫作經驗有些相悖。我認為,在介紹一些相對小眾的東西時,更加 " 黑話 " 式的寫作會比較符合相關事物的 " 味道 ",而想要介紹這些黑話,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加上引号,解釋一番,但如果什麼術語都要加引号,又顯得有些不近人情。
這種 " 不近人情 " 在一些有着相關愛好的讀者看來,可能會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審視感。我會在寫稿的過程中盡量減少這種感覺,但不論行文時如何注意,只要談論的是小眾事物或文化,就難免會有審視。當然,最 " 方便 " 的辦法是不做這個選題,用一位讀者的話來說,叫 " 你寫這個,誰也沒獲得好處,何必呢 "。有時稿子發布後,還會有受訪者來找我說:" 你不是能理解我們的嗎?為什麼文章的感覺怪怪的?"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對于小眾文化的選題,我都是斟酌、斟酌再斟酌,可能到最後就直接放棄了,倒也不是寫不出來,只是面對受訪者可能有種莫名的負罪感。
另一方面," 加引号 " 對我來說也有一些教育意義,比如寫作時的自律。如果不加引号,很可能變成 " 自嗨式寫作 ",完全不考慮讀者能不能看懂。自己是寫爽了,但文章的可讀性就會變得十分糟糕。
由此又會衍生出一些新的問題:如果我想深入探讨某個領網域的話題,不可避免地要和許多人交流,而這些人又會提到大量的專有名詞,對于不了解該領網域的讀者來說,顯然是不太友好的。我當然可以一一解釋這些名詞,但這樣一來,文章就會變得冗長,可讀性降低,同樣不是個好法子。
我曾經嘗試過采取上、下分篇的方式來發布文章,但效果似乎和直接發整篇沒有什麼不同,甚至還會造成内容缺貨,引起讀者的一些誤解。一名讀者當時反饋說:" 你不如直接一次性發完。讨論這種深度(的内容)的時候,不關注這個領網域的讀者,可能點都不會點進來。"
可我同樣認為,就算是關注這個領網域的讀者,看到 1 萬多字的文章,心裡也難免會犯怵,先是慢慢看,然後快速翻到結尾。甚至于,我在對文章進行修改時,也常常改了後一處,忘了前一處——相比這種情況,分篇也算是個不錯的策略吧。
改稿地獄
如此看來,寫作真是一件讓人糾結、痛苦又迷茫的事,要考慮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但是,在收到一些讀者熱情的反饋後,這些負面情緒往往就會煙消雲散,轉而變為滿滿的成就感——于是,我研究同類型選題的動力又多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