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葉志偉:創業三年,我把驕傲從天上丢到地上反復踩踏,歡迎閱讀。
一個創業者能踩多少坑?
他曾經在 " 唱吧 " 打造出了年銷量數百萬台,年銷售額四五億的 " 網紅 " 產品——小巨蛋麥克風。他還抓住了直播、短視頻、綜藝等紅利大獲成功,并總結出了一套強悍的構建護城河的方法論。
但是他卻坦言,在從大公司走出來去創業過程中,踩坑無數。
他說,創始人選賽道時會陷入自我臆想,陶醉在自己拼湊的夢想裡;做產品會不看用戶,蒙住眼睛狂奔;還容易驕傲,看别人很清楚,看自己全瞎。
12 月 21 日,混沌創新大課,葉志偉老師為我們分享了一段非常真實的創業歷程和心路歷程,也是價值千金的創業模型。葉志偉是混沌創新院 2020 級校友。
------------------
授課老師 / 葉志偉 聽夏科技創始人
唱吧原合夥人、前硬體總裁
紅利 or 偽需求?
如何判斷一個市場機會是紅利還是偽需求?
我認為紅利是一個機會,它通常是不為人知的,帶有一定的風險性,很多人都不敢輕易進入,會錯失機會,只有少數能衝出來的創業者才能獲得成功。而我的一個夥伴給了我一個更簡單粗暴的定義 " 能輕松賺到錢才是紅利,如果不能輕松賺到錢都是偽需求。"
當我在具體面對一個機會時,我通常用一個三角形模型來幫助自己思考。
首先,我會問自己," 這是否是我的紅利?" 換句話說,它是否是我能夠理解并駕馭的市場。我一般定義能力範圍就是我在這行業至少五年以上,我知道這個行業怎麼玩的,我知道它機會在哪,它的坑在哪。這才是我的紅利。如果我不在這裡面,就不是我的紅利。
接下來,我會考慮目标客戶群體。巴菲特曾說過,好的賽道應該是 " 長坡厚雪 ",意思就是市場應該足夠大,能夠讓你的雪球越滾越大。
第三個是如何抓住紅利,即如何建立自己的護城河。護城河對于每個人來說定義不同,但我個人更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
1. 是否能保持技術領先,确保在一兩年内繼續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2. 是否能夠利用現有的渠道,最大化地推銷和分發產品;
3. 供應鏈是否穩定,能夠确保產品質量的同時,降低生產成本。
另外,現在分析機會時,現金流問題尤為重要。很多創業者忽視了現金流的重要性,而這是導致企業失敗的死亡因素。過去可能有充足的融資支持走到盈利,而現在則必須更加注重現金流的管理。這一點是我在創業中深刻體會到的教訓。
我們可以看看小巨蛋麥克風如何抓住了市場紅利。
能力範圍來說,唱吧的團隊在卡拉 OK 領網域有深厚的積累。客戶群體方面,唱歌這項活動是植根在中國人的基因裡面的,不論是 KTV 的興盛,還是 K 歌軟體的流行,都說明這是一個 " 長坡厚雪 " 的賽道。
護城河則體現在產品與渠道上。
作為創業者,我常常會問自己:產品的第一性原理是什麼?消費者最關心的地方在哪?對 K 歌麥克風來說,用戶拿起麥克風後發現聲音特别大的那一刻,會被打動,因為唱得更爽,更能感染身邊的人。
小巨蛋麥克風的成功也離不開我們抓住了多個渠道紅利。比如,綜藝紅利,直播紅利、短視頻紅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當然,紅利不會持續存在,爆款也不會永遠爆款。當紅利消失時,護城河是否仍在,決定了企業能否繼續生存下去。
主流人群小需求 vs 細分人群大需求
離開唱吧後,我創辦了聽夏科技。這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分享的 " 踩坑經歷 "。
創業公司是應該選擇大賽道,還是細分賽道?聽到這個問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 當然要選大賽道!" 但同時也會補充,一定也要選細分賽道。這裡面其實藏着很多問題。
作為創業者,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過于追求宏觀叙事。一方面,創業者通常有很強的自尊心和驕傲感,覺得自己很厲害,應該去做一個大項目——市場規模至少得 1000 億、1 萬億,100 億的市場太小看自己了。另一方面,為了拿到投資,描述得越宏偉,數據堆得越大越好,這樣投資人才會感興趣。
但問題在于,這種思維往往容易讓創業者陷入自我臆想——陶醉在自己拼湊的夢想裡,卻忽略了實際可行性。很多創業項目最終不成功,往往就是因為過于理想化,而沒有真實審視自己的機會、客戶群體和護城河。
這裡我引入第二個模型:主流人群的小需求 vs 細分人群的大需求。你可能會說," 我的項目絕對是大需求!" 但問題在于,這個需求究竟是主流人群的大需求,還是細分人群的大需求?或者只是主流人群的小需求?
主流人群的大需求,比如柴米油鹽電,其實并不是創業者應該考慮的事情,因為這些需求已經被巨頭占據了。所以更值得讨論的是主流人群的小需求和細分人群的大需求。
主流人群的小需求往往是看似吸引人的市場切入點,但實際上因為需求本身不夠強烈或不可持續,很難支撐一個企業的長期發展。
相比之下,細分人群的大需求通常集中在一個特定的用戶群體中,用戶的需求強烈且願意為其付費。
用自己做 " 聽夏領夾式麥克風 " 的經歷來舉例。
我曾經認為買麥克風的人應該最關心音質,這是核心需求。後來我逐漸發現這個判斷并不完全正确。對于大部分普通用戶來說,他們的需求只是能清晰錄音、沒有雜音即可。因此,音質對于大眾用戶來說,只是主流人群的小需求。
然而,對于某些特定用戶群體,比如樂器博主或 ASMR 博主,音質卻是他們的核心需求。這些人需要捕捉聲音的細膩細節,找到一款真正好用的麥克風對他們而言是大需求。而這也引發了我後續對產品定位的重新思考。
創業要放棄心中的驕傲
發現紅利
回到 2022 年,我發現短視頻博主快速增長,領夾式麥克風的需求顯著提升。通過分析天貓、京東、亞馬遜等平台的數據,以及與抖音、拼多多的交流,我确認了這一賽道的潛力。
确認需求
競品的不足也進一步說明了市場的痛點:產品笨重、不适配手機、操作繁瑣。更重要的是,市場在高端與低端之間,是典型的兩頭市場,缺乏中端產品。
滿足需求
基于這些發現,我嘗試填補這一市場空白,将產品定位為專注解決用戶痛點、音質優秀、主打中端市場的麥克風。然而,在實際開發和推廣中,我遇到了許多問題。
" 舍九取一 " 的道理大家都明白。盡管我經常提醒别人專注于核心目标,專注一點,但是看自己的時候就 " 全瞎 ",完全不是這樣。後來我想明白了,這本質上是人性的貪婪,其實是很難去克服的。
對于你的用戶是誰?我曾經的回答是這樣的,重視音質的需要,拍攝短視頻的需要,直播的也會需要。這不等于沒說麼。
在反思後,我重新聚焦目标人群,明确将產品定位于樂器博主和 ASMR 博主這兩類用戶。對于普通用戶來說,他們只需要一個便宜、能錄音的麥克風,而音質對于這兩類博主則是核心需求。他們對好音質的追求是真正的 " 大需求 ",而市場上卻缺乏針對他們的合适產品。
不過,重新定位并非沒有疑慮。投資人會問,如果大廠進入這個細分市場怎麼辦?我的思考是,這個市場太小,大廠既無興趣,也不會投入資源。但對創業公司,足以讓我們前兩年吃飽,存活下去。
然而,這并不意味着問題結束。我還在踩坑!
提到 " 第一性原理 ",我給别人定義就很清晰,到自己身上就不靈,為什麼?我認為本質上是因為太驕傲了。因為出來創業的人,稍微取得一點成績,就會很驕傲。他覺得,我能做出很牛逼的產品。
本來你是因為尊重用戶做起來的,結果做起來之後,你變得很驕傲,不尊重用戶了。
在開發無線領夾麥克風時,我一度認為音質是第一性原理,并在產品上過度追求技術亮點,比如更大的音頭、優化降噪算法、降低底噪,甚至加入觸控屏以提升專業性。
太專業了,結果是用戶并不買賬,他們感知不到或者不會用。他們的反饋很直接:音質 " 還不錯 ",觸控屏 " 太麻煩 "。最終,用戶要麼選擇大品牌的高端產品,要麼選擇便宜的低端產品,我的中端產品陷入尴尬。
在設計第二代產品時,我做了幾個簡單而關鍵的改動。我去掉了觸摸屏,改為更簡單、即插即用的設計,讓用戶不必設定,直接使用。其次,我壓縮了成本并降低了價格。
回顧第一代產品時,我深感痛苦,當時我是知道成本超标的,但是我選擇蒙住眼睛狂奔,我就不看,安慰自己用戶會選擇品質。然而,現實很殘酷。
到了第二代產品時,我更加理性。因為創業其實就是一個數字的問題。我告訴合夥人,如果成本達不到預期,項目就不繼續。如果上市時間達不到要求,也不做。這是我從第一代產品中學到的教訓。
當放棄了心中的驕傲時,事情就沒有那麼難了。
沒有 100% 确認,不要 " 摳動扳機 "
在大公司和創業公司做產品的區别是非常明顯的,我曾經用一個比喻來形容:在大公司,它就像是 " 機關槍策略 ",產品的推出方式是橫向掃描,通過大量的嘗試和迭代來找到一個可行的方案。大公司通常只做邏輯正确的事情且有充足的資金支持。比如像華為這樣的大公司,他們會不斷地推出產品,測試市場反應,然後根據結果調整策略。
但是,這樣的策略在創業公司面前就變得不适用了。創業公司就像是 " 狙擊槍策略 ",只有一發子彈,如果沒有打中目标,可能就意味着結束。
我曾經有過一次真實的經歷,那時我做了一個新產品,興衝衝地去開模具,模具造價不菲,結果卻發現下個月沒錢發工資了,真的是很慘痛的經歷。這種情況下很多決策你明明知道能做,但是你就是做不了。
所以不要草率行動,對于我們創業者來說,沒有百分之百确認,不要去摳動這個扳機。
此外,我後來才真正明白一件事:創業不僅僅是在用自己的錢,還是在用那些信任你的人的錢來做事。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花公司的錢不心疼,但其實這筆錢本質上是需要償還的,尤其是投資者的錢,你永遠得記住它是要還的。
這是一個痛苦的經歷,創業三年,實際上是把自己的驕傲從天上丢到地上反復踩踏的三年。
////// END //////
【本周創新大課預告】
課程标題:
《潘多拉魔盒 or 阿拉丁神燈:OpenAI 連續 12 場發布會将如何改變 2025?》
課程介紹:
OpenAI 連續 12 場發布會,每一次都帶來了振聾發聩的技術突破與產品創新, 究竟是擴大技術焦慮還是真解決問題?是在用概念畫餅還是真科技落地?2025 年的 AI 行業究竟是少數人狂歡還是真全民受益?
12 月 28 号,不僅一場關于 AI 技術趨勢的分享,更是一場關于個人未來發展的啟示。AI 帶來的不僅是工具的進化,更是思維的迭代與格局的重塑。
老師信息:
主講人:田淵棟 卡耐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博士、矽谷知名華人 AI 科學家、科幻小說《破曉之鍾》作者
圓桌嘉賓:
林凡 脈脈創始人兼 CEO,懂 AI 且最懂中國職場的男人
支濤 雲迹科技創始人、人工智能機器人行業先行者、混沌學園校友
任鑫 雲九資本合夥人、AI 煉金術主理人、混沌創新領教
張雷 混沌合夥人、混沌在線業務負責人 /AI 產品負責人、混沌創新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