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關于“長和拟售巴拿馬港口”一事的5個認識,歡迎閱讀。
3 月 28 日晚,針對 " 長和拟售巴拿馬港口 " 一事,市場監管總局回應:将依法進行審查。
3 月 4 日,香港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與美國貝萊德牽頭的财團達成原則性協定,拟向該财團出售旗下和記港口集團 80% 的資產,轉讓其持有和運營的分布于 23 個國家的 43 個港口及配套物流網絡,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和克裡斯托瓦爾港口。
很快,此事引發了廣泛關注。3 月 13 日起,大公報等媒體接連發聲,國務院港澳辦官網也轉載了一些媒體的報道。
譚主集納了 3 月 13 日以來國務院港澳辦官網轉載的相關報道,歸納出了這些文章背後的 5 個認識:
1. 長和港口交易并不符合商業邏輯,恰恰是 " 在商不言商 " 的表現。
其中一篇文章提到:
商人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但李嘉誠及長和出售港口經營權的時候并沒有采用全球招标價高者得的方式,反而 " 短平快 " 地與貝萊德達成出售協定。
國外近期的港口交易将估值定于其 EBITDA 的約 20 倍,而貝萊德此次出價是相關港口 EBITDA 的約 13 倍,無論是從經營邏輯,還是銷售邏輯,都很難想象這是 " 在商言商 " 原則下能夠做出的決策。
2. 港口運營不是普通資產,是關鍵基礎設施,這次長和交易涉及重大國家利益。地緣政治越趨緊張,變賣碼頭無異于向對手遞刀。
其中一篇文章提到:
和黃港口其他海外 41 個碼頭也大多分布在 " 一帶一路 " 的重要沿線國家和地區,因此,港口管理的得失确實關乎重大的國家利益。港資企業是國家改革開放的參與者,也是國家穩定發展的受益者,國家才是港資企業的堅定靠山。營商無視甚至犧牲國家發展利益,對企業的長遠發展而言,是一種短視的甚至是自毀基石的行為。
3. 有關企業在美國脅迫下出賣港口運營權,其實是短視的行為,助長了霸權主義的氣焰,只會為世界帶來更多的矛盾和衝突。
其中一篇文章提到:
近日有聲音吹捧交易,認為所謂 " 大刁 " 可避開美國打壓,避免事态惡化、矛盾上升雲雲,事實上,明眼人已看清,一時向美國霸凌 " 跪低 ",只會讓霸權主義變本加厲。美國政客 " 既要錢、更要命 ",只有強大的祖國,才能保障企業得到公平的貿易環境與發展空間。
4. 巴拿馬運河被 " 美國化 "" 政治化 " 後,美國一定會将之用于政治目的,推行自己的政治議程,中國在此的航運貿易勢必受制于美。
其中一篇文章提到:
通過這個交易,貝萊德将控制全球約 10.4% 的貨櫃碼頭吞吐量,跻身全球三大港口運營商,其完全可能配合美國對華打壓政策,提高中國貨運停靠成本,擠壓中國航運企業份額。同時這個交易也使中國企業多年經營的港口網絡出現重大缺口,進而使海外發展利益被美國蠶食。
5. 長和作為香港特區的企業,更應從國家利益、民族大義的角度,慎重處理有可能損害國家利益的交易。
其中一篇文章提到:
事件提醒了香港的企業,特别是有跨國業務的公司,做決定時除了商業考慮,也要考慮國家利益。無論是我們國家的企業還是其他國家的企業,現在很多決定都要考慮國家的因素,過去有不少有國際業務的中國企業都受到美國打壓。但例如華為和抖音等中國企業,他們都堅持了自己的信念,并且在國家的支持下,有了不同的轉機。這些都是香港企業家值得學習的例子。
3 月 28 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反壟斷二司負責人在回應該交易時稱,我們注意到此交易,将依法進行審查,保護市場公平競争,維護社會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