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手機銷量“羅生門”:華為和小米誰才是第一,歡迎閱讀。
就在小米創始人兼 CEO 雷軍在微博轉發 " 十年後,小米手機重回中國市場第一 " 的消息時,有眼尖的網友發現,就在幾天前,拿到 " 重回第一 " 這個腳本的還是華為手機。
4 月 27 日,市場調研機構 Canalys(現并入 Omdia)發布 "2025 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 " 等相關數據。按照 Canalys 的統計,這一季度,小米出貨量達 1330 萬部,同比增長 40%,在國補刺激以及其人車家一體的戰略協同下時隔十年重回第一,市場份額 19%。
但在 3 天前(4 月 24 日),另外一個市場調研機構 Counterpoint 給出的數據顯示,2025 年第一季度,國内市場出貨量第一的是華為手機,其以 19.4% 的市占率連續兩個季度領跑市場,創下 2021 年以來的最高記錄。
不同的調研機構給出了不一樣的第一和排名。行外人一頭霧水,誰才是 2025 年 Q1 國内市占率最大的手機品牌?
從左到右依次為 IDC、Canalys、Counterpoint 給出的 2025 年 Q1 國内手機市場不同廠商的市占率等
華為和小米誰才是第一?
4 月下旬,三大市場調研機構(IDC、Canalys、Counterpoint)相繼公布了 2025 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及市占率數據。
在 IDC 的統計裡,小米以 1330 萬台的出貨量,18.6% 的市占率成為這一季度出貨量最高的廠商,排在後面的分别為華為(出貨量 1290 萬台)、OPPO(出貨量 1120 萬台)、vivo(1030 萬台)、蘋果(980 萬台),市占率分别為 18%、15.7%、14.4%、13.7%。
在 Counterpoint 的統計中,華為以 19.4% 的市占率成為 2025 年 Q1 國内銷量最高的廠商,排在後面的分别為 vivo、小米、OPPO、蘋果、榮耀,市占率分别為 17%、16.6%、14.6%、14.1%、13.7%。
在 Canalys 的統計中,小米以 1330 萬部的出貨量及 19% 的市占率成為這一季度出貨量最高的廠商,排在後面的分别為華為(出貨量 1300 萬台)、OPPO(出貨量 1060 萬台)、vivo(1040 萬台)、蘋果(920 萬台),市占率分别為 18%、15%、15%、13%。
如此看來,在 IDC 和 Canalys 的統計中,2025 年第一季度出貨量第一手機廠商都是小米,第二是華為;但在 Counterpoint 的統計中,2025 年第一季度銷量市占率第一手機廠商是華為,第二是 vivo,小米的市占率排第三。
對于小米 2025 年 Q1 出貨量和市占率的增長,IDC 和 Canalys 的解釋趨同。其中,IDC 分析稱,小米的增長主要依靠 " 國補 " 政策,這對其中端產品的銷售產生了積極影響,推動了其在中國市場的明顯增長。
Canalys 首席分析師朱嘉弢(Toby Zhu)則指出,小米的重要增長動能來自于產品和渠道的協同效應。" 小米在線上線下統一的定價策略有效降低了消費者在國補政策下的決策成本,而其從可穿戴設備、PC、智能家居到汽車等全品類的覆蓋,也最大化利用了國補适用範圍,帶動多場景捆綁消費。"
對于華為 2025 年 Q1 銷量和市占率的增長,Counterpoint 分析稱," 華為 nova 13 系列和旗艦款 Pura 70 系列的強勁需求鞏固了其市場主導地位。國家補貼政策疊加熱賣機型降價,以及華為在 600-799 美元高端價格段的領先表現(該品牌目前在該區間占據優勢),共同推動了增長。"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在 IDC 和 Canalys 的統計中,小米在 2025 年第一季度的市占率第一,但随着華為今年加速推進 HarmonyOS Next 生态建設及 Pura X 闊折疊等多個新品的推出,華為手機市占率或進一步提升。
據 Canalys 預測,HarmonyOS NEXT 預計将在 2025 年占據中國手機市場總保有量(install base)的 3% 并實現快速增長。
銷量 " 羅生門 " 真相
不同的市場調研機構給出了不一樣的第一和排名,這讓行外人一頭霧水,猶如在看銷量的 " 羅生門。" 要解釋這個現象,首先要厘清國内手機銷量的通路。
總體而言,手機銷售分為線上和線下兩種路徑。" 除小米前期偏線上銷售外,剩下頭部手機廠商的銷售主要以線下渠道為主,線下占比約為 70%。"IDC 中國研究經理郭天翔分析稱。
頭部手機廠商之所以選擇以線下為主要銷售通路,原因之一是線下渠道有資金儲水池功能。
" 對于品牌方(手機廠商)來說,國包、省包等分銷商是打通整個銷售通路的必要環節,有資金蓄水池的功能。省包等大商在廠家拿貨都是現款現貨,而廠商在京東自營上銷售手機有賬期和回款壓力。" 某頭部手機廠商的核心渠道商解釋。
而手機的線下流通市場又環環相扣,大致分為 SI(sell in)、ST(Sell Through)、SO(Sell Out)三個環節。SI 是指廠商向省代、大商的出貨階段;ST 是指國包、省代等向下一級分銷商出貨的過程;SO 是指終端經銷商将手機賣給消費者。
" 市面上的各類調研機構每季度公布的數據主要是 SI 環節的數據,即廠商向大商或者省代的出貨量,而廠商本身更關注 SO 環節的用戶激活量,這就屬于商業機密了,不會随便透露。" 有手機行業資深人士透露。
統計口徑的不同是造成不同市場調研機構數據差别較大的原因之一。
據編輯獲悉,IDC 和 Canalys 統計的是 sell in 數據,即廠商向大商或者省代的出貨量。比如,IDC 和 Canalys 在報告中都用 " 出貨量 " 這個詞匯。
而 Counterpoint 統計的是 Sell Through 數據,比如其在報告中不會用 " 出貨量 " 這個詞匯,而用 " 銷量 " 這個詞匯。" 也可以理解為激活量,因為購買後不激活的是少數嘛。" 有 Counterpoint 員工解釋。
不過,據編輯獲悉,行業内有專門統計用戶激活數據的機構,例如市場調研機構 BCI 等,而 Counterpoint 和 BCI 的數據統計也有出入。
此外,雖然 IDC 和 Canalys 都按照 sell in 數據統計,但二者在統計上還是有所差别。比如,IDC 和 canalys 都認為小米在 2025 年 Q1 的市占率第一,但 IDC 統計小米的市占率為 18.6%,Canalys 統計的小米市占率為 19%。對此,二者的解釋都是," 數據均為四舍五入後的取值。"
" 落寞 " 的蘋果和榮耀
雖然三大市場調研機構對誰是 " 第一 " 和 " 第二 " 莫衷一是,但對蘋果手機在中國市場的 " 潰敗 " 及榮耀銷量下滑卻意見統一。
在 IDC、Canalys 、Counterpoint 的統計中,蘋果在 2025 年 Q1 中國市場市占率同比跌幅分别為 9.9%、8%、7.7%。
蘋果在中國市場市占率繼續下滑,與其 Pro 系列產品不在 " 國補 " 範圍内有關。
今年開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财政部發布《關于 2025 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對個人消費者購買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等 3 類數碼產品(單件銷售價格不超過 6000 元),按產品銷售價格的 15% 給予補貼,每位消費者每類產品可補貼 1 件,每件補貼不超過 500 元。
據編輯觀察,目前 iPhone 15pro 及 iPhone 16pro 價格基本都在 6000 元以上,不在 " 國補 " 範圍内。
為了提升 iPhone 在中國市場的銷量,蘋果曾于今年 2 月 20 日推出 " 廉價版 iPhone" —— iPhone 16e,并把 128GB 版本(上市時價格 4499 元)和 256GB 版本(上市時價格 5499 元)的價格定位于 6000 元以内,但這并沒有改變蘋果手機在中國銷量下滑的局面。
" 來自 Android 陣營的競争将更加激烈,Android 手機制造商在國家補貼政策上的獲益遠超蘋果。"IDC 高級總監納比拉 · 波帕爾(Nabila Popal)表示。
另外,iPhone 16e 手機僅配備單顆後置攝像頭、基礎存儲容量有限且 AI 功能不足,降低了它在中國市場的吸引力,銷售難度加大。
蘋果之外,榮耀手機的市占率在 2025 年第一季度明顯下滑。
在 IDC 和 Canalys 的統計中,榮耀已經處于 " 其他 " 行列;而在 Counterpoint 的統計中,榮耀以 13.7% 的市占率,位于國内手機市場第六的位置,同比下滑 12.8%。
" 在國内手機總體保有量趨于穩定的背景下,榮耀在高端手機市場受華為回歸的影響;在中低端手機,受小米銷量增長的掣肘。" 有渠道商透露。
從市占率上看,據 IDC 數據顯示,2024 年 Q1 — 2024 年 Q4,榮耀在國内手機市場的市占率分别為 17.1%、14.5%、14.6%、13.7%,而華為在國内手機市場的市占率則為 17%、18.1%、15.3%、16.2%。
除產品和品牌拉力影響外,榮耀公司今年年初還經歷了高層大變動。1 月 17 日,榮耀原 CEO 趙明宣布離職,随後原榮耀中國區銷售部部長鄭樹寶、原榮耀中國區 CMO 姜海榮等相繼離職。
榮耀高層變動的結果之一是榮耀公司戰略調整。今年 3 月初,榮耀新任 CEO 李健在 2025 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首次公布了阿爾法戰略,宣布榮耀将從智能手機制造商向 AI 終端生态公司轉型。
" 人工智能革命将重塑終端產業的新範式,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徹底改變我們的生產力、社會,甚至文化。榮耀未來 5 年将投資 100 億美元,與全球合作夥伴構建一個開放、共創、價值共享的 AI 終端生态體系。" 李健說。
Canalys 分析師鍾曉磊(Lucas Zhong)分析稱:"DeepSeek 的迅速走紅,再度激發了消費者和行業對 AI 能力的關注,也再次證明了當前技術格局下,廠商需要建立開放兼容的生态布局與高效的響應機制來保持在 AI 時代的領先地位。2024 年,中國市場 AI 手機滲透率已達 22%,預計在 2025 年将突破 40%。"
不過,在國内頭部手機廠商都在擁抱 AI、并将 AI 能力向中低端產品線滲透的當下,榮耀能否靠 AI 能力搶回市場份額,還需時間的考驗。
文丨雅萱
編輯丨葉錦言
出品丨深網 · 騰訊新聞小滿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