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跟商鞅學成事之道:商鞅變法成功的3個啟示,助你成事,歡迎閱讀。
《資治通鑑》中商鞅變法的故事,我們很多人都知道。
這段故事,我們其實也可以多琢磨一下,這裡面其實也蘊含了推動内部改革的思路和策略。
商鞅的這套策略可以分為三步走。
咱們先還原一下《資治通鑑》這段故事。
衛鞅欲變法,秦人不悅。
衛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
甘龍曰:" 不然,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
衛鞅曰:" 常人安于故俗,學者溺于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公曰:" 善。"
商鞅在朝堂上跟甘龍這個頑固派的對話,非常經典,翻譯一下,大致意思是:
衛鞅想推動變法,朝堂内部反對,《資治通鑑》這裡用了秦人,這肯定是誇張的,他們憑什麼代表别人,他們怎麼知道底層願不願意支持。
所以,面對反對聲,商鞅對秦孝公說了幾句話,有三句,至關重要,也是說動秦孝公變法的關鍵。
第一句:民不可以慮始,而可以樂成。
就是說,你要做什麼事,你該做決策的時候,該獨斷專行的時候就要有點魄力。
你自己心裡明白就行了,跟這幫人解釋也解釋不通,他們也不理解你他們的境界,他們段位也根本不可能理解你,你說半天也是白費口舌了,這幫人只會吃現成的。
一個新項目,一個難搞的事,如果一開始你想讓他們參與進來,在他們眼裡,只有各種各樣的困難。這樣,你只會把事情搞砸,除了要搞事,還得想辦法搞人,最終往往還很難做成,他們還在背後陰陽怪氣。
所以,有一句話廣為流傳,聽大多數人的意見,跟少數人商量,自己拍板做決策。不要受那些普通人的影響,他們跟風吃現成的還行,支持你搞改革搞變法,在沒有看到利益的時候,他們是不會支持的。
第二句: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
這句話就是說品德高尚到極點的人,他們的行為,并不是世俗的人可以理解的。
同樣一個人要做事,尤其是你想做點大事,也不是普通人所能理解的。
所以,如果你想做點大事,做點常人難以理解的事,很多時候沒有必要跟周圍的人商量,因為你周圍的人,往往都是一幫俗人,又怎麼能理解你的想法呢?
那麼,我們領導應該怎麼做呢?我們領導一定要堅定自己的想法。
第三句:智者做法,愚者智遠。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這個世界,說到底還是由一小部分人領導的,而這一小部分人,才是制定規則的,而大多數人,只需要遵循已經制定好的規則就可以了。
同樣的道理,這世界的禮儀規範也是賢能的人制定的,而那些沒有水平的普通人,只需要照着做就行了。
所以說,作為領導,你要想做成事,你只需要制定規則,做好帶頭示範作用,這就可以了,沒有必要跟大多數人掰着手指頭解釋,你跟他們解釋也解釋不通,他們只會盯着自己眼前的利益會不會受損失。
這三句話,可以說是商鞅最後推動與秦孝公變法的非常有利說服觀點,說服的領導者,有了領導的支持,商鞅變法就可以開展了。
商鞅變法的第一步,我們都知道,徙木立信。
商鞅讓人在栎陽南城門放了一根木頭,發布通告:誰能把這個木頭搬到北城門,就賞他十金。
但是,大家被忽悠的次數多了,早就學油滑了,搬一根木頭這麼輕松的事,居然還有十金的賞賜,誰知道這幫狗官又搞出來什麼政策割韭菜呢,不去,堅決不去。
大家雖然看看熱鬧,但是,一個一個的沒有人行動。
商鞅一看,秦人都這麼富了嗎?十金都不看在眼裡了?當然不是!那是被坑慘了啊!
都不行動,怎麼辦?加大懸賞力度,五十金,拿出來,當場兌現!
終于,有一個急用錢的人,覺得試一試為好,就算沒有賞賜也無所謂,也不費什麼事,于是他就行動了。
最後,這個人拿到了商鞅給的賞賜,沒有扣個稅,沒有中間人扒皮。
這一下,大家明白了,國君這是請商鞅來 " 燒火 " 的。
别說那會兒,就是現在,有這麼好的事,信的人也不會多,你沒有内部關系,憑什麼遇到這樣的好事?就算是好事,排隊也輪不到普通人呀!
所以,大家對商鞅有了基本的信任,很快商鞅赢得了一大部分人的支持,變法也順利地開展起來。
但是,變法自然也會讓一小部分人不滿意,甚至給你搞破壞,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