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成都曾經最火的火鍋店,融資了,歡迎閱讀。
時隔 15 個月的新融資。
我第一次意識到 " 網紅店 " 的影響力,是在 2015 年的夏天。那時候我剛結束北漂,搬回了成都,住在牛市口——那是個黃金路口,走路 5 分鍾到海椒市、15 分鍾到雙橋子,都是成都老饕們最愛扎堆的街道,屬于 " 這家沒空位,随機換到隔壁也不會踩雷 " 的存在。我也因此提前養成了 Citywalk 的習慣,每天留出時間出門掃街,美食開荒。
尤其是火鍋店,總能勾出我的饞蟲。因為地道的火鍋店就講究炒料,炒料的灶火一開,半條街都是香辛料的味道。你就會忍不住想象這些味道配合上大刀腰片、坨坨牛肉、郡肝鵝腸。對于一名還在長身體的小夥子來說,完全是爆殺。
但有一家火鍋店,從來不在我的開荒計劃内。這家店同樣香了半條街,但人實在太多了。我和同學曾經測算過,即使準點下班去排号,晚上 9 點也夠嗆能吃上。
如果你身邊有一位生活在成都東邊、上了點歲數的朋友,他一定記得,那幾年雙橋子有兩大打卡聖地,一個是 " 全成都生意最好、因此也是最後一家倒閉的家樂福 ",另一個就是排隊兩小時、人不齊不讓進的火鍋店。
而這家店,正是今天故事的主角,後來大名鼎鼎的火鍋品牌 " 小龍坎 "。近日據工商信息顯示,小龍坎完成了新的一筆股權融資,長沙伍壹柒私募股權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四川成都新津肆壹伍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增資超過 10%。
最火的火鍋
我在标題裡形容小龍坎是成都當年 " 最火 " 的火鍋品牌,真的一點都不誇張。
小龍坎 2014 年成立,名字是重慶沙坪壩附近的一個地名。據說是因為當年創始人吳東拉着合夥人在重慶反復試樣了幾個月,吃到好幾次都想去肛腸科挂号,最終在小龍坎找到了最想要的那種味型,于是就選用街道名稱來命名,來紀念這段經歷。
而我當年遇到的那家店,是小龍坎的首店,位于蜀都花園對面、水碾河街道的一個居民社區裡。最開始只有 19 張桌子,三個合夥人輪流炒料、自己配菜。很快在 2015 年,小龍坎就決定 " 品牌化 ",将門店開到了市中心的春熙路和鹽市口。
2016 年,小龍坎成立了 " 四川仁眾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正式開放加盟,他們的品牌影響力開始爆發,當年年底門店數量就突破了 100 家。
這裡涉及到一個冷知識。那幾年我們一說全國最火的火鍋品牌,很多人都會提到海底撈。在連鎖經營這一塊,海底撈如果把自己排第二,可以說沒人有勇氣喊第一。再加上海底撈的創始人張勇是個地地道道的四川人,他的第一家火鍋門店就開在如今天府機場的所在區簡陽。因此邏輯上,小龍坎當年的擴張并不會太順利。
但海底撈作為 " 川味連鎖火鍋 " 中最知名的品牌,他們的第一家成都門店其實在 2014 年 5 月才開業。位置在九眼橋旁邊的陽光新業心中,距離小龍坎所在的水碾河也不過 10 分鍾左右的車程。
換句話說,小龍坎起步的起步獲得了難得的歷史機遇。那段時間,成都消費者們一提起 " 連鎖火鍋品牌 ",只會下意識地聯想到聶三耳、袁老四這些價格偏低、主打性價比的 " 下沉市場 "。是小龍坎帶着 " 麻辣鮮香、復合調味 ",海底撈帶着 " 服務周到、環境貼心 " 這兩個标籤,共同打開了中高端的火鍋連鎖市場,形成了一種難得的增量競争狀态。
發展到 2019 年,小龍坎創始人吳東已經開始計劃将自己的經驗,復制到其他的品牌上。2019 年 3 月,四川蜀金超盛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吳東為最大,持股比例為 41%。2019 年 6 月,四川蜀金超盛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完成了成立以來的第一筆投資,接替萬光友和王雲鵬,成為了另一家知名火鍋品牌 " 蜀大俠 " 的唯一股東。
當年的蜀大俠同樣發展迅猛,号稱 "3 年 400 店 ",自稱 " 火鍋界龍頭大佬 "。能夠拿下這樣的品牌,小龍坎需要拿出的籌碼可想而知,小龍坎的野心也昭然若揭。
2023 年,小龍坎更進一步,将蜀大俠直接變成了四川小龍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兼并品牌後,小龍坎的總門店數接近 1200 家,超過知名品牌呷哺呷哺,直逼老大哥海底撈。恰逢那幾年,撈王、七欣天先後嘗試 IPO 未果,連鎖餐飲行業繼續一樁明星案例來提振士氣,人們紛紛猜測小龍坎,大概是要衝擊 IPO 了。
最漫長的季節
不過,故事到這裡,也就沒有然後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實體餐飲遭遇了巨大的衝擊。在這樣的大周期下,守成就很不容易了,IPO 的優先級只能不斷地調低。
而且你或許經常聽到一句話,叫 " 我吃火鍋,你吃火鍋底料 "。這句話 rapper 們唱出來是用來 diss 人的,但老饕們不會感受到任何冒犯,因為火鍋的核心競争力真的在 " 底料 " 與 " 食材 "。這意味着火鍋不僅是實體餐飲經濟,更是标準的重資產行業。為了品控穩定,幾乎每家規模化的火鍋品牌都不可避免地成為了 " 鏈主 ",投資建設了漫長的產業鏈。
小龍坎就非常典型。2019 年,他們在四川眉山建立了小龍坎工業園,專門用來生產火鍋消費中需要用到的底料等其他調理品。工業園承建方華盛興邦工程在一篇推文中介紹,小龍坎的底料工廠建設标準極高,車間牆面均采用雙面不鏽鋼中空玻鎂板,A1 級防火板材,便于車間衝洗,防潮,防水,耐腐蝕。軟體方面,工廠使用西門子軟硬體數字化方案及工業雲 Mindsphere 物聯網系統進行管理的數字化、智能化工廠。
後來,這座工業園發展為了一個新的調味品品牌," 漫味龍廚 "。從 2022 年到現在一共完成過 3 輪融資,投資方都是小龍坎的老朋友——浙民投和伍壹柒基金。工業園的面積也在這個過程中拓展到 54000 平方米,還在 2021 年透露過 2 期的計劃,準備将生產線拓展到 " 油料管控 "。
當然,這都是後話。總之你需要知道的是,這條龐大、現代化的產業鏈,是小龍坎的殺手锏,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因此無論是出于 " 追求投入產出比 ",還是為了給實體經濟找出路,小龍坎和吳東都必須不斷擴大產品線。
吳東的四川蜀金超盛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在 2019 年到 2023 年期間,投資過火鍋食材便利店 " 自然饞 "、投資過冒菜品牌 " 冒大仙 "、投資過鮮魚火鍋品牌 " 吃城都 "。小龍坎則全面擁抱 " 新零售 " 的風。除了非常常規的自熱火鍋,他們做過火鍋味堅果、火鍋味魚皮,孵化過子品牌小龍坎 MiniHoogo 火鍋菜,主打 " 一人食、AA 制工作餐 " 這種非常另類的火鍋消費場景。
小龍坎還計劃将產能帶來國外。2018 年,小龍坎第一次出海。2022 年,小龍坎的出海開始加速,相繼在日本、德國、美國、柬埔寨開店,整體數量超過 40 家。
但這條路的難度,不比開拓新零售賽道低多少。根據去年特海國際(海底撈的海外版)發布招股書,公司于亞洲的每家餐廳開業前成本性支出介乎于 17 萬美元至 40 萬美元,每家餐廳資本性支出一般介乎于 140 萬美元至 300 萬美元。這些數據對應着巨大的擴張成本。
有業内人士曾經透露,海底撈的海外門店的回本周期一般為 2 年 ~4 年。而小龍坎的海外負責人景子芃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小龍坎門店回本)正常來說在 15 個月左右,實際上已經超過預期,但很多投資者容易被國内一些片面宣傳帶偏,覺得做餐飲、火鍋、奶茶,就應該是 6 到 10 個月、當年回款甚至當年翻倍 "。
這樣來看,小龍坎于 2023 年年底接受了來自浙民投、伍壹柒基金的第一次外部融資,或許也正是來自這種 " 老兵不死只是漸凋零 " 焦慮。他們想要衝一把。
而這次時隔 15 個月的新融資,或許是一個關鍵的轉折信号:在橫衝直撞了幾年後,他們已經看到值得衝刺的方向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東四十條資本 "(ID:DsstCapital),作者:蒲凡,36 氪經授權發布。